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臻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
【學術研究綜述】
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xiàn)狀及引導策略
——以上海師范大學為例
時 臻
(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上海 200234)
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人數(shù)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其原因和特點多種多樣。宗教信仰對這些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一定影響。現(xiàn)階段,高校應正視信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針對性地加強信仰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并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大學生;宗教信仰;家庭教育;思想引導
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宗教存在于人類的文化生活中,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宗教的社會處境及其發(fā)展趨勢不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大學生信教現(xiàn)象正日益成為一個社會現(xiàn)象。2016年上半年,我們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上海師范大學全校1 000名大學生就宗教信仰的相關問題進行抽樣問卷調查。參與問卷調查的男生有251名,女生749名。其中漢族944名,少數(shù)民族學生56人;上海生源學生689名,非上海生源學生311名。共回收問卷986份,其中有效問卷958份。當然,我們也注意到一個問題,信仰與否的真正界定在哪里?是參加過宗教活動還是去過宗教場所,或者是對宗教教義有些許了解?在問卷中,同時滿足以下四點中的三點即表示有宗教信仰,分別是:會根據(jù)某些宗教的教義來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通過某種儀式參加宗教組織;定期參加宗教活動;定期出入宗教場所。
基于以上標準,從調查結果看,明確表示有宗教信仰的大約占12.4%,其中信仰佛教的比例為59.1%,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占22.2%,信仰伊斯蘭教的占12.5%,信仰道教的占6.2%。其余學生雖然沒有明確表示有宗教信仰,但對宗教本身有一定了解,具有一定的向往但尚未加入宗教組織的學生占32.6%,被稱之為“望教者”。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宗教信仰在大學中的比例雖然較低,但“望教者”的人群數(shù)量卻不容忽視。
(一)家庭教育是大學生接觸宗教的主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種宗教取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2010年,《中國民族報》曾經公布刊登了美國普度大學中國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的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成果基于中國零點研究咨詢公司在2007年所作的“中國人精神生活調查(CSLS)”。報告中指出,中國自我認同為基督教信仰者的最多有3 000萬人。另外,在中國已經有兩千年歷史的佛教在最近30年來發(fā)展最為迅速,信仰者人數(shù)也最多。有18%的人自我認同為佛教信仰者,這就意味著中國有約1.85億的佛教信仰者。當然,這樣的調查存在局限性,但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我國具有宗教信仰的現(xiàn)實狀況。
根據(jù)調研,在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中,有68%的大學生祖輩、親戚或者父母中一方或雙方信教;12%的大學生是在接觸了宗教的音像制品后開始信教;12.5%的學生是通過熟人、朋友介紹;7.5%的學生是經由傳教人士的引導??梢?,家庭氛圍的影響是大學生有宗教信仰的一個主要途徑,從這些家庭走出來的大學生從小就接觸宗教的思想和觀念,自然就有一定的信仰基礎,再加上參加一些宗教的儀式和接觸宗教的典籍,比其他學生更容易接受宗教。
(二)宗教的神秘主義是吸引大學生親近宗教的主要原因
在信教的學生中,63.4%的學生表示宗教最吸引自己的是宗教的神秘主義,15.2%的學生表示是宗教巨大的感召力,12%的學生表示是宗教獨特的儀式,9.4%的學生表示是宗教悠久的歷史??梢姶髮W生的思想意識仍不成熟,情緒波動比較大,對新鮮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大學生常常會有反傳統(tǒng)的逆反心態(tài),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而宗教特定的儀規(guī)和形式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當他們面對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感到茫然、疑慮、混亂,求新、求異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學生轉向了某些宗教。
(三)大學生信仰宗教的目的是功利和不成熟的
信教學生中,87.5%的學生沒有閱讀過有關宗教的典籍,84.2%的學生對宗教的歷史和教義比較模糊,78%的學生表示自己無法承擔傳教的責任。另外,69.6%的信教大學生表示只有在遇到困難和抉擇時才會向神靈求助;58.2%的信教學生表示信教是為了讓神靈滿足自己的愿望;65.8%信教大學生表示沒有參加系統(tǒng)和定期的宗教儀式。例如,部分信教的大學生在考試期間會在神靈前禱告,希望能考出好成績。由此可見,他們有時候根本將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混為一談。因此,有理由認為大部分的信教大學生都還處于對宗教認識的初級階段,懵懵懂懂,對宗教的認識非常膚淺而且功利。
(四)大學生認可宗教信仰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調查中發(fā)現(xiàn),認為信仰宗教能給人的生活帶來積極意義的占調查人數(shù)的27.5%,認為信仰宗教對人的生活有影響的學生占30.1%,而認為信仰宗教對人的生活有負面影響只占15.1%??梢姴糠执髮W生已經肯定了信仰宗教的積極意義,他們認為信仰宗教能對他們的言行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至少能使人有了心靈的寄托,對心理安撫有很好的功效。
(一)追求心態(tài)的平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政治環(huán)境的寬松、經濟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的轉變,決定了人們意識形態(tài)的異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呈現(xiàn)的各類社會問題,如腐敗、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等,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造成他們迷惑、無奈和心態(tài)失衡。而信仰宗教卻使他們把一切視為神的旨意,認識當前的困難是對他們的考驗,是自己前世所造罪孽的一種果報,他們堅信只要遵守教義,神最終會賜給他們想要的一切,因而尋求到階段性的心態(tài)的平和。當然,也有部分信教大學生消極面對所遇到的困難,在生活學習中也不求進取,抱著隨緣的態(tài)度,遇到困難時會第一時間誦讀宗教經典或向神靈傾訴,以此來釋放他們內心的壓抑和苦惱,擺脫困惑,獲得心理上的暫時安慰和滿足。
(二)追求行為的自律
對于普通大學生來說,遵紀守法是大學生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但信教的學生對自己卻有更高層次的道德約束。從宗教的教義看,很多道德規(guī)范,如號召人們“行善”“大公無私”“愛人如己”等,都是對為人處世更高層次的要求,這些同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并不矛盾,只不過披上了神的外衣。正因為如此,信教的學生往往會認為自己與其他學生的思想覺悟不一樣,與一般學生被蒼白的條例所約束相比,他們獲得的是更高層次的神的贊許和肯定,會獲得更大的嘉許和更好的回報。因此,信教學生一般都對自己要求嚴格,有愛心,樂于助人,不計個人得失,有著比一般學生更高的道德準則。
(三)追求人際交往的和諧
現(xiàn)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在長輩的呵護中成長,自我意識比較強,長大后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復雜的人際關系時往往表現(xiàn)出困惑和無所適從??謶中睦?、封閉心理、嫉妒心理都阻礙著大學生正常的人際交往。但是,信教的大學生在宗教團體的活動中,由于和教友有共同的追求和目標,往往能互相敞開心扉。再者,宗教團體和外部社會有著迥然不同的寬松、和諧的人際氛圍,沒有利益沖突。他們往往視教友為兄弟姐妹,在平時的大學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關心和愛護在這里得以實現(xiàn)。因此,很多信教的學生認為置身宗教團體中能得到真正的放松和幸福。調查還發(fā)現(xiàn),有些平時不善言辭默默無聞的大學生在宗教活動中的表現(xiàn)卻判若兩人,他們能表現(xiàn)得更自信,更開朗。
(一)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信仰
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國政府對待宗教問題的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得到了憲法和法律的保障。因此,對待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也應抱著客觀的態(tài)度,要承認宗教信仰帶給大學生積極的一面,同時也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塞繆爾·斯邁爾斯在《信仰的力量》一書中寫道:“能夠激發(fā)靈魂的高貴與偉大的,只有虔誠的信仰。在最危險的情形下,最虔誠的信仰支撐著我們;在最嚴重的困難面前,也是虔誠的信仰幫助我們獲得勝利?!蔽覀凕h正因為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才能取得勝利,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有著高智商高文化的特殊群體,祖國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其信仰教育迫在眉睫,避免混淆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更要避免學生加入一些邪教組織,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做出一些極端事件。因此,要加強學生信仰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信仰,解決當代大學生深層次的思想、信念、信仰問題,使科學的信仰成為當代大學生強大的精神支柱和動力。[1]
(二)大力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流傳下來的,學習和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fā)展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對在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青少年的培養(yǎng)和進行全面素質教育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傳承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作用、價值意義、基本內涵和傳承弘揚的原則要求,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新論斷。在工作中,可以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教育來化解大學生的“宗教情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關注的主要是人世間,是此岸世界,而非宗教的彼岸世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抵制宗教中宣揚“人神”關系的重要方式。[2]中國雖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卻并不意味著沒有信仰。中國人敬天事祖,格外關注血緣關系,往往懷有濃烈的“孝親”情感,這種情感不僅表現(xiàn)為對死去先祖的隆重祭奠,更表現(xiàn)為對長輩的絕對孝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崇尚的倫理道德、注重的人文理性、強調的和諧觀念、倡導的憂患意識都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只有讓大學生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看到它和宗教文化相輔相成的特征,才能讓他們更加理性地對待宗教信仰問題。
(三)進行正面的宗教文化教育
高校應正視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及時有效地利用公共選修課的平臺開設一些針對大學生信仰問題的專門課程和有關宗教文化的選修課及講座,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和追求,使大學生對人生意義和追求有一個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同時也讓大學生從課堂的正面渠道得到相關信息,而不是一味從網絡中獲取或道聽途說。這樣,一方面能消除宗教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防止某些勢力利用宗教自由來蠱惑人心,宣揚封建迷信。
(四)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
現(xiàn)代社會是一個多元而開放的社會,多種思想、文化通過多種途徑走進大學生的生活。而自我判斷力和選擇能力較差的大學生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校園文化建設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所在,它對大學生的道德規(guī)范和思維方式有深遠的影響。它通過種類繁多的課余文化活動來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此外,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育人作用,能讓學生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因此,將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
(五)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
高校學生在心理上正處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初入大學的不適應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尤其是非本地生源的學生離開家鄉(xiāng)和父母,需要更多的關懷和心理撫慰。此時心理素質薄弱的大學生往往會更容易求助于某種宗教儀式。高校要在這一時刻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加強心理引導和咨詢服務,來有效避免大學生對宗教的盲目依賴和崇拜。讓大學生認識自我,認清單純依靠宗教無法解決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在學生出現(xiàn)困惑時,引導學生在第一時間尋求高校心理咨詢機構的幫助,勇敢戰(zhàn)勝自己,避免把理想和人生目標寄托于超現(xiàn)實的宗教神明。
大學生是社會寶貴的人才資源,是一個知識型、思考型群體,也是期望值最高的群體,同時又是變動性和可塑性很強的群體。但目前一些大學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如何正確引導他們要在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精神價值、物質價值之間的沖突中進行正確抉擇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作為高校德育工作者,我們應認清形勢,與時俱進地開展工作,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宗教觀教育。
[1]李正軍.大學生信仰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6,(1):36-38
[2]王洪飛,張瀾,崔楠,等.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與研究[J].科研探索,2009,(S5):189-190.
【責任編輯:周 丹】
G641;B91
A
1673-7725(2016)10-0085-04
2016-08-05
時臻(1974-),女,上海人,講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