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錦秀
(南通職業大學 質量評估中心,江蘇 南通 226007)
大學生生命教育實施路徑的探索
瞿錦秀
(南通職業大學 質量評估中心,江蘇 南通226007)
通過守望生命教育的真諦、回歸生命的本質、建構美妙人生和培育生命教育之花探索生命教育的實踐路徑,從生理生命的教育、生存能力的教育、生產建設的教育和生活感受的教育四個維度構建四位一體的生命教育內容。
實施路徑四位一體大學生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旨在引導人們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從而幫助人們健康生存、積極生活和向上發展,獲得身心靈的和諧,最終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要達到這一愿景,特別是針對大學生群體,選擇一個理念先進、方法系統科學、模式人性的合理有效教育路徑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生的生命教育要回到生命的原點,按照生命的特征進行,要以啟發大學生明白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為目標驅動,引導大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和學會掌握生命的能力。所以,生命教育的真諦在于啟發生命、培育生命和提升生命。
首先,生命教育的基礎在于對生命的尊重和對生命尊嚴的呵護。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葉子,每個人的天資稟賦、家庭出身、生活習慣和社會認知都不盡相同,因此,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名流巨富,都能功成名就,但每個人都有一項相同的基本需要,那就是尊嚴。生命是平等的,需要被尊重。然而現實中,績效主義、功利主義把學生變成了某些學校和老師創造業績的工具,考試成績的優劣成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學生的自由和尊嚴受到侵害。因此,教師在教育中要充分關注和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存在,平等對待每一個生命,用善于發現的眼光捕捉每一個生命的精彩。
其次,生命教育的過程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啟發過程,是生命潛能的開發過程。學生大部分人生觀、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有很強的可塑性,在這個時期,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教育過程就是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啟發生命,用生命培育生命,用生命照亮生命,為學生的人生發展掌好舵,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生命的意義,開發學生的潛能,而不是把教育模式化、程序化,把學生主觀能動的學習變成被動消極的接受,束縛生命的活力。
再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質量,實現生命的價值。我們不能否認社會的現實性與物質性,但也因為有些人對此的過分看重,使得一些學生片面追求世俗的享樂,忽視生命的精神世界,失去了支撐生命靈魂的價值體系,以致某些學生沉溺于網絡、沉迷于游戲而不能自拔,抑或滿足于無聊的“混日子”,表現出對生命的不以為然。生命教育就在于培養學生的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人只有擁有了理想,才會有前進的動力;人只有擁有了追求,生命才得以豐富。我們要努力讓學生的生命呈現出一種向上、向善的境界,讓生命的厚度得以拓寬。
1.教育彰顯生命的靈動
“靈”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人比動物尊貴的依據。大學階段,正是一個人“靈”的迅速發展期,只有“靈”真正發展和獨立,一個人才算真的成才,即“精神成人”。大學生“精神成人”是大學階段根本的生命使命,是指個體生命在精神生命(生命的靈性層面)做到自覺、自主,在精神上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是自我意識的健全和完善過程。所以,在大學生精神成人過程中,關鍵環節便是促進其靈性的覺醒,讓他的靈性指引生活,這樣,他的現實人生才可能是有意義的,或者說是自己賦予了意義的。
反觀現狀,某些大學生的生活突出表現為“三無”現象,即“無興趣”、“無所謂”和“無意義”[1],高等教育并不乏技能、技巧和方法,但在教育目標的實現上不甚理想,苦心培養的“人才”卻可能成為“單面人”。所以,依我所見,教育的本質應激發促進人靈性的成長,蒙臺梭利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2]教育的職責在于使個體煥發生命存在的意義,以自我的能量保持并發展自我的天性。這里的“天性”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指人的靈性。
2.教育張揚生命的主體間性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社會關系構成了人的本質。人是社會的動物,是關系的動物。”人的生命存在是一種互相依賴、彼此依存的主體際的存在。主體間(際)性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是一種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之間的關系而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3]。他主張,人與人的交往是兩個平等的主體通過一種對話、溝通達成共識的過程。人與人的交往是具有人性的基礎,是“超越了物性思維的限制而走向意義建構”的過程。人的生命存在方式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封閉的,它是開放的,與他人、與社會、與宇宙是緊密相連的。每個人從出生開始,便結下了各種社會關系,而且互為主客體,個人的存在只有在與他人的聯系中才能得到實現,所以,生命教育要張揚生命個體的主體間性,培養完善的生命個體,培養人的愛心,激發學生的真性情,在性情開發基礎上建構人與己、人與人、人與物甚至人與神的感通和諧關系。
首先,要教育學生有一顆愿意交往的心,有一種主動交往的姿態,這是建立和諧主體關系的前提。其次,要教育學生建立正確的交往觀,把握人際交往基本原則,學會交往的方法和藝術,讓學生在交往中發現生命的意義,展現生命的魅力,活出生命的精彩。再次,要培育學生在交往關系中的“愛心”和“責任心”,愛心的培育應該始終是核心,因為只有愛心的成長,才可能形成“民胞物與”的意識,要讓學生在愛與責任的天空下感受生命的榮光。
從生理生命的教育、生存能力的教育、生產建設的教育和生活感受的教育這四個維度建構大學生的完整人生,通過這四個維度的建設拓展大學生的生命空間,豐富大學生生命的歷程,成就大學生的美妙人生。
首先,要教育學生重視生命先知機體,學會護衛身體,練就健康體魄。人的存在以身體的存活為前提,沒有健康的身體,其余一切只能化為云煙。長久以來,教育更多地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生理健康教育僅僅作為教育的一種點綴,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身體的健康要么被認為是個人固有的一種本能,要么就是屬于醫學的范疇,與教育似乎搭不上邊。我們不難發現,社會輿論大為宣傳的“學習典型”,不少都是基于“帶病工作”這個前提,人的健康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要,正是這種教育思維和輿論導向的引導,導致一些大學生對自我身體認知的匱乏,他們不懂得珍惜生命,也不知道該如何愛護生命這個硬件。所以,有必要為大學生補上這一課,把生理常識、醫學常識和急救常識作為系統的知識教給大學生。
其次,要培養人的生存技能,促進學生從生物的人向社會的人轉化。如果說人的生理生命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首要生理條件的話,那么人的生存能力則是人之為人的首要自然條件,也是首要的社會條件。人的生存首先要從自然界中獲得其維持生存的自然物質,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開發,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資源日益枯竭,人的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這就告訴我們個人在維持生命存在的同時,不能以傷害或者破壞其他生命體的生存為代價。此外,在社會關系中,個人也要學會與他人平等、和諧地相處。孔子早就提出“和”的生存思想和生存智慧,這個對于現代人的生存、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在對大學生進行生存能力教育時,既要通過生存規律的把握,教會學生個體生存技巧的習得,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又要教會學生把握生存有度的智慧。
再次,要重視學生生產能力的教育。學生的生產建設基本上包括學習和工作兩方面,以學習為主。對于學生的學習教育,理論界的研究已相對成熟,從各大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圍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和專業學科的發展進行,側重點還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我認為,在學生的生產能力教育中,要平衡好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關系,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收獲固有的知識,而應該是靈活的方法。此外,要注重學生在知識層面多學科知識的接受,打造學生的一專多能。
最后,做好大學生承擔社會角色能力的教育,提高學生生活的品位和質量。大學生在個體生命上或多或少都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如“學生”“子女”“同學”“朋友”等,有的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和擔任學生干部的活動中也會新增出眾多“角色頭銜”,如何扮演好眾多角色,協調好角色間的關系,承擔好這眾多角色背后的責任和義務構成了大學生的生活。這是大學生社會生命的整體體現,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生活教育的過程中,要把更新大學生生活理念作為首要任務,要讓學生養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啟迪他們對生活真、善、美的追求。同時,要塑造學生這個生活主體,從精神層面給予更多理性啟發,讓生命教育成為大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
首先,要形成“有教無類”的理念共識。這既是一個教育廣度的問題,又是一個教育長度的問題,更是教育深度的問題。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價值,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公平享有教育成果的權利,“有教無類”體現的是教育公平。教育不是一個階段的事情,而是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都要面對的事情,“有教無類”應是一種終身教育。教育是對人的生命的關懷,只有對主體生命的充分尊重和關愛才能展現教育魅力的光環,“有教無類”體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4]。
其次,要科學設計生命教育課程。課程是學生展開學校生活,認識現實世界,體驗生命感受的媒體。任何課程設計都離不開兩種基本形式:滲透課程和單一課程。生命教育課程也不例外,所以要平衡好這兩類課程的關系。在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中,必須把學校作為課程設計的主體,因為每個區域中的學校在社區環境、辦學條件和師生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生命教育的課程設置只有 “因地制宜”,才會收到良好效果。同時,課程設置的目標和內容要科學合理,既要能滿足生命教育的需要,又要能適應教師、學生的需求和發展。此外,生命教育課程要強調實踐活動的比重,讓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掌握生命知識,形成正確的生命態度、生命意識。
再次,探索生命教育活動方式。生命教育活動應具備強參與性、趣味性、啟發性和組織性的特點,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的“為了活動而活動”的方式,就遠遠發揮不了生命教育活動應有的作用。我們可以借鑒專業課程建設的方法,采用模塊化設計。即為了實現生命教育尊重人、完善人、豐富人和提升人的目標,按照生命教育的內容把生命教育活動具體分成自然生命的教育、生存能力的教育、生產建設的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模塊,在每個模塊中有針對性地嵌入專項活動,再把所有模塊的任務從低到高嵌入生命教育的整個過程中,最終達到生命教育的理想效果。同時,可以通過搭建不同的平臺和借鑒不同的載體充實和豐富大學生生命教育活動。
最后,挖掘大學生的生命潛能。所謂生命潛能就是指在有限的生命中,讓生命的活力和意義最大化。在上文的所有介紹中,生命教育基本上是針對一個有著健康身體的生命開展的,側重點還在于人的“有生之年”發展問題,那么,應該如何面對“死”,當生命即將結束時,怎樣挖掘生命的潛能,延續生命呢?其實,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給出了答案:捐獻器官或是捐贈遺體。在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我們不妨嘗試把這一觀點詮釋給學生,提供一種“助人”的思路給學生,為最后的生命增添一份閃亮。
總之,生命教育的實施應是全方位、多方面、立體的,應從理念、課程、活動等諸方面一同著力。
[1]蔡荔.大學生生命教育研究[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08.
[2]高嵐,申荷永.蒙臺梭利教學法[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6:18.
[3]劉濟良.論走向主體間性的生命教育[J].現代教育論叢,2004(4):6-9.
[4]吉愛明,丁泗.有教無類:孔子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J].江蘇教育研究(理論版),2008-8:57-60.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2015S JD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