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月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7)
新媒體環境下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特點研究
侯月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17)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給傳統媒體帶來巨大的變化,傳統的語言表達樣態、語言傳播樣式都伴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而發生改變。作為電視語言主要構成元素的電視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如何既符合媒體作為公眾傳播的規范性要求,又進一步彰顯個性、突出時代特色、符合新媒體語境下的語言傳播規律和受眾審美需求成為研究重點。本文關注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特點,探究新媒體環境下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如何遵循語言傳播規律、打造媒體語言特色。
新媒體東北文化主持人語言特點
(一)東北方言是關鍵——區域性群體構建的審美心理。
在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敘事中,許多主持人不約而同地用東北方言取代了普通話。普通話標準,但是對于使用方言的人們來說,難免缺少親切感和共鳴感,當主持人在節目當中用東北方言主持節目,甚至可以說以“更幽默和夸張化了”的方式呈現東北方言時,就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收視效果,這源于區域性群體經過天長日久的生活、勞作對于文化中語言因素產生的共鳴感,這也是為什么各地都有方言性節目存在的根本原因。尤其在東北,農村占據了地域版圖的大半,媒體鎖定的收視人群就不可能都以“都市精英”為主,兼顧廣大農民鄉鎮地區人口的收視趣味和審美取向也是必須參考的節目評價要素。在這種情況下,方言就是主打的第一張牌。大多數“嘮嗑”等東北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電視節目主持人不只依賴于方言,而是將方言加以濃縮、提煉,搞笑、風趣、幽默、大量使用俗語、俚語成為主要特色。
(二)千人一面——本我與媒體塑造的“我”。
在媒體中,主持人作為節目中最核心的元素,往往講究其“獨特性”:獨特的個性及語言特色的綜合體現。但是放眼東北電視媒體,卻是另一番“千人一面”、“千臺一面”的景象。從東北特色娛樂主持人英子的“東北風娛樂精神”,到王剛、牛群落戶東北媒體展示主持新顏,再到葵嫂、周全、大羊等新一批語言中東北地域文化色彩濃厚的主持人興起,甚至連湖南時尚娛樂的先鋒教主何炅落戶東北也“入鄉隨俗”地帶上了濃濃的東北味兒。可見,主持人的本性在節目中趨于次要位置,展示在電視媒體上的形象往往成了媒體塑造的“我”。因為縱觀東北媒體的現狀,本來清新漂亮的女主持人,都被塑造成了東北丫頭,盤腿大坐,說東北方言、表情夸張,這一系列現象都印證了東北媒體對于“東北特色化電視”的理解和塑造,主持人作為其中的導向性元素更是成為東北特色的一部分。
(三)“審丑”、“審逗”、“審東北方言秀”。
電視本身是為大眾服務并提供娛樂、教育功能的視聽載體。電視獨特的媒體產業鏈決定了媒體生存的關鍵在于收視率,曾經關于“收視率是萬惡之源”的探討現在已經不再火熱,但是媒體間惡性競爭,甚至動輒將低俗、暴力、丑陋搬上熒幕以吸引受眾眼球,這種“灰色”的收視率帶來的經濟效益確實可觀。收視率與廣告商的利益息息相關,也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境遇下,東北媒體的“異軍突起”除了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東北獨特的地域文化地域外,在大多數時候,也不得不展示東北民俗文化中的“瘡疤”,例如低俗、暴力,等等。在東北電視節目中,“審丑”、“審逗”、“審東北方言秀”已經成為一種特色,而這種特色無疑還需要在新的媒體形式及從節目及品牌長久生命力上考慮,不得不進行改進和創新的地方。
文化是滋生藝術的土壤,東北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造就了東北獨特的媒體文化。作為媒體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持人的話語呈現更是個人綜合特質和地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植根于東北文化的電視節目,無論是從節目的特色上,還是已經蔚然成風的“主持人”集群式的共性語言表達樣態上確實是在某種程度上把握了東北文化的走向,是東北氣質的電視化呈現,是打造地方媒體特色的一大亮點。那么新媒體環境帶給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哪些語言樣態的改變呢?
(一)從“審丑”到“審美”,讓語言真正娛樂起來。
新媒體興起的時代,娛樂是王牌,是媒體戰爭的核心陣地。如何娛樂是所有媒體人都在思考的問題,對于東北媒體來說尤其如此。真正的娛樂是高品質的幽默、較高的節目制作手段、極具個人特色和魅力的主持人、體現創作力和創新能力的節目制作理念,如此四點結合起來,節目才能真正娛樂起來。東北人的娛樂細胞豐富,極具幽默感,單純的靠夸張的服飾和表情、膚淺的幽默贏得受眾不是東北媒體的解決之道和長遠之計。趙本山曾經11年蟬聯小品王,但是人們深刻記住的仍然是最初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其中經典的臺詞、包袱和笑料可以說是讓人百看不倦,后期的小品通過嘲諷、挖苦、扮演殘疾人等方式設置笑點,這樣的幽默注定是膚淺的幽默。縱觀東北的大多數節目,僅靠百姓口中的“裝瘋賣傻”吸引受眾的注意,這種“丑角”式的媒體策略卻不可廣泛行之。要迎合新媒體的飛速發展,在語言規范性的基礎上探究真正“語言的審美”,讓語言真正娛樂起來,才是當務之急。
(二)主持人語言樣式的新探索。
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的特點可以概括為“土”、“俗”、“直”、“楞”,此語雖難免有其偏頗之處,但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東北主持人的特色。從國家推廣普通話的角度講,所有主持人都應使用標準的普通話,省級以上頻道要求播音員主持人應達到一級甲等的水平,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整個民族的團結和統一,對于各地的特色方言,合理使用能夠保證各地語言文化的特色,但是大范圍使用會干擾電視媒體對于傳播普通話、推廣普通話的責任體現,在此基礎上,也要求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盡快尋找符合自己語言特點、符合受眾審美習慣同時也符合新傳播形態下主持人語言表達特點的新的語言樣式。
(三)短平快的新媒體傳播時代,東北節目主持人的語言急需通過高質量的節目迎來“審美”時代。
隨著電視技術手段的高速發展,推廣更多制作精良、水平高的電視節目勢在必行。東北媒體中眾多娛樂節目受地域、經費等因素影響,將粗糙的節目直接搬上熒幕及將劇場版的二人轉直接錄制播出,或者主持人的語言當中過多的借鑒和使用東北二人轉的語言特色等,電視播出效果相對較差,受眾滿意度和忠誠度也不高,這樣的節目必須提高其節目制作的精細程度。網絡的風行已經讓人們降低了對電影和電視網絡化的質量要求,電視作為一個技術飛速發展的媒體傳播載體,如果也降低對節目質量的要求,那么必將在未來的競爭中,逐漸處于劣勢。
(一)辯證處理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
從國家推廣普通話的角度講,所有主持人都應使用標準的普通話,省級以上頻道應達到一級甲等的水平,推廣普通話是為了整個民族的團結和統一。盡管東北化的語言特色已經成為東北電視主持人語言表達的特點,但是必須辯證處理好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一方面主持人可以在使用方言時注重頻率、使用場合,盡量摒棄方言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盡管是受新媒體環境的客觀影響,主持人語言的話語樣態面臨挑戰,但傳統媒體仍然承載著使用、推廣普通話的客觀責任,也因此,要求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辯證處理方言與普通話的關系。
(二)急需打造“東北化”的幽默樣式和主持人個人風格。
研究東北媒體和文化的學者越來越多,媒體制作者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更多的人期冀提高媒體的節目制作質量,我們在地域化發展的道路上進行著積極的探索,這些探索對我們來說意義重大。有學者指出:東北文化的特點就是憨厚、土氣、實在,若是沒有了這些特點,東北文化的魅力就會逐漸喪失。此言不無道理,作為東北人,東北人的憨厚實在和天生的幽默感值得稱贊,但是年輕一代對于媒體的期冀是希望更時尚的幽默,文化也需要不斷成長成熟和完善。去掉粗糙的(對二人轉藝術的簡單使用、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及造型中過于低俗的元素),保留東北文化的真、逗、實在,將東北的媒體打造成真正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媒體,進一步打造更多有個人風格和魅力的東北電視節目主持人。
(三)探索符合新媒體的語言傳播規律和受眾審美的語言特色。
受眾是媒體服務的對象,是決定媒體生存的重要因素。時代的變遷、受眾的換代對媒體的節目形態影響巨大,“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時代”、“微博”時代、“高清時代”、后“網絡”時代,都在深深地影響著電視媒體的發展,現在的調查顯示,很多人已經徹底放棄了電視媒體,電腦、手機已經具備電視、廣播、報紙等綜合傳播力,電視廣告的份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我們必須通過各種努力應對這種變化,并且及早做出準備,盡快探索符合新媒體時代語言傳播規律、強化個人語言特質、注重“短、平、快”的語言傳播樣式和語言風格成為當務之急。
[1]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十一版)[M].華夏出版社,2009年1月.
[2]應天常.節目主持語用學[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年.
[3]張頌,喬實.論播音藝術[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年.
[4]姚喜雙.播音主持語言評價的發展[J].學術前沿論壇,2008年.
[5]林小瑜.新世紀以來播音主持學術研究態勢分析[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10月.
[6]任俊英.主持人話語分析[J].新聞大學,2004年秋季版.
[7]潘知常,孔德明,主編.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從電視敘事看電視節目的策劃[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
本文為東北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校內青年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務專項資金資助)成果,項目編號:11QN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