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智慧(張家港市崇真中學 歷史組,江蘇 張家港 215600)
生命本色的演繹
——《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有感
范智慧
(張家港市崇真中學 歷史組,江蘇張家港215600)
新課改呼喚有生命的課堂,呼喚有靈魂的課堂。本文以《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為例,闡述了打造生命課堂的具體做法。
初中歷史課生命課堂教學方法
新課改呼喚著有生命的課堂,呼喚著有靈魂的課堂。臺灣歷史學家張元說:“歷史知識的性質是建構?!闭\哉斯言。佩服的同時,讓我陷入深思:在學生新的認知結構中,歷史人物如何融入進去;在新的認知結構形成中,如何讓學生做到長袖善舞……
“歷史教育是什么?我們很難用一兩句話簡單說明;然則,教人求真、育人完善、成人之美,應該是題中之意,換句話來說,歷史教育,‘人’不能缺席”[1]。結合《明朝君權的加強》教學,就以上兩個問題寫出自己的所感所想,以求拋磚引玉。
歷史是需要想象的,尤其對于青少年學習的歷史。人是歷史的主體,所以人是歷史中最鮮活、最生動的要素,勾勒人物,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口。
講課時,我播放了一段介紹朱元璋經歷的視頻。該視頻以漫畫形式呈現,又以說書人抑揚頓挫的口吻對白,滑稽的人物形象,簡潔的故事情節……學生看得入神,不時仰面長笑,聽課的老師看得會心,不時為自己沒有捷足先登地使用這個視頻而嫉妒不已。
課本中的“人”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首先是歷史“當事人”,他肩負著把歷史演活、生動的大任,看到他,學生就知道那一段事、那一群人,從而為歷史思維的喚起配備了有力的抓手。其次是課本知識點的“串聯者”,有了他,知識點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教學主線自然形成。再次是學生的“親人”,雖然從未謀面,但是一見如故,要讓學生喜歡上他,樂于見到他,樂于探討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便于老師“主動地組織有利于學生的學習環境”。
朱元璋這個鮮明的人物起于卑微,卻建立了不世之功,用現代的網絡話語來說就是草根最成功的案例。這樣講,朱元璋這個人物就活了,還扣住了學生的心理,歷史的思考在此起航。
課本中的“人”必須是有血有肉的,我們要為他量體裁衣、梳妝打扮,讓他魅力十足。
1.給我一個舞臺,盡顯英雄本色。
一節課是否有靈性,在于是否有學生的本色參與。一節課是否出彩,在于學生活動的精彩與否。所以,我們要給學生創建活動的窗口。這個窗口,可以為教室引進陽光,為學生開啟了解歷史真諦的心窗。
“錦衣衛的設置,讓朱元璋的統治添加了血腥的味道,導致明朝官員大幅度減員。為了招聘官員,朱元璋頒布了圣旨……但是,他沒有上過學,請同學們為他代寫圣旨……”同學們活躍了,初一學生固有的表現欲、求知欲激情呈現,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為了給學生的激情增添熱量,我“頒布”了一道委任狀:“梁豐初中初一[1]同學,武能安邦,文能治世,乃朕之股肱,特聘為殿閣大學士?!蔽腋吲e委任狀,用夸張的表情,面向全體學生當場宣布:“寫得最好的同學,就委任為內閣大學士”……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融入知識的殿堂。
這個情景設計帶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頓時,課堂靜悄悄地,除了水筆在筆記本上肆意游走的聲音外,就是抓耳撓腮的各種思考狀。我愜意地走在組間小道上,見他們煞有介事地寫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甚至,有一個同學還加上一句:ladies and gentleman……他們已經不把自己當學生,個個都是“皇帝”了,個個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處廟堂之高的士大夫了。他們穿越著歷史的時空,同時帶著社會的責任感。教育是什么?他們用稚嫩的所作所為告訴了我:教學相長,“長”了他們,也“長”我自己。
他們纂寫的“圣旨”,有的文字優美、有的式樣古樸、有的間帶英文、有的幽默有趣……雖然閱歷不足,但是這不妨礙他們寫得精彩:不少漫畫、電影里面的橋段和技巧悄然引來,一副我不是斯皮爾伯格,但有舍我其誰的傲然與自信,誰能敵我。盡管八股文遠離了時代、遠離了學生,但是此時此刻,由于學生忘我地投入,這個距離已經不存在了。
讓課堂中的“人”真正地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才是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標。
2.課堂如何,“生曰”不可少。
“我們以往的評課、反思和交流實際上存在一個 ‘盲區’,那就是對作為課堂主體和目標主體的‘人’的感受無視和剝奪?!保?]對此,我對同學們說:“老師經常吐槽大家的作業,今天請大家‘吐槽’下老師的課堂吧?!?/p>
學生:“朱元璋起于微末,發達于登基之時,我很佩服。但是泯滅人性,沒有人權意識,看不清歷史發展的滾滾潮流,令人可惜?!薄拔也幌矚g老師對錦衣衛的處理方式,有部《錦衣衛》的電影非常不錯,很適合我們的口味,但是我們沒看到……”“老師講課不夠大膽,風格不夠潑辣……這節課不是我的菜”……
師生的交流,使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有了新的注腳。
“以獨特的慧眼,發掘歷史上的人的心聲、情感、觀念;借助課堂中的人身邊的歷史元素,將課堂中的人、歷史中的人無痕鏈接”。課堂上,我選取恰當的史料,一邊觸摸歷史,一邊打通學生的思維。一節成功的歷史課,可以讓學生站在歷史的高處,從而進入思維深處。為實現本課“通過對八股取士的評價,運用辯證的兩點論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教學目標,我使用以下兩種觀點:
(1)“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顧炎武
(2)八股是求賢的國器,而非殺人的利器……在求取功名時,人人是平等的?!俣仍~典
同時設計問題:
(1)對于八股文,各人有各自的看法,你是什么觀點?
(2)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看待這樣的現象的?
在回答第二個問題的時候,補充口述:顧炎武被稱做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在理學走向封閉、極端的那個年代,他大聲疾呼改革時弊,為我們的思想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百度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是大眾傳播人類基本文明的平臺,尤其是普世價值觀的平臺。
通過討論,學生不但能提煉出鉗制思想、摧殘人才、有了部分平等這些基本觀點,而且組織答案的時候,基本能用這樣的語句組織語言:一面……一面……不能僅僅…而要……說明學生已經有意識地全面看待問題,拒絕片面地思考。
搭建橋梁離不開材料,使用材料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課本材料與課外材料的有效搭配。如本課中的“動腦筋”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材料。(2)注意問題創設的情境性和層次性。如本課從選拔官吏的作用出發,引出八股取士及對它的弊端的分析,從而明確看問題的方法就是基于這樣的設計。(3)注意活動生成中老師的點撥和引領。靖難之役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關注主角的身份和爭奪的對象,才能正確理解事件的實質。
有了“人”未必有深度,但是欲求深度,必須有“人”[3]。要讓歷史中的“人”開口說話,要讓坐在臺下的“人”心有所往,要讓站在臺上的“人”異想天開。
陶行知形容某些教學狀況時說:“先生是教書死,死教書,教死書;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毙聲r期下,我們絕不可重蹈覆轍,應根據新的學情創造出鮮活的有生命的歷史課堂。
[1]楊春華.“歷史教育,人不能缺席”的省思——從顧俊老師的公開課說起.中學歷史教學,2016.04.
[2]李惠軍.找回缺失的“人”——有感于吳江問史論壇.歷史教學,2016(05).
[3]李惠軍.課堂上人缺失的原因.歷史教學,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