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紅,張斌倩
(1.2.廣西師范大學 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2000年以來農民收入問題研究綜述
潘成紅1,張斌倩2
(1.2.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主要經歷了高速增長、緩慢增長、停滯徘徊、恢復增長、增速下降、恢復增長6大階段。農民收入結構由單一化向復合型轉變,收入來源多樣化,家庭經營性收入逐漸下降,工資性收入逐漸上升。農民增收空間較小,收入絕對水平還很低,增長緩慢,城鄉間、地區間、農民內部差距顯著擴大。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可歸納為體制性、資源性、結構性因素以及農民自身因素等。要解決農民收入問題,主要從又好又快發展國民經濟、繼續加強體制改革與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以及努力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農民收入;影響因素;建議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和農村經濟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但農民收入依然存在許多問題。深入探討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和解決途徑,是當前農村經濟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為此,政府和學術界付出極大的努力。本文綜述了2000年以來有關農民收入問題的主要研究成果,描述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增長趨勢及其特征,并分析影響農民收入的諸多因素,最后提出幾點建議。
一、農民收入增長趨勢及其特征
農民收入即家庭人均純收入,按收入的性質劃分為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民收入不斷增長,但年際間的增長是不平衡的,呈現了階段性變化。1978-2007年農民收入變化趨勢可分為6個階段:高速增長階段(1978-1984年)、緩慢增長階段(1985-1988年)、停滯徘徊階段(1989-1991年)、恢復增長階段(1992-1996年)、增速下降階段(1997-2000年)、恢復增長階段(2001-2007年)[2]。
1978年以來,我國農民收入結構由單一化向復合型轉變,收入來源多樣化,收入類型由農業主導型向非農產業主導型轉變[2]。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一直以來都認為是農民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對農民總收入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到2007年,家庭經營性收入占農民收入的一半以上,但其重要性呈現逐漸減弱的趨勢,而工資性收入的重要性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工資性收入增長主要是由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推動的[3]。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雖有增加的趨勢,但所占的比重較小,仍無法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而只能是農民收入的重要補充[4]。
農民收入的特征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農民增收空間較小,收入絕對水平還很低。由于惠農政策效應減弱、農產品價格上漲空間小、糧食增產難度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繼續上漲等原因,使農民增收空間較小,農民收入水平較低。此外,仍然有相當數量農民的收入水平仍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到2006年底,全國農村絕對貧困和低收入貧困人口總數是5700萬;到2007年底,全國仍有1487萬絕對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有2841萬。如果采用國際上每人每天消費1美元的貧困標準,我國的貧困人口是1.35億,其中農村人口1.26億[5]。
第二,增長緩慢。主要表現為同過去相比增長速度大大降低,遠低于改革開放初期的增幅;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比差距很大。
第三,城鄉間、地區間以及農民內部差距顯著擴大。我國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2007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率為3.33∶1,絕對差距為9646元[1],是改革開放29年來的最高。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還享有農民無法享受到的多種福利,那么差距就會更大[2]。同時,我國農民收入總體上呈現明顯的東高西低,東中、東西和中西之間差異均呈現擴大的態勢,而且表現為東西之間差距最大,中西之間差距最小[4]。此外,農民內部的不同群體間的收入水平差距懸殊,既表現在不同地區之間農民收入的不平衡,又表現在同一地區的農民收入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二、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
綜合現有文獻來看,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體制性因素
不合理的體制是影響農民收入的根本原因。第一,產權和主體不明的土地制度,使土地及其資金在“征地”過程中大量流失,農民既失地又失業,使農民收入增幅持續下降[6]。第二,城鄉二元體制是我國城鄉二元經濟固化、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土地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農業經濟效益差、農民收入水平低、農村貧困發生率高的制度根源[7]。第三,財政支農政策可以幫助建立有效的公共產品體系,有效地解決市場失靈等問題,促進農民收入提高。然而,中國財政支農投入總量不足、結構偏差、政府資金投入交易成本較高等,阻礙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影響了財政支農的政策效應,制約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8]。此外,現行財政體制使農民承擔了許多不應承擔的負擔,導致農民收入的流失,同時速度型經濟目標考核體制,刺激了地方政府追求政績的欲望,導致短期化行為,阻礙了農民增收[9]。
(二)資源性原因
第一,自然生態環境不協調。農業生產土地資源相對貧乏、生產條件比較惡劣、生態環境嚴重失調、人口增長快、自然災害頻發等,是我國農村貧困的成因。第二,城鎮化水平低。我國城鎮化發展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之間存在正向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10]。城市化能夠快速減少農民數量,促進土地的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可拉動對農產品的有效需求,改變農產品價格疲軟的狀態,可節約出大量耕地用于發展農業,可通過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和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城鎮化水平越高,農民人均收入越高;反之,城鎮化水平越低,農民人均收入越低。在城鎮化水平較低的中西部地區,農民收入較低[11]。第三,勞動力轉移難。農業勞動力轉移和增加農村非農產業投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農民的收人水平[12]。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速度明顯下降,農民務農收入下降,社會安定、經濟發展面臨著不斷增長的潛在威脅,農業生產本身也可以感受到日益嚴重的危機[13]。第四,國民經濟增長與農民收入增長是良性互動關系。經濟增長快,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增多,農產品價格就會上漲,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從而農民對工業品和服務的需求也會增加,這又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的增長[14]。發達國家城鄉差距都比較小,這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總體發展水平較高,而發展中國家無論社會和經濟制度如何,都有較大的城鄉差別。
(三)結構性原因
由于結構調整滯后,農產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從而導致部分農產品“賣難”和價格下跌,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90年代以來,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一直在下降,表明農業增長開始面臨需求約束[15]。當前我國農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農產品質量普遍不高,名優產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種多,專用品種少;產品標準化和品牌管理滯后[16]。
(四)農民自身原因
農民的思想觀念整體上相對保守,農民的市場觀念、商品觀念、知識經濟觀念、規模效益觀念和協作觀念都有待改變[16]。農民素質不高也是影響農民收入的重要原因。文化層次越高,其他方面的素質也就越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農民提高自身的增收能力。同時,在有子女讀書的農村家庭中,教育支出特別是大學教育支出成了最主要的支出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對農業的投入和農民增收。此外,農村創業教育與農村增收顯著正向相關,開展農村創業教育是提高農民素質,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17]。
三、政策性建議
我國大部分人口在農村,農村的穩定是全國穩定的基礎,而農民收入事關農村乃至全國社會的穩定,不斷地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才能保證農村的穩定;如果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或者不能較快地增長,城鄉之間的交換就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國內統一的市場就難以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將成為一句空話[18];農民低收入導致農村教育發展緩慢,人力資源開發困難,使農村勞動力可能失去工作機會,使他們面臨著嚴峻的未來[16]。因此,解決我國農民收入問題是一項艱巨的、復雜的系統工程。綜合現有研究,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建議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改革使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長效機制得到建立和健全,農民持續增收,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堅實有力。1978年到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3786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因此,我們必須要繼續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給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環境[19]。
(二)大力推進體制改革與創新
第一,改革土地制度,包括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和農村宅基地制度。第二,徹底改變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和城市偏向制度,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要把農民放到現代化主體的高度,從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各領域切實加強對農民權益的尊重與保護[20]。第三,加強財政支農政策,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在現有的基礎上,調整財政支農結構,明確財政支農重點[8]。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將我國農業機構精簡,這樣有利于提高農業行政管理效率和減少農村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費。第四,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與創新,加強對農業發展和農民創業的金融支持[20]。
(三)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從注重產量向穩量提質轉變。首先,結構調整要處理好政府和農民的關系,尊重農民意愿和經營自主權。其次,農業生產要面向市場,在穩定總量的基礎上,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更多地放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15]。此外,要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大力推動我國農產品出口,擴大農產品出口的種類和數量,不斷開拓農產品國際市場,這些都是當前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21]。
(四)努力提高農民素質
農民要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解放思想,提高教育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知識,更好地實現科技興農,增加農業經營收入。同時,培養創業技能,為進城就業創造良好的前提,增加勞動報酬收入[22]。
四、結論與討論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呈現了波動性的增長趨勢,農民收入結構和收入來源多樣化,農民增收空間較小,收入絕對水平還很低,增長緩慢,城鄉間、地區間、農民內部差距顯著擴大。農民收入主要受體制性、資源性、結構性以及農民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影響。解決農民收入問題,主要從發展國民經濟、體制改革與創新、農業結構調整以及提高農民素質等方面著手。
圍繞農民收入問題,學術界主要對農民收入問題的表現形式、影響因素和解決對策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綜合現有研究,主要有幾個特征:第一,研究涉及面相當廣,幾乎覆蓋農業和農村的所有領域和問題;第二,對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的增長趨勢和結構變化都有比較一致的看法;第三,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提出了各種看法,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實際上并不互相排斥;第四,各項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的建議在內容上比較豐富。
現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第一,對農民收入的界定不統一,有的使用人均可支配收入,有的使用人均純收入,即使是同一概念名稱也無統一的定義規范,這使許多研究成果無法被直接引用,給進一步研究帶來了許多困難。第二,沒有統一的衡量農民收入水平高低的指標或標準,也沒有很好地論證農民收入增幅到底是多大才算是合理。第三,一些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論上,對研究的問題談得不夠具體、深入,定性定量相結合的實證研究較少,且提出的建議可操作性不強,實施起來難以取得明顯成效,現實意義不大。這些是后續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家統計局網站.人民生活[N/OB].[2013-10-29].http://www.stats.gov.cn/.tjsj/zbjs/201310/t 20131029-449516.html.
[2]李梅.我國農民收入水平變動趨勢分析[J].現代商業,2008(9).
[3]劉錚,周英峰.國家統計局:工資收入成農民增收主要來源[N].經濟參考報,2008-11-06.
[4]張車偉,王德文.農民收入問題性質的根本轉變—分地區對農民收入結構和增長變化的考察[J].中國農村觀察,2004(1).
[5]羅晶.按世界標準中國近1.5億貧困人口[N/EB].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712/1220_17_338192.shtml.
[6]姜國祥.農民收人增幅持續下降的制度性原因分析—當前保護農民利益的深層思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7]朱向梅,問青松.正確認識現階段農民收人問題[J].江漢論壇,2002(12).
[8]唐朱昌,呂彬彬.財政支農政策與農民收入增長:總量與結構分析[J].江淮論壇,2007(2).
[9]謝光國.制約農民收入的因素分析[J].黨政干部論壇,2001(3).
[10]范愛軍,王麗麗.我國城鎮化發展與農民收人增長的實證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3).
[11]王潔,路斌,許俊峰.城鎮化水平與農民收入的相關性研究[J].鄉鎮經濟,2006(9).
[12]馬宇,許曉陽,韓存.勞動力轉移、非農產業投人與農民收人增加[J].財貿研究,2008(2).
[13]鐘甫寧,何軍.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擴大非農就業機會[J].農業經濟問題,2007(1).
[14]黃潔.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現狀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29).
[15]朱明俠,孫忠云,何利輝.增加農民收入的理論分析與政策選擇[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3(2).
[16]尹冬波,王文彥.農民收入問題研究綜述[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06(4).
[17]賈文華.農村創業教育與農民收入的相關研究[J].農業考古,2007(6).
[18]邢國德.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原因、影響及對策[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
[19]佚名.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N].人民日報,2007-08-03(01).
[20]董原,劉傳玉.制約農民增收的體制性因素及其創新[J].農業經濟問題,2004(3).
[21]曾國平,王燕飛.我國農產品出口對農民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6(2).
[22]張建國.關于農民收入問題的調查與思考[J].中國農村經濟,2000(4).
張斌倩(1988-),女,河南省焦作市人,廣西師范大學管理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
(責任編輯:高堅)
Overview of Researches onFarmers’ Income since 2000
Pan Chenghong1, Zhang Binqian2
(1.2. College of Law,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Since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policy, farmers’ income has mainly experienced six stages: rapid increase, slow increase, stagnant state, recovering growth, slowing-down state and re-increase. Their income structure has converted from single form into compound form, with sources of income being verified, operational income of families slowing down and income from wages going up. In addition, the increasing margin for farms’ income is relatively narrow, the absolute level of their income is still very low,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ir income is quite slow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between individual farmers is obviously widen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farmers’ income can be generalized as followings: systematic factors, resource factors and self factors of farmers, etc.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farmers’ income, it is proposed to effectively develop national economy, further strengthen systematic reform and innovation, actively accelerate the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go all out to improve farmer qualities.
Key words:Farmers’ income; Affecting factors; Proposal
收稿日期:2015-12-09
基金項目: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2006年度研究課題(06CJY001)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35(2016)01-0027-05
[作者簡介]潘成紅(1985-),女,重慶市萬州人,廣西師范大學管理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