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嬋
(佛山市鴻業小學,廣東 佛山 528000)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元素
胡嬋
(佛山市鴻業小學,廣東 佛山528000)
小學語文教學因其豐富的文化載體,包含美育的諸多元素,不僅可以對小學生實施情感教育,還有助于崇高人文品格塑造,蘊含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詮釋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是小學美育的重要陣地。
小學語文教學美育開展途徑
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熱愛美、追求美并創造美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最本質特性之一。美育又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意識到美的價值,并且豐富人的精神生活,促進人類文明向前發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高爾基說:“人都是藝術家。無論在什么地方,總希望把‘美’帶到生活中。”把美育與人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我國古代著名大教育家孔子曾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人,游于藝”,把詩教與樂教并列,看做仁人君子必不可缺的條件,把“志道”與“游藝”結合起來,當作陶養德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把美育放到重要位置。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我黨教育方針要求“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把美育與德育等諸育并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方面。
美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正如詩人所說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如何發現美是一個大課題,尤其是社會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合理引導小學生開展美育教育,使他們從小就懷著對美的向往,從而主動追求美,是一個時代課題,也是學校教育中不得不深刻思考的問題。當代西方未來學家、文化學家大都趨于這樣一種共識:在工業化社會中教育應當進一步體現人文關懷和人文導向,促進人的情感、個性、價值觀得到健全發展,使人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和諧統一起來,構成合理、完滿的文化品格。
美育教育不是單一的,附著于其他載體。小學生處在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小學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使學科教學成為美育的載體,從而化有形為無形,達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美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伴隨著學科教學的進行,加以合理引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是養成教育的合理途徑。
小學語文是小學生學習的主要科目,選取的課文是經過千挑萬選認真斟酌的,大多朗朗上口,貼近生活,富含豐富的生活信息和多彩的生活場景,對小學生人文品格的塑造、真善美的熏陶、和諧社會的營造、崇高人生境界的追求等都有有益啟迪。以小學語文課文這一載體傳達美育信息,無疑達到源于天然、直達心靈的內心沖擊,產生持久而深刻的追求美的動力。
3.1品讀語文課文,塑造高尚人文品格。
小學語文課文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選材,對其人文品格形成有重要影響意義。如《開學第一天》中“許多小弟弟小妹妹背著書包邁進校園,就像一年前的我,睜著好奇興奮的大眼睛”?!翱粗麄?,我仿佛突然長高了,忙向他們點頭微笑,送去大同學的溫暖”。通過新學期開學場景的描述,小學生對時間概念有了清晰認識,對昔日生活場景有了直觀回憶,而且對尊老愛幼的道德要求產生了直接的行動指引。
小學語文課文大多采用擬人化修辭手法,使小動物、植物、動物和靜物全都開口講話,從他們的對話中,可以讓小學生感受到平等和關愛,對其愛心培養有著促進作用。
《找春天》“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她在柳枝上蕩秋千,在風箏尾巴上搖啊搖;她在喜鵲、杜鵑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頭笑……”賦予春天人的五觀和歡快的樂章,讓小學生對季節的更替有了直觀認識,培養熱愛自然的情操?!缎÷沟拿倒寤ā穭t通過寓言故事,重新詮釋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勸誡,將奉獻精神用簡單的故事講得明白透徹。《畫楊桃》從生活小事出發,教會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秼寢尩馁~單》則告訴學生愛是相互的付出。《女媧補天》、《夸父逐日》在神化故事中熏陶小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豐富自我的精神生活。
3.2擬人化的語言,詮釋和諧平等的核心價值觀。
小學語文課文簡單又深刻,來自生活卻高于生活。運用擬人化語言,讓小動物、植物開口講話,平凡語言中體會出不平凡的人生道理。多種手法并用,夸張又生動的語氣透露出和諧、平等社會核心價值觀?!兑粋€小村莊的故事》講述了村民利用斧頭嚴重破壞生態,最終在暴雨的浸蝕下,整個村子全部化為烏有。通過真實生動的案例,告訴學生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要關愛自然,要和自然和諧相處,否則“自然自會加倍索回”。
小學三年級課文《燕子專列》中講到“春天,成千上萬只燕子從南方飛回北方時,在瑞士境內遇到了麻煩。當地氣溫驟降,風雪不止,幾乎所有昆蟲都被凍死了”,“政府決定用火車把這些燕子送到溫暖的地方”?!熬用窦娂娮叱黾议T,冒著嚴寒,頂著漫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這篇課文講述了人類幫助自然生物的事情,告訴大家人和自然是一體的,教育小學生平等的社會道德。《翠鳥》則是引導小學生學會觀察身邊的小動物,并且樹立“我和他們是朋友”的人鳥和諧共處的思想觀念。
3.3通過美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小學語言課文中有許多介紹人文景觀、城市風光和各國建筑特色的文章,通過此類文章的學習,小學生產生美的體驗的同時,樹立遠大人生目標和崇高人生向往,尤其農村或者地處偏僻山區的孩子激發其努力向上的學習動力。
課文《北京》中描述了北京這個現代化大都市的繁華與熱鬧,展現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特別在當今多媒體技術逐漸普及,展示出惟妙惟肖、接近真實的圖片,可以極大刺激小學生對外面世界的向往,對于地處偏僻的地區來說,語文課文中的描述更是一種視覺和思想上的盛宴,可以極大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合理引導通過美育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堅定人生信念,勤奮刻苦,徹底改變人生命運。
3.4品讀自然語言,幫助小學生回歸自然、親近自然。
對大城市的小學生而言,長期生活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中,對四季更替和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沒有直觀認識,在他們的思想中,食物只存在于超市的貨架上,怎么種、怎么收、什么顏色、什么味道從來沒有概念。語言文字是一種既可以傳遞信息又包含美感的載體,如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秋天》,“田野里,稻子熟了,黃澄澄的像鋪了一地金子。棉花吐絮了,露出潔白的笑臉。紅瑪瑙似的高粱點著頭,好像在說:‘豐收的季節真美麗!’果園里,蘋果的臉漲得通紅。石榴笑得咧開了嘴。水靈靈的葡萄,紅彤彤的棗,隨風送來一陣陣清香。打谷場上,豐收的糧食堆得像一座座小山”。小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對自然有了直觀認識,融入其中,幫助小學生回歸自然、親近自然。
小學語文教學因其豐富的文化載體,包含美育的諸多元素,不僅對小學生實施情感教育,還有助于崇高人文品格塑造,蘊含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是小學美育的重要陣地。
[1]曹建芳.小學語文教科書中選文的美育內容研究—以人教版為例[D].陜西師范大學,2014.
[2]丁耀.小學美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10—12.
[3]李競云.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中美育的實踐探究[J].陜西師范大學,2012.
[4]楊瑩.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課堂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12.
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家校合作理念下的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