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智
(西北大學哲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75)
?
【文化哲學】
人與自然關系的當代反思*
周樹智
(西北大學哲學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75)
迫使當代當代中國人反思人與自然關系。到哲學里尋找解決問題的智慧,是個重要思路。在人類哲學史上,無論西方哲學,還是中國古代哲學,都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應順從自然,才能生存。但是,都未能解答人類如何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應對天災問題。馬克思哲學主張人通過改造原始自在自然界為人化自然界,以實現人類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應對天災問題,但是,由于馬克思哲學異化,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卻造成人們人為地破壞自然環境和使自然環境惡化,至今尚未找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及可持續發展的現實的具體有效辦法。“中國需要新實學”,新實學主張立足現實歷史之上和歷史實際之中,一切從現實歷史和歷史實際出發,“回歸馬克思,發展馬克思”,務實求實,解答和解決現實歷史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當下過上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實現人類和自然界和諧相處及可持續發展。
人;自然;關系;當代;反思
我國不斷發生水污染、土污染、光污染、空氣污染、環境污染、農作物污染、食品污染等等不幸事件;2013年我國出現了歷史上最嚴重最惡劣的霧霾天氣,直接威脅到當代中國人的生存,迫使當代中國人不得不研究治理霧霾天氣和保護自然環境問題。保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和自然和諧共生及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哲學,自然成為哲學界最為觀注的哲學話題之一。
(1)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不只是存在于中國,而且存在于全世界各國,是與全人類生存直接相關的為每個人都關注的問題。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就應當到哲學里尋找智慧,這是一個重要思路。哲學本身屬于思維科學,本質上是認識論。如果說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那么,存在的最大的哲學問題就是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問題。哲學史上先哲們站得最高,看得最遠,為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建設生態文明,早有先知卓見,很值得我們后人今天認真學習借鑒。
(2)古代西方哲學以本體論為主題,以古希臘自然哲學為代表,前585年第一個自然哲學家泰勒斯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說。特別是赫拉克利特,最先提出哲學“愛智慧”本身,就是人應“順應”自然而生存(海德格尓語)。
近代西方哲學以認識論為主題,集大成者德國黑格尓的《哲學全書》里以自然哲學為邏輯學(以普遍性→特殊性→個別性為意識現象邏輯)的最高層次的“普遍性”問題;以本質就在現象之中,解答了人與自然對立統一的矛盾關系。
現代西方哲學以價值論為主題,其轉向開端以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為標志,馬克思哲學是從探討古希臘晚期哲學伊壁鳩魯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的差別開始的,馬克思哲學也主張人與自然統一。
當代西方哲學后現代主義最先提出生態哲學話題,期盼人類回歸自然,返樸歸真,過上自然幸福的生活。
(3)古代東方哲學以古代中國哲學為代表,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他們認為,“自然者,自然而然,本然也。天、地、人合一,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無極運行,生生不息。”
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新學,實學興起。當代中國價值哲學有可能后來居上,建設生態文明的生態哲學成為世界哲學界共同探索探討的話題。
(1)《周易·易經》的“天、地、人、(神)合一”哲學,“身心一體,陰陽平衡,仰觀天象,俯察地勢,靜坐反省人生”的思維方式和“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務實求真認知方法,以八種自然事物設乾、坤八卦和六十四卦圖象,創建“天、地、人(神)三才合為一體”的現實世界觀、立天道、地道、人道、神道,初步解答了人和自然和諧共存暨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規律。
(2)老子創造“道學”,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25章)莊子哲學倡導人類“上得天時,中得地利,下得人和,萬物齊一,在天、地、人合一的世界里逍遙游”。
(3)孔孟創立“儒學”,主張天人合一,尊天命,做仁人義士,樹修齊治平之志,立孝悌忠信禮廉恥之德,做愛人愛自然之事,守中庸之度,活在當下現實中。
孔子孫子思言:“有天有人,有人有分,識天人有分,而知所行矣。”(《窮達以時》)又說:“天生百物,人為貴。”(《語叢一》)“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中庸》)
孟子言:“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之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孟子·吿子上》)
(4)管仲(前725年-前645年)在“管子”里第一個提出“水為萬物之本原”(《管子·第39章·水地篇》)(比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早100多年),“治國以人為本”(《管子·第23章·霸言篇》)。
(5)荀子哲學更明確天人相分,立“人制天命而用之道” 。荀子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與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天論》)
總之,古代中國哲學都主張“天人合一”,人應順從自然而生活在當下,是對的,但是,都未能解答人如何應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如何應對天災問題。
馬克思創立“實踐唯物主義”的新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破解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之謎。
(1)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1]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2]
(2)人化自然界[3]。“在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的產生活動——中生成著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而形成——盡管以一種異化的形式——的那種自然界,才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4]工業化證明人與自然統一,“歷史的自然與自然的歷史”。[5]
(3)人類以已在的自在自然界和人化自然界為現實的個人生存發展的自然基礎和出發點。[6]
(4)人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實踐”[7]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和本體,勞動是人的自然力與自然界的自然物進行物質變換或新陳代謝過程[8],“經濟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史過程。”[9]
(5)自文明社會以來自然界始終處于“優先”地位。[10]
(6)人與自然界的物質變換(或新陳代謝)斷裂和自然生態平衡破壞,根源在于資本家唯利是圖的開發自然資源的生產。“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匯聚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肉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11]
(7)共產主義是恢復人與自然界物質變換(或新陳代謝)和自然生態平衡的必由之路。“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這種復歸是徹底的、自覺的、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豐富成果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本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本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立、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抗爭的真正解決。它是歷史之謎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這種解答。”[12]
“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稱為人。因此,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13]
“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之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14]
“歷史的教訓(這個教訓從另一角度考察農業時也可以得出)是:資本主義制度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或者說,合理的農業相同資本主義制度不相容(雖然資本主義制度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么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么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制。”[15]“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空氣、水和士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過這種融合,才能使現在城市中曰益病弱的群眾的糞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來作植物的肥料。”[16]
(8)馬克思哲學異化,是現實社會主義國家自然環境惡化的理論和思想根源。其中,斯大林主義哲學的機械唯物主義斗爭哲學把人物化和西方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思辯唯心主義與抽象人道主義哲學把人意識化、否定自然辯證法,他們從兩極對立,曲解馬克思哲學,殊途同歸為異化的馬克思哲學,都只能引導人們人為地破壞自然環境和使自然環境惡化。
總之,馬克思哲學也主張“天人合一”,內涵則是人合理地改造自在自然為人化自然,為提高人類物質生活水平提供了理論依據,并為維護自然生態平衡指明了社會歷史途徑。但是,由于馬克思哲學異化,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卻造成人們人為地破壞自然環境和使自然環境惡化,至今尚未找到保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建設生態文明、實現人和自然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現實的有效辦法,直接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
(1)“中國需要新實學”[17]。“新實學”主張立足現實歷史之上和歷史實際之中,一切從現實歷史和歷史實際出發,“回歸馬克思,發展馬克思”,務實求實,解答和解決現實歷史問題,建設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當下過上健康幸福美好的生活。
(2)反思人類歷史實際,人類文明從文明人開始。文明人脫離了依靠本能盲目自發生存的自然人狀態,首先是文明人能自覺地適應自在自然界環境,順應自然界而生存。小農經濟的農耕文明時代就是這樣。
(3)當自然界環境(特別是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天災條件下)不能滿足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時,人類改變自然界環境的勞動生產的物質實踐還是必要的。就是因為小農經濟不能滿足人生存發展需要,于是就有了機器大工業生產,大工業經濟的工業文明時代是對小農經濟的否定,這是人類歷史的進步。當然,歷史的進步同時也埋下了歷史倒退的潛伏之筆,因為機器大工業生產是對小農經濟的農耕文明時代的片面否定,破壞了人與自然界生態自然平衡的關系。
(4)人改變自然界環境必需順應自然界運行規律,人類歷史是自然歷史的現實部分。人在無限制的欲望下過度的開發有限的自然資源的機器大工業生產,破壞了自然界環境,破壞了人與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關系。天災人禍。人禍者,人為也。人類歷史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例如英國首都倫敦)也經歷了“霧都”之苦。
經濟全球化的知識經濟時代,或互聯網信息經濟時代,或后工業化時代,有可能采用無害于自然界的高新科技手段和循環經濟方式發展生產,提高人類追求自由美好快樂的高水平的幸福生活,不必以無限度的開發地球的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破壞犧牲自然環境為發展生產的代價,完全有可能建設生態文明,保護自然環境,恢復人與自然界的自然生態平衡關系,實現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
當然,這種可能要變為現實,是有條件要求的。條件首先是人類要自覺地形成和樹立起建設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念,自覺地從有效需求出發限制無節制的貪欲,限制無限度的開發和破壞地球上有限的自然資源;其次,國家權力機關要自覺地從戰略全局高度,制定和實施建設生態文明的合法強制性的政策、法律、制度,要求地球上的所有國家和人民,為了人類和大自然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都必須攜起手來,聯合起來,共同治理自然環境;再次,所有企業和我們每個個人都要自覺積極地參與到具體的采取無害于自然的高新科技手段和循環經濟方式發展生產力及建設生態文明的活動中來。
否定之否定,務實求實,建設生態文明,保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實現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可持續發展,這個歷史過程應是人類今天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由之路。
自發者盲,自覺者醒,自省者得,自悟者通,自信者立,自勇者為,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自容者安,自由者樂。無極運行天地之道,無限求索人類之德,天地人(神)合一是為道德。這就是新實學的答卷。是否有用?能否及格?
[1][2][3][4][12][13]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中共中央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105.79.81.73.83.
[5][6][7][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9.519.544.529.
[8][1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832.
[9]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郭大力,王亞南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2.
[11][15][16]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中共中央編譯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137.321.
[17]周樹智.中國需要新實學[J].人文雜志,1995,(增刊2).
【責任編輯:董麗娟】
B03
A
1673-7725(2016)01-0133-04
2015-09-08
周樹智(1942-),男,陜西西安人,教授,主要從事哲學和政治學研究。
*本文是作者2014年7月13日在長安大學舉辦的主題為“生態哲學與當代社會研究”的陜西省哲學界學術研討會發言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