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
(中共許昌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河南 許昌 461000)
?
【文化哲學】
傳統“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
杜慧
(中共許昌市委黨校理論研究室,河南許昌461000)
在我國的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種立意很高的哲學思想,其代表著天、地、人三者的有機統一,是我國先哲于2 000多年前便開始追求的人與生態和諧共處的目標,是我國哲學思想中的精髓部分。筆者就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相關研究,希望以此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發展。
天人合一;生態文明;道家;儒家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是由我國道家先哲莊子所提出,后經漢代大儒董仲舒完善成為一套哲學思想體系,這一體系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目前,我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社會,因此,為更好地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理應將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每一個中國人心中,而要想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借助于先哲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由莊子提出,后由大儒董仲舒完善形成體系,但在“天人合一”的發展中,我國儒家與道教卻存在著不同之處,在下文筆者將分別對道家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論述。
(一)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1.生態自然觀
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一直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自然觀。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將人看作大自然一部分,強調的是人與自然息息相關,這點雖然沒有在孔子的著作中有具體的文字記載,但《論語》中的很多思想都與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謀而合。當然,董仲舒在創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體系時,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這對后世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總之,在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態自然觀中,其將人與自然放在了一個大的系統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由此可見我國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特征。
2.生態倫理觀
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中,除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自然觀外,還具備兼愛萬物、尊重生命的生態倫理觀。這種思想的出現與孔子的愛物思想有很大關聯,儒家的歷代大儒,如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陽明等人,都對“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兼愛萬物思想進行過具體研究與論述,體現了儒家對個人德行的要求,與我國當下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追求不謀而合,
3.生態實踐觀
儒家傳統的“中和”思想表明,順應天地萬物就能達到生生不息之境,這種“中和”思想的不斷發展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出現,形成了如今“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生態實踐觀。對于“中和”思想,孔子、孟子、荀子都對其進行過相關闡述,這也使“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儒家生態實踐觀有著較為先進的哲學思想,切實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追求[1]。
(二)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就是由道家人物所提出的一種思想,隨著我國道家的建立與興盛,這一思想在道家內部又有了一定的發展。在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與儒家的不同之處在于主體不同,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主體是“天”,也就是自然,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體是人。
1.自然生態觀
道教認為“道”創造了萬物,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這點不同于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德經》提到的道法自然與莊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有緊密的聯系,莊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繼承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發展而來,由此可見道教所推崇的是自然而然。我們說的“天人合一”思想與道教的“道法自然”思想本無區別,而將其運用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就能實現我們一直追求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理想。[2]
2.生態倫理觀
道教既然以“道”為號,自然有自己系統的生態倫理觀。在我國道家的發展中,天父地母思想貫穿著道教發展的始終。在道教的早期典籍《道德經》《太平經》《太上感應篇》中,都對這一思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描述,由此可見道教對萬事萬物生命的尊重,而其一直追求的修道成仙也源于這一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道教徒認為天地自然與人當屬同類,確定了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也將得到較為充足的發展。
3.生態實踐觀
在道教“道法自然”思想的指導下,道教要求尊重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就是道家的“無為”理念。“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要求人們不通過主觀意識代替自然發展規律。在道教的思想體系中,倡導“自然無為”“少私寡欲”,這雖然與現今人們的生活理念不完全相符,但當下自然環境被破壞、空氣污染、霧霾頻發,以及亂砍亂伐帶來的沙塵肆虐等問題都是“有為”的產物。所以,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能有效解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所面臨的問題。[3]
上文對儒道兩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了具體論述,了解了兩家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發現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更適合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因此,下文筆者將主要結合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進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論述,希望能以此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發展。
(一)“天人合一”思想下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準
針對我國當下民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求,我國應將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有機結合,以此促進我國生態文明的相關建設,而在具體的生態文明創建中,我們應首先從提高民眾生態意識入手,逐步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在道教的思想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稱得上是其主導思想,而這一思想在我國民眾中也有著較為深厚的認知基礎,因此運用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有效培養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在這一過程中,民眾對生態文明的認同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內而外、由快而慢的長期發展的過程,所以我們需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4]
(二)“天人合一”思想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
上文中提到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與自然理當和諧相處,并盡可能地遵守自然規律,所以在“天人合一”思想下的生態文明核心建設中,相關管理部門應通過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引導民眾的整體生態行為,以此實現生態文明的相關建設。具體來說,就是通過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步實現我國民眾對自然的認同,并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這一實現的過程中,我國民眾應逐漸養成尊重自然的生活習慣,并在日常工作中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進行具體分析,以此保證經濟與生態和諧共存。[5]
(三)“天人合一”思想下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
為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我國應通過深化道教“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制定具體的生態文明建設措施。具體來說,我國應通過創建保障機制、構建法律體制、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民眾參與度及創建公平的社會制度的方式,保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
1.資源保障機制
為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健康發展,我國應從實際角度出發,參考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制定出一種能保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相關資源管理保障機制,通過我國民眾的自律與相關的資源保障機制,保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
2.法律體制
為保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順利進行,就必須擁有一套與之配套的法律機制,而這一機制同樣需要在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進行。只有做到令行禁止,才能真正發揮法律的權威,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3.提高民眾參與度
上文中我們提到通過道教“天人合一”思想培養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而在具體的生態文明建設中,如果能有效提高民眾的參與度,將會加快人們對生態文明的認知速度,最終實現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本文就道教“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相關研究,并論述了我國道教“天人合一”與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最后論述了在道教“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具體生態文明建設,希望能以此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發展。
[1]周雨萌.先秦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當代價值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5.
[2]袁慧玲.中國傳統生態倫理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4.
[3]張曉瑞.道教生態思想下的人居環境構建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4]張蘇,趙秡.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文明建設[J].社會科學研究,2012,(5):170-173.
[5]陳文.“天人合一”思想與當代生態文明建設[J].前沿,2008,(11):153-155.
【責任編輯:周 丹】
B958;B82-058
A
1673-7725(2016)08-0159-03
2016-06-05
杜慧(1983-),女,河南信陽人,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