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伋
此篇書評,主題為“浪費”。初聞此題,著實難煞了我,閉眼深思,從所讀過的書里搜尋關聯書本,一無所獲。掃一眼書架,卻無一本切題,只能捶胸頓足,嘆自己藏書不足,同時為古人的真知灼見擊節點贊:書到用時方恨少。
在桌前待了許久,毫無進展,時間久了,不自覺也開始自怨起來,只覺得讀書誤我,借著思考“浪費”的勁頭,自我批判了一番:買這些書是對金錢極大的浪費,讀這些書是對時間極大的浪費,思考這些書是對精力極大的浪費。想著這些,突然靈光一動,想到了刀爾登的一本《不必讀書目》。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來源渠道多樣,展現形式豐富,令人眼花。但若想從這些信息中篩選出自己所需,往往要付出不少時間、精力,花費甚巨。為了省事,往往有人推薦哪些可看,何書可讀,這也不是新形式。90年前,京報副刊不就邀魯迅寫《青年必讀書》的推薦么。刀爾登反其道而行之,列了個不必讀書目,并在書中逐一解釋為何不讀。刀爾登的文章,一向好看、耐看,詼諧而老辣,一看標題,你便知這作者狡黠得很——說是不必讀,要寫成這本《不必讀書目》,不知作者讀了多少遍,稍有今日“標題黨”之嫌。
翻開目錄,作者不讀的,全是古書,不是名篇,就是名家,“不讀《論語》”,“不讀李白”,“不讀《孫子》”,“不讀《古文觀止》”,形式整齊,每篇不過3~4頁的小短文,細細讀了,其實是讀書的小品,以及對讀古書以求他用的反諷文章。不必讀并非不必浪費時間去讀,而是用一些讀法讀這些書,定是浪費時間和生命,因此勸喻“不必讀”。即與其誤讀、有意錯讀,不如不讀。
且看他為何“不讀”《老子》:
“老子是出色的智者,但他當不能料到,后世竟以他的主張,為不求上進的借口。他的智慧,后人沒有用來啟迪自己的心智,反倒用來辯護自己的懶惰。一本《老子》書,不過幾千言,文字也漂亮,但你并不用看,因為你已經看過了——老子的思想,早已滲入你我心中。何況,老子本人,是不會提倡讀書的。”
看完不覺要捧腹,卻也琢磨出一絲深刻。
再看他為何“不讀”《紅樓夢》:
“在我接觸的人里,相信《紅樓夢》不是簡單的小說的,比能想象的要多很多。有太多的人,認為這本小說,其實是推背圖,是史書,甚至超越了記錄,成為被記錄的某種實在之物,這些最可駭怪的議論,出自各種受過良好教育、衣著得體的成功人士之口,很難不令人去想:我們的教育真是失敗啊。”
對于這個議論,我深以為然。各種材料作證,各類索引,各種考據,實在是亂了讀小說的心情,仿佛曹雪芹照著他寫了賈寶玉,而林黛玉、薛寶釵、秦可卿便都出現在現實世界的康熙年間,與江南織造有著關聯,節外生枝,讓人煩躁。
至于“不讀《周易》”,“不讀《太玄》”,“不讀《命書》”,這些關乎探求天命的書籍,作者便給出了自己的一些哲學思考。
除了不失公正的評點與偶得的深思,全書更值得稱道的,便是無處不在的幽默了。論及《三字經》,本來是蒙學教材內容乏味,編寫應從內容下手,后世編者編三言蒙書,理由只是“兒童不能說長句”,作者便開腔發話,笑稱若非近代外國橫來,后世恐會編出“二字經”,甚至“一字經”,“直至大道無言的無上境界”,數言令人捧腹。
又及與諸位茶文化大師品茶,涮了“文化復興”一把:“輪到我時,只能支吾幾聲,不知所云,人家以為我深沉,連換三四樣,最后急了,泡上壓箱底的絕妙好茶,我只好如實贊美:‘這個最燙。…這樣的幽默比比皆是。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透著作者對這些古書的敬畏與思考的幽默小冊子,讀后確是能避免許多浪費時間的讀書法。若覺得“不必讀”三字扎眼,有礙觀瞻,自然是可以遮去。若顧名思義,真真地想從里面看到哪些書不用讀以圖省事,我倒也想學舌作者一句:與其費那工夫,還是不必浪費時間讀此書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