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瑞萍 徐 艷
(常州工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
【文化與教育】
自媒體對高校網絡輿論導向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丁瑞萍徐艷
(常州工學院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江蘇常州213002)
自媒體使每一個人都可能隨時隨地成為輿論的制造者、傳播者、信從者……自媒體的多元化、大眾化、快捷化使大學生這一人數最多的“自媒體一族”在自媒體上每時每刻分享著各種各樣的網絡輿論,加劇了網絡輿論的裂變,對高校網絡輿論導向帶來了諸多挑戰。因此,探析自媒體給高校網絡輿論導向帶來的挑戰性及應對措施,有益于高校更好地利用自媒體進一步發揮高校網絡輿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宣傳、導向作用。
自媒體;網絡輿情;引導;大學生
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其中手機網民6.2億;網民中學生群體的占比最高,為25.2%。QQ、微信、人人網等已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交際、學習不可缺少的自媒體。自媒體已然成為當前高校網絡輿論的傳播、引導等的集散地。[1]自媒體的多元化、大眾化、快捷化使大學生成為“自媒體一族”,在自媒體上每時每刻扮演著網絡輿論的制造者、傳播者、信從者等角色,助推著網絡輿論的裂變,給高校網絡輿論導向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尤其是事關民生、生態環境、貪腐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熱點。當有關這方面的事件出現時,在短時間內通過自媒體形成網絡輿論蔓延向各個群體,呈現出突發性、擴大化和情緒化等網絡輿論特征。高校作為大學生群體普遍使用自媒體最為集中的地方,決定高校的網絡輿論不僅僅局限于發生在校園生活中的焦點事件,國際、國內政治和社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包括國際戰略實施、重大政策制定及社會熱點事件等,都可能成為高校網絡輿論的根源,從而使高校網絡輿論呈現多元化。調查發現,大學生通過自媒體會關注如學習、生活、購物、娛樂、網游、時政和公益性信息,以及炫富、暴力、貪腐、色情等負面信息。多元化的高校網絡輿論一旦形成,在其擴散過程中再通過近似或相似情緒、意見的匯集就使大學生群體變成實際的參與者,助推網絡輿論的裂變,使自媒體轉發加評論的網絡輿論帶有了非理性的、消極的情緒。高校對網絡輿論加以篩選,建構共識性、還原真實性主流輿論要么被更多非理性輿論“反包圍”,要么被淹沒在多元化網絡輿論的洪流中,導致高校網絡輿論難以發揮出輿論導向的引導作用。
自媒體的大眾性、草根性為高校大學生提供了每個人都是主角的舞臺和全新的展示自我存在的方式。在自媒體上,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方式與他人交流,每個符號、表情和話語都可以貼上自己的標簽自由地傳播,體現著他們自我的存在感。他們有自己理性與非理性的關注、選擇……因此,自媒體極容易促使高校網絡輿論大眾化。[2]與此同時,每個使用自媒體的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網絡輿論的傳播者,也是信息、網絡輿論的接受者和再次傳播者,在這種傳播形態下,大學生集傳播者和受傳者身份于一身,體現了他們張揚自我的個性及挑戰權威的內在需求,再加上大學生在年齡、學習、生活、興趣和愛好等方面的一致性以及他們對主流媒體的刻板印象,使他們對自媒體上的信息、網絡輿論的關注有一定的“共性”——傾向于相信自我的選擇、判斷,他們在自媒體上迅速而廣泛地傳播一些信息,使之成為網絡輿論的焦點,并在傳播過程中不斷被其他傳播者的主觀想法所影響,使得高校網絡輿論偏離既定的邏輯方向,或在某一節點的某一關鍵詞衍生出另外的網絡輿論,導致高校主流媒體的網絡話語權及其權威性被削弱。
任何的網絡輿論,從其在自媒體上產生開始就帶著某一領域的“焦點、熱點、矛盾”的特征,吸引著人們的眼球,而在其傳播過程中,部分傳播者的思想、意見又影響著另一批關注者、傳播者,使其在自媒體上形成了具有相對統一的群體化輿論,再經過群體及群體中成員的積極傳播,群體化的輿論被越來越多的網絡群體所感悟和認同,在更為龐大的基礎上形成網絡輿論的主流思想,從而對現實事件產生作用。因此,在自媒體時代,每一個大學生都可能成為“媒體記者”,將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隨時隨地通過自媒體呈現在他人面前,新的信息、新的輿論層出不窮,他們同時也被其他各種多元化的信息、輿論包圍。[3]在這樣快速多變、開放自由、不斷衍生新事物、新輿論的情況下,大學生每天都要接受大量的網絡信息、網絡輿論,已經習慣通過瀏覽這些快捷化、碎片化、高效化的信息、網絡輿論,來快速了解世界,但同時他們普遍也陷入一種“無所適從”的境地,他們從一開始對在自媒體上快捷化地自我產生、傳播信息、網絡輿論的新鮮、興奮、敏感走向了厭惡、懷疑甚至是多疑、冷漠……通過我們對在自媒體上傳播的發生在高校的熱點事件的真實性評判調查上看,只有24%的大學生會對熱點網絡輿論的真實性進行初步核查,其他大學生大多憑著直覺、自媒體知名度、網絡意見領袖的言論等作出評判。由此我們看出,盡管高校網絡輿論在自媒體上會引起一些大學生的關注、熱議,但更多的也只是體現了大學生自由、隨意表達觀點、宣泄自我的目的。[4]自媒體網絡信息、輿論產生、傳播的速度遠遠超過我們關注、了解的速度,再加之高校網絡輿論很多時候缺失有效、客觀、科學、權威數據和理論闡述的支撐,高校網絡輿論必然也會被大學生漠視,從而導致高校網絡輿論的長期性的教育導向、宣傳作用難以發揮。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思想領域的矛盾和斗爭錯綜復雜,有時還表現得相當激烈。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去占領。”當前,思想領域的陣地已從原有的陣地延伸到自媒體。在自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高校網絡輿論的存在是任何人、任何高校都無法回避的。大學生作為“自媒體一族”,他們在自媒體上對高校網絡輿論的是非辨識態度、價值判斷、認可程度、傳播、擴散頻度等直接關系到校園、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問題,因此,高校應積極利用自媒體優勢,應對自媒體對高校網絡輿論導向帶來的挑戰性。首先,高校網絡輿論導向要積極適應自媒體的大眾化、形象化等特征,摒棄官方式、說教式的“輿論導向”,以大眾化、生活化、形象生動的圖片、主題突出的小視頻、動漫等引導輿論,如《習大大的時間去哪兒了》《小荔枝說“兩會”》《一張圖了解“四個全面”》,不但很快成為了網絡輿論焦點,而且很快引發了大學生和社會民眾的廣泛關注,好評、轉發如潮。其次,高校管理者包括網絡管理者、教師等都要與時俱進,直面輿論事件,及時公布事件進展情況,真誠回應大眾質疑,最大限度地消除網絡輿論造成的負面影響,爭取民眾信任。最后,高校應加快構建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輿論辨識、評判、法制教育課程體系,在通識教育中重視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為高校網絡輿論導向正面作用的發揮奠定堅實的基礎。總之,高校網絡輿論應利用好自媒體,發揮高校網絡輿論的正面導向作用,傳遞正能量,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牢牢占領自媒體這一新陣地。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16-01-22)[2016-04-2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020160122444930951954.pdf.
[2]凌燕,李正國.新媒體時代的“民意”構建[J].當代傳播,2014,(6):36-39.
[3]韓松洋,周五湖,范宸西.網絡輿情在國外政治選舉中的作用及應對能力分析[J].黨史博采,2013,(9):41-44.
[4]曹斐.高校網絡輿論平臺凝聚力研究—中南大學為例[D].長沙:中南大學,2011.5.
【責任編輯:周 丹】
G206;G647
A
1673-7725(2016)08-0090-03
2016-06-05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3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指導項目“自媒體大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輿論傳播規律及引導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3SJDFDY028)的階段性成果。
丁瑞萍(1971-),女,甘肅張掖人,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