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斌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河南 登封 452470)
關于高校圖書館德育空間的幾點思考
周斌斌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學院,河南 登封452470)
高校圖書館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圖書館也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空間。在德育實踐中,高校圖書館德育空間可以分為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這三個層次的空間,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異。
高校圖書館德育德育空間
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高等院校的根本目的。高校圖書館、教學與科研是高等院校的三大支柱,共同支撐了高等院校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高校圖書館工作的應有之義。本文依據空間理論,對高校圖書館的德育空間進行了思考,以期對高校圖書館的德育工作有所裨益。
圖書館是對文獻信息進行輸入、編碼、存儲、提取和利用的機構。1975年國際圖聯在法國召開的圖書館職能科學討論會上,與會的世界圖書界學者對圖書館的職能進行了廣泛討論,最后達成一致,認為圖書館有“保護人類文化遺產”、“開展社會教育”、“傳遞科教情報”、“開發智力資源”四種主要職能,后來把“提供文化娛樂”功能增補進來。目前,這五種職能得到了各國圖書館學者的普遍認可。
高校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有所不同,除了具有上述五種基本職能外,還有自身的特殊職能,那就是環境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的重任。高校圖書館,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職能,這是由我國高等教育的性質決定的,同時承擔著培養大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職能。例如:2002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明確規定了高校圖書館的任務:“高等學校圖書館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履行教育職能和信息服務職能,為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這表明德育一直都是我國高校圖書館教育職能的應有之義。2016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明確要求,圖書館在學校教學時間內,開館每周應不低于90小時,假期也應有必要的開放時間,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全天開放;網上資源的服務應做到全天24小時開放。這是國家對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高度重視,也為高校圖書館進行德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德育過程的開展離不開德育空間,德育空間在德育發展中具有基礎性作用。高德勝教授在《論空間的德育意涵》一文中指出,空間是道德教育研究遺忘的一個領域。空間里彌散著社會關系,具有倫理訴說功能,對生活于其中的人悄悄地發揮著道德上的影響。簡言之,德育空間理論就是把環境、人、人與環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置于一個系統空間進行綜合考量,并以此研究上述四種因素與德育之間的關系。在德育實踐中,高校圖書館德育空間是物理空間、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三個層次的統一。
(一)高校圖書館的物理空間與大學生德育
高校圖書館的物理空間是德育空間的物質基礎和基本保障,主要由內外空間兩部分構成。外部物理空間構成,是指圖書館在校園整體布局中的方位,圖書館與教學區之間的距離,圖書館的體積,圖書館的整體建筑風格,圖書館與附近建筑的和諧度,圖書館外的道路、廣場、樹木、亭廊、噴泉、假山等這些元素。我們可以做一個想象,如果這些元素符合對比統一、韻律生動、對稱均衡、比例適當、尺度怡人、序列豐富、虛實分明這些建筑美的基本原則,能體現我們民族文化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那么,每一個大學生,無論是遠觀,還是走在這樣的空間里,首先得到的就是美的享受,因為,美本身就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愉悅情感。美育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健全人格的塑造和文化品位的提升有極其特殊的意義,也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一環。圖書館優美、典雅的外部空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娛樂、休閑的人造自然空間,更為他們營造了一個處處時時都能體現美的園林。高校圖書館外部空間為大學生提供了寬廣的審美領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感受美、欣賞美,從而在鑒別美的實踐中懂得美的價值,并且培養美的情感。
高校圖書館內部物理空間構成,是指按照一定原則對圖書館內部空間的分割與組成。內部物理空間構成的原則,第一是實用性原則。這也是圖書館空間布局的基本原則,目的是館藏布局合理、館員工作方便、讀者使用高效。第二是服務全面性原則。高校圖書館要充分利用館藏資源、館內設施為大學生提供全面的服務,使圖書館的功能最大化,例如:圖書館要有借閱區、學習區、復印區,電子資源的查詢下載區、教師或學生研修區,學生休閑區、讀者服務區,等等。第三是個性化原則。根據個性化原則,針對某些學生群體設定一定的空間,如協作學習室、學習引導室、微格教學室、視聽影像室等,服務于學生的創新性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圖書館服務模式也由過去的“借、閱、藏”一體化變為更加現代的“借、閱、藏、學、研”一體化[1]大學生讀者初次步入圖書館,首先會關注圖書館的就是整體環境,但最關心的是有沒有適合自己的空間。當他們發現有一個久已希望,舒適典雅的空間,他們會有一種美感和滿足感,繼而形成“我喜歡這兒,我要到這兒來”的心理沖動,其實這是一種積極向上的道德意識。此時,我們完全可以說,高校圖書館內部物理空間已經發生了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是感性的,或許難以持久。所以,要想進一步發揮高校圖書館的德育功能,還需要進一步考察高校圖書館的心理空間。
(二)高校圖書館的心理空間與大學生德育
物理空間是一種物質存在,而心理空間則是一種心理存在。心理空間是人的意識對物理空間的主觀反映,并由人的意識積極建構出來的心理活動空間。在高校圖書館德育工作中,提出心理空間的概念,是因為高校圖書館可以為學生提供讀書與反思的空間,而這樣的空間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有積極意義。
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要完成道德教育知、情、意、行的全過程,單靠課堂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拓展更廣闊的空間。在課堂上,道德知識的灌輸是必要的,這是完成道德教育中“知”這一環節的重要步驟。但是,要把“知”內化為學生“情”和“意”,有兩個途徑可以參考,一是讀書,二是反思。這里講的讀書,不是讀專業書,因為那是專業技能的培養;也不是讀流行文學、網絡小說等書籍,因為那是人生的消遣。這里講的讀書,專指對人文經典的閱讀,簡言之,就是文史哲。人文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它們關注的是自然、社會和人的終極問題,如天道、人倫、生命、人性、善惡、生死、價值、意義等,而這些問題恰恰是道德教育的基礎性問題。幾千年來,歷代先賢都對此做了積極探索和總結,經過歷史的積淀,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精髓。一個民族的道德文明的高度,與這個民族人文經典的厚度有關,而一個人的道德修養,也一定和人文經典的滋養大有關聯。在一個高校里,人文經典的集聚地就是圖書館,而圖書館的某一個分區,甚至分區的某一固定位置,可能就是學生讀書的樂園,在這里他與人文經典同行,與歷代先賢隔著歷史的時空進行親切對話,此時,他在自己創設的心理空間里,靜靜地品嘗著歷史積淀的德性之水,生長著自己的德性之根。
在圖書館閱讀人文經典,是學生與歷史的對話。而道德修養的提高還需要反思,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而圖書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封閉而人文氣息濃厚的反思空間,也就是一塊進行反思的心理空間。“自我對話屬于內部對話,發生在個體的心靈深處”[2]。換句話說,道德教育中的自我對話是學生自我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心理活動過程。缺少這個心理過程,很難達到道德教育的預設目標。克思主義哲學明確告訴我們,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缺少了學生心理的自我對話,僅僅從外部簡單而生硬地將道德理論、道德規范填塞給學生,只能是一種粗糙的教育。只有通過學生的自我對話,學生才能在激烈的心理斗爭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觸及靈魂,從而在認識上和行為上發生質的改變。要產生自我對話的心理活動,一個首要的條件就安靜的空間,靜則生慧,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常識。在擁擠的大學校園里,一個絕佳的反思空間就是圖書館,在安靜而充滿人文精神的空間,人會排除許多的心理羈絆,“心鶩八極,神游萬仞”。“八極”和“萬仞”,其實是心理空間的形象化表達。
(三)高校圖書館的社會空間與大學生德育
1893,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在其著作《社會分工論》中首次提出“社會空間”一詞,意指社會群體生活居住的地理區域。德育要在社會空間中最終完成。高校圖書館的社會空間,指的是高校圖書館可以為大學生德育和德育實踐提供的準社會化空間。
實踐是道德形成的基礎,道德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道德的實踐本質決定了高校圖書館開展德育工作要創造準社會化的空間環境,將實踐性的活動引入德育過程之中。例如,高校圖書館通過開展各種學術講座、讀書報告會、時事報告會、征文活動、社會熱點圖示展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獨立判斷與辯證思維能力,為大學生創建自由、開放的精神家園。這在學生德育工作中起著超越經驗、觸動靈魂、升華精神的巨大作用。高校圖書館也可以依托其文獻資料體量巨大的自身優勢,大力開展館藏文化教育,舉辦各種讀書活動,為學生讀者創造滋養心靈、思想火花碰撞的空間,這有利于他們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再比如,高校圖書館可以為學生志愿者提供勞動的機會,其實這也是道德實踐的機會,可以培養大學生熱愛公益事業的主人翁精神和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的集體觀念。上述實踐活動都是在德育課堂難以完成的任務,而在高校圖書館這個準社會化的空間里,卻能高效進行。
總之,作為高校人文薈萃的空間,高校圖書館應該成為對大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場所,這是高校圖書館的優勢所在,也是高校圖書館的職能所在,我們絕不能忽視。同時,高校圖書館的德育空間可以進一步細化,其德育功能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這應該是高校圖書館研究的常新課題。
[1]王慶雯.學研一體化的大學圖書館:華中師范大學新圖書館建設概況[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11,(4):30-32.
[2]王向華.對話教育論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