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屹
柏拉圖《理想國》中的和諧社會理論研究
沙屹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其將社會分工學說和人性論作為實現自身理想的前提,主張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所有的國民盡其職,獲得自身所需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此外,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還大力提倡國家開展教育,實現每個公民的個人內在和諧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對于國內的階級矛盾,柏拉圖主張以協調為主,消除階級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在柏拉圖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研究中,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很多借鑒意義。
柏拉圖;《理想國》;社會分工學說;和諧社會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使得雅典的霸權主義被推翻,且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使得雅典國家的狀況越來越嚴重,伯里克死后,雅典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奴隸暴動和階級戰爭,導致雅典的國事日漸衰落。最終柏拉圖結合斯巴達的君主政體以及古代埃及的種姓制度,為雅典構建了一個維護貴族奴隸主的理想國,這一理論以社會分工學說和人性化理論為基礎,主張通過各階層的協作實現社會的和諧。
對于柏拉圖的和諧社會,其是在社會分工學說和人性論的基礎上完成的,其中的社會分工學說在理想國家中主要是為了保證國家的結構穩定,為社會和諧的實現提供基礎。社會分工理論要實現的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一理論要求分工完成的人們在社會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不能改換自身的職業,這是保證社會穩定的核心。在柏拉圖看來,每個人都具有自身的特點,其只有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才能夠保證所有的物品都生產合格。因此,在柏拉圖的分工學說中,其很好地認識了社會分工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但由于時代的限制,其并沒有認識到社會分工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將其歸于勞動者的天賦以及性格。這一認識導致柏拉圖禁錮了人們的正常職業選擇,在理想國中,每一個人只能做一件事情,且不能改變。通過這一認識,柏拉圖將理想國中的人員分為三種,首先是武士,其從事保衛國家的工作,然后是護衛者,其負責國家的對內和對外關系,剩下的農民、工匠和商人則負責國家的物質生產,通過這一分工,其將理想國按照社會分工的不同分為多個階級。
此外,柏拉圖的理想國中還包含著人性論,這是確立貴族奴隸主地位的主要理論,這一理論確立了貴族的奴隸主地位。人性論主要將社會分工學說中的三大階級進行了關系確定。柏拉圖通過古老的傳說為其理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為了使所有的人都相信階級人性之間存在的差異,柏拉圖還在理想國中添加了各種中立性和欲望等來對傳說中的靈魂金屬學進行確立,這一內容形成了具有柏拉圖理想的德性主義人性論。柏拉圖認為,每一個人的靈魂其中都充斥著理性、激情以及欲望,但不同的階級這三種內容的偏重有所不同。對于護衛者,其中的理想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其品質是智慧型的,而對于輔助者,其主導的是激情,因此其品質以勇敢為主等。對于柏拉圖的和諧社會理論,其建立在貴族奴隸主制度的基礎上,且柏拉圖推崇貴族奴隸學,痛恨民主制,希望貴族奴隸制能夠長久統治雅典。
1.節制是實現和諧社會的基礎
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其將和諧解釋為節制的含義,特別是其中國家的4種性質中,其認為節制是更加符合和諧社會的一種性質,柏拉圖認為節制是一種較好的秩序,能夠對某些快樂和欲望等進行有效的控制。柏拉圖認為一個人只有具有了節制的品德,才能更好地控制自身,控制靈魂中較壞的部分。而對于國家來說,其只有具有了節制的品質,才能實現自身的富強。因此,在柏拉圖看來,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只有擁有了良好的節制品質,才能保證自身處于和諧的狀態。節制能夠將全體公民的所有內容進行有機的結合,形成一種和諧現象,就像音樂中的音階,只有將強弱音符全部進行結合,才能形成一種和諧的交響樂。這一理論內容是柏拉圖的德性主義人性論的延伸發展,這一理論在我國的發展中具有很好的應用環境。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追求已經逐漸得到了滿足,但隨之而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使得人們開始變得焦躁,各種環境污染問題以及階級問題逐漸暴露,通過柏拉圖的節制理論能夠實現人們的情緒和行為控制,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2.靈魂和諧與社會和諧
柏拉圖的和諧理論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社會和諧和個人的靈魂和諧,這兩種理論是相互矛盾卻又一致的國家發展原則。對于柏拉圖的和諧理論,其是在正義論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國民的個人靈魂和諧和社會和諧之間是相互共存的。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認為正義就是所有的各自負責自身所從事的事情,只有所有的階級都按照正義去行事,才能保證國家和社會的和諧。社會和諧和國家和諧,對國民個人的靈魂和諧有著一致性,其對應三大階級對人的靈魂進行區分,包含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柏拉圖認為,在人類的靈魂中,包含著同城邦相似的組成成分,且這些成分是影響城邦成分的主要原因,而對于人的靈魂中的這幾種組成部分,柏拉圖通過正義論對其進行關系的確定。柏拉圖認為,只有三部分實現和諧發展,才能保證理智起到領導作用,而激情和欲望也對理智的觀點贊成,從而實現人的自身節制。柏拉圖的和諧社會理論是以正義論為基礎實現的,而節制就是和諧的代名詞。
而對于社會和諧與個人和諧之間的關系,柏拉圖認為國家正義的根源是個人正義,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其認為城邦是無法自己獲得品質的,而是通過個人品質的結合形成城邦品質。此外,其還認為城邦的和諧來源于個人的和諧,這種理論盡管有些勉強,但通過對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正是柏拉圖試圖表現的內容。對于柏拉圖的和諧理論,其是以個體的和諧為基礎,因此,其并沒有將和諧定義為完全保護統治者利益的觀點,而是可以適當犧牲統治者的部分利益來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
柏拉圖的和諧社會理論主要是為了維護貴族奴隸主的統治地位,因此,其理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這一理論中的和諧社會思想以及其對和諧社會的理解,仍對我國的和諧社會發展卻具有很高的借鑒價值。
第一,柏拉圖的和諧社會理論對所有的社會人員進行職業的固定,從而形成一種穩固的社會階級形態,然后通過人性論對不同階級之間的關系進行確定。最后通過正義理論的指導作用,柏拉圖要求所有的階級各自完成自身的工作內容,不可相互干涉。通過這些內容可以得知,柏拉圖將國家的穩定作為和諧社會的基礎。但這種穩定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卻被過于強調,導致社會成員的所有社會行為都需要被控制,使這種和諧社會失去了其應有的生機和活力。一個沒有社會活力和穩定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和諧的,因此,我國在進行和諧社會的構建時,首先需要做的是保證社會的穩定性,然后通過各種政策激發社會活力,從而保證和諧社會的正常構建。
第二,對生產力和社會和諧之間的關系辨證。在柏拉圖的和諧社會理論中,其采用社會分工學說對所有的職業進行規定,且將不同職業人群劃分在一起,形成一種自給自足的狀態。此外,柏拉圖對人類的欲望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因此,其主張人應該控制欲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這種和諧社會同低生產力社會是相對應的,但這一理論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要使社會成員的物質欲望以及社會生產力發展之間形成一種動態的平衡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為此,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時,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并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需求,通過維持生產力和社會成員欲望之間的平衡保證社會的穩定性,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其中包含的一些內容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具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但由于柏拉圖所處的歷史時期以及當時的國情和我國的實際情況之間差距較大,因此在借鑒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1]劉家俊.試論柏拉圖《理想國》的和諧社會思想[J].新西部(下半月),2007(02):52+57.
[2]熊璐.《理想國》的正義理念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啟示[J].知識經濟,2011(05):119-120.
[3]龐朕,馮明旭.淺析《理想國》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借鑒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 (02):197-198.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上海校區)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