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林
(重慶市萬州區重慶三峽學院,重慶 404100)
?
【文化與教育】
城區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象探析及對策
徐學林
(重慶市萬州區重慶三峽學院,重慶404100)
教育是公共產品,義務教育更應是一種均衡教育,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自身發展的不平衡性、父母對子女的高期望、名校效應突出等原因,出現了義務教育階段擇?,F象。近幾年,擇校在義務教育階段越演越烈,嚴重打破了教育公平政策,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政府要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均衡優質的教育機會,增加對義務教育的投入,減少或杜絕擇校行為。
城區;義務教育;擇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實行“就近入學”政策,“擇校”是對規定之外的學校的一種選擇,它針對“就近入學”提出,打破了戶口限制,根據學生及家長的意愿跨學區入學。這是由于我國教育資源不均衡所引起的現象,繼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名校一“座”難求
我國目前家庭的現狀是多為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傾注了所有的希望,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擇校正好為父母實現這一愿望提供了有效途徑,社會各界的家長都在千方百計地為子女擇校,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為他們鋪平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诟鞣矫娴脑?,我國的公立學校逐漸被推出各類重點學校,當地教育部門也在投入、師資、招生等方面有所傾斜,這加劇了我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失衡現象,使得我國擇校現象更加激烈,因此,擇校引發了嚴重的“名?!毙姑R弧白彪y求。
(二)擇校經費節節攀升
在我國義務教育的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收取任何費用,由于我國教育資源不均衡,造成了眾多家長及學生個人為享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而擇校,然而擇校現象的產生必然會催生擇校費,并使擇校經費節節攀升。我國目前的擇校收費居高不下,超出了大部分家庭承受能力。在2007年,幾家調研機構聯合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五城市2006年“擇校費”的情況做了調查,僅是公開收取的費用就與一個大學生一年的學費基本持平,是北京城區一名小學生一學年雜費的60倍,相當于北京職工人均月工資的四倍。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如此,一些中小城市亦是如此。[1]各個重點學校抓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不斷提高擇校費,使得學生家長經濟負擔加重,苦不堪言。
(三)學區房見風漲價
學區房見風漲價是一種購房擇校的現象,購房擇校是指家長通過購買重點中小學校所在地的房子,獲得該地戶口,使孩子擁有進入重點中小學的資格。對于家住在重點學校范圍之外的家長及學生個人想要去重點學校就讀,就需要購買學區房,這一現象引起房地產商趁機哄抬房價,尤其是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學區房的購買一直以來如火如荼地上演著。隨著我國市場改革進程的加快,教育就被作為改變命運和提高未來收入的一種有效途徑,被越來越多的民眾重視。在我國,住房成為商品化以后,房價就成為反映所在地教育資源的一種標志,因此,學區房見風漲價,明顯畸高,這使得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很難通過這種方式為孩子尋找優質的教育資源。
(四)擇校屢禁難止
擇校領域出現權利尋租的現象是由于擇校費的產生,一些學校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清晰,沒有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在擇校費的收取過程中利用權力行租,將擇校費貪污或設立小金庫。在每年的入學之際,關系風、人情風盛行,家長們奔相找關系為自己的子女擇校,擇?,F象帶來了一些不正之風。
(一)教育經費分配不均衡
1.校際間教育經費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配不均衡
由于歷史原因,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將教育經費主要用于名校的教育投入,因此忽視了普通學校的教育發展,在過去及現在的各個地區發展基礎教育的過程中實行重點學校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名?!?。
2.區域間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
在我國的教育經費體制中,義務教育經費實行國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擔,但由于一些原因,國家對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占比較少。區域間教育經費的投入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地區間貧富差距是制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的重要因素。我國各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政府財政收入不均衡,從而導致區域間教育經費的投入不均衡。
(二)師資配備不均衡
名校與非名校間師資配備不均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學歷水平的差距。從這兩年的教師招聘中可以發現,名校間教師招聘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學歷,大部分的要求是985和211工程學校的應屆畢業生,薄弱學校的教師招聘就沒嚴格要求,一般只要求是本科學歷,兩者存在嚴重的學歷水平差距。二是骨干教師的聚集與流失。名校給出各種誘人的條件吸納骨干教師,然而薄弱學校的老教師都已退休,中間骨干教師也在流失,有能力的新教師又不愿到薄弱學校,這就造成薄弱學校出現“空巢”現象。[2]
(三)硬件辦學條件不均衡
重點學校擁有高標準、專業的教學、娛樂活動場所、設施設備;溫馨的住宿和生活環境。這部分學校的硬件設施是城區其他學校望塵莫及的。然而,在薄弱學校,他們的教學環境極其破舊,甚至有的學校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學校設施不齊全。硬件辦學條件不均衡使得擇?,F象愈演愈烈。
(四)學校網點設置不均衡
城市中心地區的經濟比邊緣地區發達,學校設置也就比邊緣區密集且設施完善。在城市邊緣地區中,學校網點設置較少,甚至不能滿足當地適齡兒童的需求,使得他們無法就近入學,不得不到相對較遠的市區上學,而城區也由于各種因素,學校人滿為患,導致教師嚴重缺乏,城區學校網點設置不均衡也造成了擇?,F象的產生。
(五)地方政府對辦學重視程度不均衡
我國各地方政府對辦學重視程度不均衡,在經濟發達地區,政府越來越重視當地的教育水平;相反,在經濟薄弱地區,地方政府無暇顧及當地教育的發展。在城區教育中,政府又只重視名校的發展,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大力支持,對城市邊緣學校重視程度不夠,這些舉措忽視了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育發展,從而引發擇校行為。
(一)統一義務教育經費分配機制
1.建立合理的教育經費分配機制
各地應建立合理的教育分配機制,使各學校間均衡發展,且讓各學校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教育經費的合理投入、建立標準是減少擇校行為的有效措施。
2.協調區域間的教育經費投入
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導致教育經費投入不均衡的直接原因,政府應對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加大扶持力度,解決學校教育經費問題,促進學校教育優質發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
(二)建立一定范圍內城區各校教師定期流動任教制
“教師定期流動任教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安排一所學校的教師到其他學校任教。學生擇校的最終目的就是擇師,如果要使學生不流動,就必須讓教師流動,政府要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調控,實現名校與非名校教師雙向有序的流動,只有這樣才能縮小名校與非名校的差距、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備,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教師流動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統一的考核標準,實現校際間收入公平;三是加強薄弱學校政策傾斜力度,建立薄弱學校特殊補貼制度,在薄弱學校工作達到一定年限的教師在職稱評定等方面優先考慮?!保?]實行教師定期流動任教制,是促進區域內各校師資均衡的有效途徑。
(三)加大對辦學條件較差的學校軟硬件扶持力度
針對薄弱學校的現狀,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統籌協調區域間學校的發展,著力加強薄弱學校的軟硬件和標準化建設,增強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師資隊伍教學質量的差距又是造成“擇?!钡淖钪饕?。首先,只有解決學校間教學質量的差異才能逐步消除擇?,F象,因此政府要加大對薄弱學校教育經費的投入、師資質量的配備。其次,實施標準化學校建設,使薄弱學校的建設達到標準化的辦學條件,且要以“提高辦學質量,縮小學校間的差距”為目標,多管齊下,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四)推廣現代遠程教育,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對于薄弱學校師資質量不足的現狀,可通過實施名校網絡遠程教育來解決,利用互聯網為媒介的多媒體信息設備實現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這樣在薄弱學校和在城區邊緣上學的學生不用通過擇校手段也能接受到同等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既有助于提高薄弱學校的教學質量,又有助于縮小城區義務教育的差距,緩解擇?,F象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從而推進城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五)均衡設置教學網點,完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
教育網點的均衡設置是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舉措,更多的涉及到城郊學齡兒童、留守兒童的入學問題,就當前我國的教育形勢而言,其重要性和緊迫性十分明顯。第一,劃片入學是避免城區大班額現象的重要措施;第二,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對閑置校舍資源進行合理轉化,完善城郊學校寄宿制;第三,在城郊人口密集地方增設教育網點,在此基礎上完善管理機制,有機結合,最終形成城區教育一體化,實現教育資源均衡發展。
(六)嚴格落實“劃片就近入學”制度
1.依法規范就近入學
2006年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再次強調義務教育要就近入學。地方教育部門應根據地區適齡兒童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資源;加強學校的統一建設,達到國家的基本建校要求,保證就近入學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2.嚴厲打擊擇校腐敗
打擊擇校腐敗行為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實行校長、教師流動制。對于擇?,F象中出現的權利擇校、金錢擇校等一系列行為,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限制擇校腐敗行為,群眾充分發揮主體意識參與監督,對擇校腐敗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1]鐘琳.對“擇?,F象”的理性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2):6-8.
[2]權菊清.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擇?,F象的原因及對策[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6,(4):25.
[3]馮暉.日本“教師輪崗制”對我國基礎教育建立“教師流動制”的啟迪[J].湘潭師范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6,(1):23-24.
【責任編輯:王 崇】
G522.3
A
1673-7725(2016)08-0103-04
2016-06-05
徐學林(1972-),男,四川巴中人,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社會學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