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遠
(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山東 日照 276800)
?
【文史論苑】
《論語》中的《詩經》現象及其意義
張思遠
(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山東日照276800)
《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論語》是儒家經典中最能代表孔子思想的著作,孔子曾多次贊揚《詩經》文藝角度上的美,并從中援引詩教觀點。無論從《論語》中《詩經》影子出現的數量還是整體質量上,《詩經》在道德修養和政治理念上都可以作為孔子及孔門思想的佐證,都可以作為一種現象去研究。
《論語》;《詩經》;審美;禮樂;教化
詩起源于百姓大眾,多用來表達個人意志,《毛詩·序》寫道:“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后來,詩與歌結合,成為一種德化教育的工具,《漢書·禮樂志》明確指出:“周《詩》既備,而其器用張陳,《周官》具焉。典者自卿大夫、師瞽以下,皆選有道德之人,朝夕習業,以教國子。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學歌九德,誦六詩,習六舞,五聲、八音之和?!边@時,《詩經》出現,詩與音樂、舞蹈成為德教工具。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对娊洝返漠a生為詩成為西周的禮治工具奠定了基礎,它表明了詩從一種民間藝術成為國家文化制度的一部分,與音樂、舞蹈結合,是為詩教。此時的詩歌,已不只具有文學意義,詩、書、禮、樂成為為官者的基本技能。
孔子本人是《詩經》文化的繼承者,也是《詩經》文化的守正者和傳播者,他堅持先王時期的德化之治與西周時的禮樂制度,以《詩經》為教學書目,《孔子家語》記載:“吾聞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绷囍幸浴霸姟睘槭住_@對后來儒家學派推崇《詩經》,繼承孔子《詩論》的精神,編撰完成強調政治功用、倫理功用的《詩序》,并把《詩經》奉為儒教經典是具有開源意義的。
《論語》中的《詩經》現象可以分為三種情況:直接引用詩句、對《詩經》整體的評論和具體篇目的評論。
(一)直接引用《詩經》中詩句
直接引用《詩經》中詩句的條目較少,共有五處,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類是直接教化弟子,頌揚詩句中所傳達的美德,如孔子與子貢談論詩,“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得出精益求精,學思結合的方法。與子夏探討詩,得出學習與作畫一樣,“繪事后素”,要深入淺出,先后有序。第二類就是以詩句表達對人和事的評判,間接表達警醒教育之意,“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周頌·雍》),批判季氏不守禮法,目無尊王,其實是強調了“禮”的重要性,表達了對禮制的褒揚和遵從。
(二)對《詩經》整體的評論
“思無邪”,這是孔子對《詩經》的思想性和價值取向的根本評價,“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明確了培育人才的順序?!芭d、觀、群、怨”,是孔子對于詩教觀點的闡釋,從本質上認可了《詩經》的社會功用性,“就讀者所得到的功用而言,而亦實在是論到詩的本身了”[1]。
(三)對《詩經》中具體篇目的評論
“《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薄蛾P雎》本身具備中正之美,以樂理之中和過渡到人性之中庸,因而以此作為詩教基本觀點的“溫柔敦厚”可以在此追本溯源。將《周南》《召南》等篇目作為修身立德的內容,形成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之道,“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同樣,在社會秩序與倫理上,孔子希望將正聲雅樂與祭祀歌辭作為周禮制度中的一部分,重塑已經崩壞的王朝等級制度。
(一)《詩經》現象出現的原因
《論語》對《詩經》不斷援引,是因為《詩經》所承載的是周代禮樂制度,代表的是一個合乎倫理、道德規范的時代,本身符合孔子的“克己中和”之道,也承載了孔子“恢復周禮”的政治抱負??鬃映浞掷谩对娊洝穫€人道德修養的內容,汲取《詩經》中關乎“正禮”的政治原則和道德準則,追求君子人格的建立。同時,孔子創發性地提出“興、觀、群、怨”的詩學觀念,在提倡文學性的同時,給《詩經》社會功用性留有很大余地,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創作、品評文學、詩歌、詞賦等作品的角度??傮w而言,《論語》中《詩經》現象的大量出現,既涵蓋了《詩經》本身的藝術價值特征,又最大化地解讀了《詩經》德化教育上的作用,成為佐證儒家思想的征引之源。
(二)《論語》中的《詩經》現象于儒家學說的意義
首先,《詩經》現象的產生與孔子密不可分,孔子精通音律,將散佚、錯訛的詩歌進行整理與匯編,定數目為“三百五篇”。在這一過程中,孔子不斷受到《詩經》藝術性與思想性的熏陶,將《詩經》的文學意義與功用意義結合起來,以詩為教,提出“繪事后素”與“興觀群怨”的詩教觀點,并以此形成了儒家思想的雛形。
其次,《詩經》在儒家傳承千年中所占的地位舉足輕重,從先秦的“詩書禮易樂春秋”,到漢代“古今經學”,到宋代的“十三經”,再到后來的“四書五經”,《詩經》一直被奉為儒家經典,包括在漢朝的察舉制招納賢才中發揮作用,在隋代之后的科舉考試中更是必考內容,成為儒家學子躋身政壇的必要敲門磚。
最后,《詩經》體現了儒家哲學所提倡的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闡述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環境的和諧思想,而和合的基礎在于《關雎》所體現出來的中庸之道,這是儒家所信奉的信條,也是至高的道德理想。
[1]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44.
【責任編輯:周 丹】
I207.22
A
1673-7725(2016)08-0221-02
2016-06-05
張思遠(1992-),男,山東淄博人,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與現代社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