陳夢云
安徽財經大學
論“其他綜合收益”披露的必要性
陳夢云
安徽財經大學
《企業會計準則第 30 號 - 財務會計列報》(2014 )首次提及“其他綜合收益” 科目,這是繼2009年以來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又一次較大規模的變動,反映了該科目核算的重要性。本文通過探討“其他綜合收益”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以及在列報披露中發揮的作用來說明“其他綜合收益”正確披露的必要性,以期指導會計實踐。
其他綜合收益;其他資本公積;報表披露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經濟在我國取得進一步發展,企業收益的構成正在不斷突破傳統會計收益的形式,傳統會計收益信息已不能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決策的需要,一些未在損益中確定的利得和損失同樣能對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產生很大影響。同時,隨著我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上升,作為核算工具的會計需要采用統一標準,以使我國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發展,這要求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而“其他綜合收益”是在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修改幅度較大的項目。以下從發展歷程,計量內容以及列報披露三個方面詳盡闡述“其他綜合收益”,從而論證它披露的必要性。
發展歷程代表著我國會計的發展方向,了解發展歷程即是了解一件事物的源頭,有助于我們的判斷和理解。在綜合收益方面,我國準則有如下三個發展歷程:
(一) 2006 年 2 月財政部發布的基本準則中引入了全面收益觀的理念,明確提出了“利得”和“損失”兩個概念。雖然并未在報表格式和披露要求上得到充分體現,但 “利得”和“損失”兩個概念的引入,拓展了傳統會計收益的范圍,為“綜合收益”理念的引入打下了基礎。
(二)2009 年 6月,財政部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 3 號》,要求上市公司從2009 年開始在利潤表中列報 “綜合收益總額”和“其他綜合收益” 項目。同時,企業應當在附注中詳細披露其他綜合收益各項目及其所得稅的影響,以及原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當期轉入損益的金額等信息,標志著我國企業會計實踐將正式引入綜合收益的概念。
(三)2014 年 1 月,財政部發布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 30號—— — 財務報表列報》(以下簡稱 CAS 30 ),其核心內容和主要變化是要求增加其他綜合收益。為了提高財務報表信息的決策有用性,新修訂的CAS30 采用列舉的方式,較為詳細地列示了其他綜合收益列報的范圍,新增其他綜合收益一級會計科目來核算沒能在當期損益中確認的利得和損失的經濟業務。
我國會計準則修訂的過程,是結合我國具體國情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的過程。認識 “其他綜合收益”的必要性,應從其計量方面了解。具體歸納如下:
(一)按照權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資單位可重分類進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變動中所享有的份額。 根據 《CAS 2 長期股權投資》(2014 )的規定,投資方取得長期股權投資后,應當按照應享有或應分擔的被投資單位其他綜合收益的份額,確認其他綜合收益,同時調整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
(二)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根據《CAS 22 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規定: 在資產負債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利得或損失,除減值損失和外幣貨幣性金融資產形成的匯兌差額外,應當計入所有者權益(其他綜合收益)。
(三)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形成的利得或損失。根據《 CAS 22 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的規定,將持有至到期投資重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在重分類日,該投資的賬面價值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計入所有者權益 (其他綜合收益),在該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發生減值或終止確認時轉出,計入當期損益。
(四)現金流量套期工具產生的利得或損失中屬于有效套期的部分。按照《 CAS 24 套期保值》的規定,現金流量套期工具產生的利得或損失中屬于有效套期的部分,應當確認為所有者權益(其他綜合收益);屬于無效套期的部分(扣除直接確認為所有者權益后的其他利得或損失),應當計入當期損益;境外經營凈投資的套期,應當按照類似于現金流量套期的規定處理。
(五)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根據《CAS 19 外幣折算》的規定,企業對境外經營的財務報表進行折算時,應當將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在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目下單獨列示 (其他綜合收益)。
上述從計量方面討論了其他綜合收益,以下從報告方面研究如何正確披露。我國對其他綜合收益列報與披露有個明顯的演進過程:
(一)2009年我國發布《會計準則解釋第3號征求意見稿》
● 利潤表每股收益下增列“其他綜合收益”和“綜合收益”
● 其他綜合收益項目以凈值反映
● 附注披露其他綜合收益詳細
(二)2014年財政部發布最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告列報》
● 分類別列示,單獨設置“其他綜合收益”科目
● 規范利潤表﹑資產負債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并修訂附注格式
修訂后的CAS30,對其他綜合收益進行單獨列報并設置其他綜合收益,會計科目與報表之間的關系更加明晰,財務報告反映的會計信息更加真實可靠,另外,三張報表(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中的其他綜合收益項目得以形成勾稽關系,報告體系更加嚴密科學。
從目前來看,“綜合收益觀”才是社會的主流。綜合收益觀認為,綜合收益包含財務報告主體在財務報告期內,同所有者以外的其他方進行交易或發生的其他事項所引起的所有權益(即凈資產)變動。包括凈利潤與其他綜合收益,即為當期所有已確認的收入﹑費用﹑利得和損失,無論是否為當期經營成果或是否實現,都應屬于“綜合收益”。在此觀點下,正確的計量和報告其他綜合收益科目是每個會計工作者應該掌握的內容。當然,沒有十全十美的準則,無論是我國的還是國際的會計準則,都會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改進與完善。
[1]企業會計準則委員會.企業會計準則案例講解(2014 年版)[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14
[2]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 3號[S].2009.
[3]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陳夢云,1996.6.24,女,漢族,安徽六安,本科,安徽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