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銀蘭 孔存玉
?
功利主義思潮下大學生價值觀的選擇與培育
賈銀蘭孔存玉
當代高校學生在生活學習、政治選擇、社會實踐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功利主義傾向。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環境影響、家庭熏陶、學校教育、自身價值取向等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應當通過密切的心理觀察、德育教育、思想引導等方面防范大學生功利主義傾向。
功利主義;大學生;價值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奇跡般的增長,人民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西方個人主義思想也大為盛行,這些標榜為“西方的自由思想”的論調使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變得功利化,使得大學生對時代逐漸冷漠疏離,對國家社會發展關心甚少。因為就業的現實和生存的壓力使得大學生沒有過多的精力與熱情去關注時事,如何在大學有限的時間與機會里盡可能多地獲得為將來創造安逸舒適有保障的生活的砝碼才是大多數大學生的追求。功利主義的消極思想使得大學生的價值觀逐漸發生改變,并呈現出不良的發展趨勢,對此應給予高度重視。
1.學習目的的功利化
當前高校學生在學習中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與功利主義傾向。就前者言,對于多數大學生而言,就業成為了學習的主要目標,知識與能力的學習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對于一些接受調劑后入學的學生來說,本專業并不是自己熱愛,并有志于將來從事的行業,因此也就草草了事,只求順利畢業,“60分萬歲,多考浪費”的口號更體現出部分學生輕過程重結果的功利思想。另外,多數學生更注重實用性的課程學習,輕視基礎理論學習。在他們看來,公共課和部分專業課的學習是在浪費時間,倒不如利用這個時間多考一些用人單位要求的資格證書。就后者來說,部分學生不注重日常學習,平時上課不聽講、遲到、早退、曠課,臨考試前把希望寄托于老師的重點、同學的筆記,通宵復習兩三夜只為拿到不掛科的分數,臨時抱佛腳的現象嚴重。片面追求高分數,而忽視知識的積累成為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
2.政治選擇上的功利化
高校學生在政治選擇上的功利化主要體現在政治參與和政治信仰兩方面。一方面,大學生對于政治生活、社會民生的關注越來越少,更熱衷于關注就業前景和職業發展等現實的問題。另一方面,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實際上并沒有明確的信仰。根據一項對大學生信仰的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擁有信仰的大學生占調查人數的36.49%,認為自己沒有信仰的大學生占調查人數的48.57%,不清楚自己有無信仰的大學生占調查人數的14.94%”。但當面對入黨問題時,卻出現了爭先恐后的現象,入黨動機也呈現出多元化。有利于就業、謀求仕途發展、隨波逐流等入黨動機逐漸成為大學生入黨的首要原因。據調查顯示,接受調查的學生2/3以上認為,是否入黨主要取決于對自己未來工作的規劃,而不是出于對共產主義信仰的認同。由此可見,高校學生在政治選擇上缺乏對共產主義的信仰與對馬列主義理念的深入學習,打著思想先進的幌子追求個人利益。
3.參與實踐活動的功利化
在選擇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時,除了考慮興趣愛好,評先獎優、評獎學金等方面加分成為相當一部分學生考慮的首要因素。學校設置各類活動、比賽的初衷是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全能型學生,獎項的設置也僅是一種獎勵形式。然而,在功利主義思想下,參與活動成為學生獲得額外加分的有利途徑,他們更關心能否得到加分,并不關注在這個過程中是否有所收獲,現實情況與活動設置的初衷完全本末倒置。
1.自我價值觀的盲目
作為剛步入大學校園的學生,盡管在法律上已經年滿18周歲,成為了一個成年人。但是剛脫離了父母無微不至的庇護,人生觀、價值觀并沒有真正的成熟,極易受到外界各種思想的影響。初入這個“小社會”的他們,在聽到各式各樣的傳聞抑或接觸到一些“走捷徑”的人或事,看到或多或少存在的“陰暗面”的時候得不到很好的解釋和疏導,便在內心埋下功利主義傾向的種子,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另一方面,一些學長學姐的不良影響,以及缺乏榜樣的正向引導,在未能了解事情原委的情況下,只看重眼前、自身利益,忽視自己要腳踏實地提高自身才是硬道理的客觀事實,最終形成惡性循環。缺乏對自身恰當的認識,使其不能確立一個適合自己的未來規劃;缺乏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使其極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他們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便隨波逐流,進而會導致功利主義傾向的出現。
2.社會環境的驅使
一方面,自由主義浪潮的盛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規律讓這些即將跨入社會大門、獨自面對生存挑戰的青澀學生倍感壓力。在還未能來得及給他們一個緩沖、接受的時間就要被社會的殘酷與現實推著往前走。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功利主義思想不斷滲透,面對困難與誘惑,一些意志不堅定的學生就萌生了“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他們難以克服種種考驗,疲于應對繁瑣的工作,沒有足夠的耐心積累更多的經驗,他們逐漸意識到通過一些捷徑能更輕松便捷地獲得優質的生活,因而產生了“傍大款”“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在自行車上笑的”現象。激烈的競爭和不良風氣的影響,逐漸加深了他們身上的功利主義傾向。
另一方面,社會評價體系更是提出很多現實的標準和硬性條件,使得在校大學生不得不想方設法為自己爭取到任何一個可為自己加分的機會。例如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常將是否擔任過學生干部、是否黨員、是否曾獲得優秀學生干部稱號、是否獲得過獎學金、是否獲得過優秀學生等作為考量求職者能力的標準。并且在同等情況下,學生干部和非學生干部、優干與非優干、黨員與非黨員有著不同的境遇,被淘汰的往往是沒有如此經歷和榮譽稱號的人。
3.家庭環境的熏陶
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觀與世界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家庭長年累月的熏陶與教誨。如今的家長,“愛子心切”,更關心孩子是否能夠上一個好學校、是否能夠得到教師更多的關注、是否有更多的機會嶄露頭角。總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甚至從小學開始,各種補習班源源不斷,奧數、英語、才藝等等,甚至出現了上補習班“趕場”的現象,為了上一個優質的幼兒園而亮出各種獎狀、證明。不可否認,這其中確實有一部分孩子自己有濃厚的興趣,天資過人,但更多數家長最初的目標只是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能進入所謂的“重點”學校而揠苗助長。功利化的家庭教育難免不會對樹立孩子良好的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4.學校教育的缺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五條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是我國一直提倡的教育模式,要求學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其進行知識的傳授,同時還要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科學文化、體質體魄等多方面潛能素質全面發展進行培養教育。可縱觀如今學校的“素質教育”,仍然可以發現很多的“唯成績論”“唯升學率論”的現象。學校把學生按照學習成績編入到不同的班級,重才輕人,重結果輕過程。一部分績效與學生升學率掛鉤的老師面對成績優異的學生和顏悅色,面對成績不好的學生冷嘲熱諷。在這種指導思想“熏陶”下,同學們自會在心里有一桿秤——衡量一個學生是好是壞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當然,造成這種功利性教育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歸結到學校和教師身上,但是對學生造成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1.走進學生,及時把握學生心理
大學階段的學生處在自我意識分化的時期,常常出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感。作為高校學生工作者,輔導員、專業教師等與學生有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在面對大學生的功利傾向時要做到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向,給予正確的引導,加強思想教育,把日常教育與典型教育相結合。第一,定期開展小范圍交流活動,了解學生個人的思想動態以及對周圍同學的評價,對個別思想動蕩、迷茫的學生予以心理疏導。第二,樹立典型。榜樣的作用是強大的,抓住學生群體中的優秀分子,宣傳其優良事跡,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要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和心理特點,對學生們存有疑惑與關注的問題及時疏導或咨詢。
2.與時俱進,改進“兩課”教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是國家教育部規定的高校學生的必修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然而事實是,大學“兩課”頻繁在校園遭遇尷尬和困境。面對社會的開放和多元價值的沖擊,我們的課本仍然變化不大,書本理論與實際脫節,教學內容陳舊,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難以回答大學生品德價值觀的沖突問題。對于如何正確地面對社會的不良現象,處理人際關系、利益關系、社會交往等問題的實踐作用也都是紙上談兵。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一、枯燥、純知識理論的灌輸,這些都引起學生的厭倦,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低下,學生逃課、上課睡覺、玩手機,校園“職業代課族”悄然盛行。因此,高校應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增強德育教育的時效性與針對性。具體表現在:內容上推陳出新,形式上多開展實踐活動,提供各種鍛煉的機會,讓大學生經受各種情形的考驗,既強化了課本知識又能讓學生們從實踐中獲得真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及社會意識,提高自身在面對不良誘惑時的免疫力。
3.注重引導,倡導正確價值觀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一切方法的根本。功利主義不同于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不能只看到其消極影響,而完全否定其存在的價值。在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拋開功利去談個人追求、社會發展是不現實的,人們追求利益的同時也是自身不斷進步完善的過程。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點功利的思想,那么這個人也極有可能缺乏上進心。高校作為學生的引路者,不是將功利思想拉入黑名單,而是應充實功利觀教育、構建價值引導體系,幫助學生樹立合理的功利意識。通過學術講座、實踐活動、志愿服務等形式形成大學生對利益與義務的認識,避免一味西化的思想觀念,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
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功利化表現絕非一朝一夕所形成的,而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受到內外多種因素的影響。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由于初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價值沖擊和種種誘惑,他們常常出現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自我失衡。因此,高校作為學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應引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人生路上樹立正確的價值理解和價值追求,通過自己的努力,腳踏實地地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4.嚴于律己,提高道德標準
人除了物質追求,還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第一,學生應認識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面對誘惑時,用理智判斷哪些是正確的價值觀,并付諸實踐。第二,要培養腳踏實地、艱苦樸素的精神品德,摒棄不勞而獲、投機取巧的不良思想。第三,發揚當代學生無畏無懼的拼搏精神,面對誘惑時,堅持原則;面對困難時,迎難而上;始終堅持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統一,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統一,堅持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1]劉營軍,賈水庫.當代大學生信仰問題調查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7):81-85.
[2]易麗.當代大學生功利追求的教育反思[D].重慶:西南大學,2008.
[3]張清華,張希梅.當代大學生價值取向功利化的表現及原因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6):28-30.
[4]陳大勇.論高校對大學生合理功利化價值觀的引導[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43-45.
[5]肖建國,王立仁.大學生功利化傾向及防范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2):36-39.
[6]陸玲玲.西方功利主義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人民論壇,2010(4):134-135.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6.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