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曼曼
【摘 要】在高職院校日益發展的今天,音樂教育教學內容已經不再局限于歌曲的傳教,而是通過豐富的藝術形式鑒賞不同類型的優秀作品,啟迪學生的思想和內心的共鳴。戲曲音樂作品能給欣賞者帶來美的體驗和感受,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對音樂欣賞的空缺和自身的藝術修養,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同欣賞、討論、模擬、體驗。音樂教師應該主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尋找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過程也需要學生能積極地參與。
【關鍵詞】音樂教育;戲曲音樂;欣賞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66-02
隨著時代的變革與發展我國的職業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職業院校秉承“授就業之能,育創業之才”的辦學方針,在專業技能課程的設置中通識課程之音樂教育也成為時下熱議的課題,如何把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融于音樂教育之中,通過戲曲音樂的鑒賞使高職院校學生感受民族藝術的美麗,提高對民族藝術的鑒賞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一、以戲曲音樂為核心弘揚民族傳統藝術,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迫切需要
我國的民族傳統藝術內涵豐富,不僅有民間歌曲藝術、器樂、雜技還有中國民歌、戲曲音樂。我國傳統的戲曲劇種繁多,優秀的戲曲音樂作品鑒賞,既能使學生了解我國傳統戲曲的歷史沿革,又能讓學生在學習戲曲音樂的同時增加對音樂基礎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對戲曲音樂的興趣。戲曲的藝術綜合性較強,包含藝術技能、舞臺表演、器樂演奏、唱法功底,還集編劇、導演、故事為一體的藝術形式。音樂教育工作者可以選擇適合高職學生鑒賞的戲曲優秀作品,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更加生動地感受戲曲音樂的魅力。例如,現代京劇作品《紅燈記》即是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東北敵占區內地下黨李玉和為了完成轉送密電碼的革命任務,被叛徒出賣后英勇犧牲,其女李鐵梅為了完成父親遺志,前赴后繼成功將密電碼轉送到柏山游擊隊,完成這一光榮的革命任務。劇中戲曲音樂由京劇打擊樂隊與我國著名的鋼琴家音樂家、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殷承棕先生共同演奏,以《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為代表的12段演唱曲目,至今還廣為流傳,在1992年上海樂團管弦樂隊錄制交響組曲《紅燈記》。1958年根據《林海雪原》中的一段故事改編而來的革命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更是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劇中唱段《迎來春色換人間》、《自己的隊伍來到前面》等在1967年、1968年、1970年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合唱團、上海戲劇學院聯合演出。2014年12月由國內的著名導演徐克執導了《智取威虎山3D》諜戰動作電影獲2014“陽光獎”年度最佳電影。評劇經典劇目《花為媒》講述了一段愛情故事,精彩唱段《報花名》、《鬧洞房》唱詞優美詼諧,由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演劇中的張五可,評劇表演藝術家趙麗蓉扮演劇中的阮媽,兩人親密合作把人物角色演繹地相映幽默,堪稱經典。戲曲音樂優秀作品還有很多,比如京劇裘派劇目《杜鵑山》、《將相和》、《姚期》、新編京劇《裘盛戎》;比如評劇《劉巧兒》、《花木蘭》、《月清》;比如豫劇《樊梨花》、《穆桂英掛帥》、現代豫劇《清風茶社》;比如花鼓戲《劉海砍樵》;還比如黔劇《秦娘美》、《奢香夫人》等等。通過戲曲音樂的鑒賞,可以讓更多的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作為東方的文明古國擁有這么多獨具風貌的文化遺產和令人稱贊的表演形式以及傳承至今的民間傳說。這些都必將發揮戲曲音樂鑒賞在音樂教育中的作用。
二、以戲曲音樂為內容豐富教育教學方法,是高職院校音樂教學的變革力量
高職院校音樂藝術欣賞教育既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的教育,更是以音樂為教育平臺,著重培養人文素質的教育,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教學體系應該是一個融合教學、課外指導、實踐活動的大體系,音樂教育的內容應該是融音樂基本認知,基本實踐能力的綜合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完整體現音樂教育的內涵,才能真正達到音樂教育“育人”的目的[1]。有句俗語“未成曲調先有情”,在教學的開始情景導入是能否激起學生興趣的敲門磚。例如京劇的戲曲音樂鑒賞教學中,可以先以臉譜知識為新課導入,關于京劇臉譜的來源在《樂府雜錄》記載:“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弟,有膽勇,善戰斗,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后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執鞭也。”京劇的臉譜顏色不同、圖案不同、表情不同所象征的角色性格也不盡相同:紅色臉譜代表忠貞和英勇,如:關羽;藍色臉譜代表剛強,有心機的人物性格,如:竇爾敦;黑色代表剛正不阿,如:包公;白色代表陰險和疑詐,如曹操;綠色代表暴躁,如武文虬;黃色代表梟勇,如宇文成都等等。學生對臉譜的學習有著極大的興趣,更促進了戲曲音樂教學內容的深入。由嚴肅作詞、姚明作曲的京劇歌曲《唱臉譜》被稱為“京歌”,它是京劇曲調新的發展,傳統與通俗的完美結合讓戲劇更加具有感染力,讓學生在教學中樂于學,《唱臉譜》中的歌詞“……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使得京劇臉譜的特性更加映入人心。當然音樂教育教學中只是一貫的欣賞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欣賞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對戲曲音樂的認識較為生疏,戲曲中生、旦、凈、末、丑的角色概念也比較模糊,在教學中,需要對戲曲中角色形象的講解和藝術手段示范實踐。如此才能真正的開闊學生對音樂的視野,提高其藝術鑒賞力。
三、以戲曲音樂為立足點增強音樂美學的感染力,是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發展的助推器
藝術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因為審美能力體現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社會情感、健康心理以及人生目標與個人追求等綜合素質,對促進社會文明與和諧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2]。戲曲作品中藝術家基于戲曲功底“唱、做、念、打”,通過自身的二次創作把作品中人物角色演示地生動和形象。藝術家的表演和觀眾的欣賞一起構成了戲曲作品的審美特征。音樂教育教學中加入戲曲音樂鑒賞內容,讓學生品味戲曲作品中的韻味,理解角色人物形象,熟知文場與武場的區別,了解唱腔和唱腔伴奏的知識,加深對戲曲的美學認知。戲曲音樂表演在實踐活動中,作為連接作品與欣賞的中介環節,一方面擔負著創造性的再現音樂作品,從而促進和推動戲曲音樂創作的繁榮和發展使命,另一方面又通過表演為聽眾提供審美享受,并進而影響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3]。例如,京劇劇目《貴妃醉酒》中扮演楊玉環的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通過自身的藝術修養把楊玉環這一角色的心理情感自然生動地展現出來,她的期待與失落、苦悶與懊惱、歡喜與悲傷也通過劇情中前后三次的飲酒動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通過優美的歌舞動作,如三次銜杯,飲酒從掩袖而飲到隨意而飲,從初醉到熏熏醉意表演的細致入微,其中銜杯、臥魚、醉步、扇舞等身段動作難度堪高,演來卻舒展自然,流貫著美的線條和韻律[4]。我國戲曲中著名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用自身獨特的表演藝術把舞臺上女性角色演繹地楚楚動人。戲曲音樂的鑒賞其本質是把作品蘊含的情感傳達給觀眾,通過藝術家的舞臺表演藝術把戲曲的美融入觀眾的內心深處,使人產生藝術的共鳴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都表達了關于美學的思想,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經濟學手稿(1857-1858)》、《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剩余價值理論》、《資本論》等等。總的來說,“美與藝術的本質是歷史發展的科學”。戲曲作品的的劇作家用自身高尚的美學理想創造出淋漓盡致的藝術形象。元曲四大家之一的湯顯祖代表作《玉茗堂四夢》,以他真情立意的審美理想表達了當時的人們深切的愿望。湯顯祖重視戲曲審美上的社會功能,特別是強調戲曲改革現實的作用[5]。“可以合君臣之節,可以浹父子之恩,可以增長幼之睦,可以動夫婦之歡,可以發賓友之儀,可以釋怨婦之結,可以已愁憤之疾,可以渾庸弊之好”[6]。
總之,在高職院校日益發展的今天,音樂教育教學內容已經不在局限于歌曲的傳教,而是通過豐富的藝術形式鑒賞不同類型的優秀作品,啟迪學生的思想和內心的共鳴。戲曲音樂作品能給欣賞者帶來美的體驗和感受,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對音樂欣賞的空缺和自身的藝術修養,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同欣賞、討論、模擬、體驗。音樂教師應該主動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尋找適合高職院校學生的教學特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的過程也需要學生能積極地參與。當然教學中的啟發引導是不可忽視的,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形式不一的教學方法。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培養也是一個重要方面,鼓勵學生多思考、勇于表現,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用精煉的文字語言概括戲曲音樂作品的中心思想、劇情、角色、樂隊、唱法、以及表演家的心理情感和鑒賞者自身的欣賞感受,對于每個人而言都是不相同的。戲曲音樂的鑒賞教學離不開圖書資料和網絡多媒體等教輔資源,這些資源是服務教師教學的工具,更能使學生對戲曲鑒賞教學產生興趣,學會欣賞。
戲曲音樂作品的“美”是戲曲藝術的主題,包含了生活中的美丑善惡。戲曲音樂的欣賞是當代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學會審美和美育是提升我國民族文化素養的主線,正確的美學體驗和審美認識是創造美的基礎,戲曲音樂欣賞能夠提升學生的對美的認識,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永蘭.高職院校音樂藝術欣賞教學的思考[J].民族音樂,2011(3).
[2]石凱定.高職藝術課教學的三個重要環節[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3).
[3]徐景國.談戲曲音樂表演活動的美學原理[J].中國戲曲學院學報,2010(8).
[4]周宏.一代戲曲大師梅蘭芳——高職高專音樂欣賞教學[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5).
[5][6]藍凡.湯顯祖的戲曲美學思想[J].江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