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昊 張文雅
信息時代文化交往的困境及其和諧拓展
■劉煜昊 張文雅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基于網絡的文化交往作為一種新型文化樣態,迅速占據了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日益成為信息社會的主流交往形式?;诰W絡的交往豐富多樣,同時也產生諸多問題和風險,主要表現為虛擬交往與現實交往的普遍異化、現代與傳統的全方位沖突、全球文化交往的多方面摩擦。網絡自身局限、網絡主體行為失范、網絡監管“把關人”困境是信息時代文化交往困境產生的根源。信息時代文化交往的和諧拓展,應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網絡文化觀,激發網絡主體的正能量,建立現代網絡監管制度。
信息時代;網絡文化;文化交往;文化沖突;和諧拓展
劉煜昊,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博士生。(天津 300071)
張文雅,山東建筑大學法政學院講師,博士。(山東濟南 250014)
信息時代出現了日益普遍和不斷延伸的文化交往,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在信息技術普及和不同文化體系差異性的基礎上發生的、對本文化體系不斷超越、完善和把握的過程?!拔幕煌侨祟愔g互有文化反應的實踐活動?!保?](P47)當歸屬不同文化體系的人們在網絡上相遇,他們相互之間感到陌生時,網絡文化交往就開始了。信息時代的文化交往,網絡空間是交往的領域?!拔幕谋举|是智慧,交往的實質是交換,那么文化交往的實質就是智慧的交換?!保?](P32)所以,網絡文化交往就是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條件下,精神虛擬實踐的交往與互換。網絡文化交往的本質是人的精神虛擬存在方式,是不同文化體系主體在計算機網絡技術條件下的交流與互動。網絡文化交往,關注交往實踐的文化內涵,強調交往要有文化價值,主體選擇何種文化進行交流具有一定的能動性,突出在現行條件下的主體選擇性。探索如何在網絡的文化交往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壯大網絡文化中的主流思想輿論,是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新課題。
正如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帶給人類的兩難選擇一樣,網絡文化交往也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在現實社會應對國內外復雜情況的挑戰,在虛擬社會也要應對國內外復雜情況的挑戰,而信息時代對信息和時空的集聚與壓縮,則極大地加劇了挑戰的風險和難度。這種復雜性,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和文化交往層面,實際上是滲透到社會細胞的最深處。對這種復雜性認識的不足以及不適應,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一)網絡自身局限性帶來的問題
由于網絡空間的相對開放性以及管控的滯后性,網絡信息龐雜、良莠不齊,信息被黃色文化、黑色文化和灰色文化污染嚴重。網絡信息的泛濫與污染,壓縮了優秀文化與正面信息的成長空間,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健康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網絡空間“去中心化”的無政府主義傾向,對主流文化和意識形態產生沖擊。主流文化一直是貫穿社會交往的時代精神,而網絡交往過度標榜自由與個性,甚至認為主流文化是對人性的壓抑,使得網絡文化缺乏重心和主流。因此,網絡的文化交往會出現去中心化的現象,主流的輪廓變得模糊不清,不利于文化整體性的交往方向。
在可操作性上,國家易于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掌握輿論導向,而網絡傳播的開放性和無序性,網絡角色的虛擬和隱蔽性,自媒體擺脫各種控制的沖動,網民在網絡世界的“隱身”“重構”,使得管理機構倍感無奈和被動,現實規則及傳統文化規制對網民的約束也變得軟弱無力。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或基本生存,各個網站會在諸多方面采取手段,這樣無疑會給網絡文化交往添上濃重的商業氣息。網絡文化的商業驅動與物欲刺激,助長了消費至上、娛樂至死的傾向,個體角色的高尚道德要求被動弱化。管理機構盡管使出渾身解數,更多地通過網絡了解社情民意,面臨的卻是難以管理的尷尬。
(二)網絡主體行為失范衍生的問題
網絡的主體是人,文化交往的主體是人。作為網絡行為與文化交往主體自身的失范,主要體現在認知偏差、規范意識淡薄或缺位、自律松懈等方面。其一,網絡主體對網絡虛擬性的認知偏差?!熬W絡交往中的人們身體既在場又不在場——在場是指人們能透過電腦屏幕感知甚至看到對方的身體,不在場是因為我們畢竟無法像現場交往中那樣彼此能真正觸摸到對方的身體?!保?]網絡主體交往更多地采用“假面”匿名進行,有些人過渡地渲染了這種特殊的活動樣態和身份指稱的虛擬特征,忽視了虛擬的實質也是一種真實的存在,而將網絡文化交往活動過程和主體身份的真實性,統統予以虛化和遮蔽,交往活動的結果,以及應承擔的行為責任也就被忽略。其二,缺少應有的規制意識。網絡空間中,不同的年齡、身份、職業、民族、國家和地區以及不同價值觀的人群,幾乎同時介入這奇妙的世界,人們甚至來不及制定規則和進行規范。人們往往會遵從網絡技術規范,忽略應遵循的社會規范。盡管虛擬空間其實是現實社會的一部分,既有的社會規范同樣適用于網絡主體行為,但置身于網絡空間的人們缺乏對必要行為規范與準則的認同和接納,存在普遍的規范缺位。其三,自律意識的松懈。隨著網絡技術開發的深入,網絡主體交往能力和欲望的增強,網民自身行為活動的危害性也會被忽視和低估,甚至產生了網絡黑客。自律意識的松懈導致大多數主體并未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失范。
(三)網絡“把關人”的困境
網絡時代面臨“把關人”的角色淡化、把關的可行性降低、把關權的分化等問題,增加了網絡“把關人”完成任務的難度。維護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需要網絡“把關人”發揮作用。在網絡社會發育尚不成熟的今天,人們的生活重心卻已呈現由現實社會轉移到網絡社會的趨勢,這就需要網絡 “把關人”維護網絡主體權益和利益,制定規則,進行規范,保障網絡運行秩序。
在互聯網相關監管機構尚未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情況下,各類社會力量也很少起到外部監督作用,網絡中“公共牧場悲劇”很常見。我國負責行使互聯網監管職能的網絡信息安全監察部門、電信部門,尚未配備足夠的管理人員,建構相應的監管機制,面對網絡突發事件很難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在商業利益的驅動下,有的網站為了自身運營甚至允許虛假信息的發布;有的網絡服務商為了減少對服務器資源的占有,故意聲稱是服務器出了問題,把存留的電子數據刪除,不按照固定的期限存留數據信息,這也造成追查困難和取證不力的被動局面;有的服務商只關心業務的拓展,較少過問管理之事,不僅不去履行必要的管理職責,反而對職能部門的監管表現出不配合姿態。
互聯網的極端自由嚴重地降低了網絡中文化作品的水平和品位,使網絡文化作品成了文化大雜燴。人們常說網絡是網民的狂歡,“每個人都在拼命地展示自己”[4](P5)。但是,這種狂歡有極大的破壞性,它擺脫了社會現實中的一切束縛,無所敬畏、顛覆權威、蔑視一切,打破神圣與粗俗、崇高與卑下、明智與愚蠢的界限。網絡主體借助的是文化成果,進行的是文化交往,既是網絡文化的創造者,也是網絡文化的欣賞者,每個人發表網絡作品的同時,更多假冒偽劣、粗俗不堪的作品卻更受青睞。若無網絡文化“把關人”,情形將無法想象。
2015年9月22日習近平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采訪時指出:“互聯網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把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交往,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性?!保?](P82)隨著網絡化信息化的普及,我國網絡文化交往發展迅猛的同時也產生諸多問題和風險,其主要的深層原因有三。
(一)虛擬交往與現實交往的普遍異化
在一個網絡與現實交往共存的世界,網絡空間是現實空間在電子意義上的延續。信息時代的交往,人類面臨著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沖突的多重矛盾與沖突,使人陷入一種深刻的困境,即所謂網絡交往“異化”?!爱惢笔潜唤軐W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網絡交往“異化”,是指人們通過計算機網絡交往提升生活品質的同時,又被計算機綁架的狀態?!暗皖^族”的產生就是網絡統治人的真實寫照。人們在交往中既可盡情發揮,卻無法真正體會到現實的參與感、歸屬感、被需要感,又欲罷不能。
“低頭族”作為網絡交往“異化”的典型,其危害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網民沉迷網絡,對現實生活中文化交往的排斥。過于沉浸于網絡的網民,會把網絡世界當成現實生活,作為逃避現實的避風港。事實上,網絡交往并不能為人提供全方位需要的滿足,交往實踐有效性的程度及其衡量標準最終還是需要在現實世界中加以驗證和確認。因此,我們不能夸大網絡的文化交往的作用。二是網絡對現實文化交往能力侵蝕。在網絡環境下,人越來越依賴網絡的文化交往,長期過分崇拜網絡技術,將造成人的體力、智力等一些基本能力的下降。人們創造了網絡,但是網絡卻違背了人的意愿,反而成為統治和支配人類的異己力量。
(二)現代與傳統的全方位沖突
基于網絡的新型文化樣態對傳統文化提出全面挑戰,從而造成了各個方面的沖突:其一,文化傳播方式的沖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文化交往消除了傳播和交流的時空障礙,對傳統文化傳播方式和速度造成了嚴重的沖擊,突出的表現是傳統紙媒的危機和新媒體的崛起。其二,語言沖突。漢語的語言和文字承載著中國文化自身演化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建立的傳統文化才能得以繁榮。網絡語言一般是傳統詞匯變形,但使用的隨意性和非規范性會引起日常用語的混亂,直接沖擊著中國傳統漢語語言生態。其三,價值觀念沖突。傳統文化是歷經幾千年長期錘煉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而網絡交流以吸引眼球為首要,以新奇花樣而取勝,人們每天都被不斷翻新的海量信息所淹沒,價值觀念的沖突表現為社會集體的浮躁和焦慮。網絡中流行的快餐文化、享樂文化,功利主義、物質主義、利己主義,將眼中的一切事物都與物質掛鉤,人們急于求成,不再滿足于厚積薄發的天長地久,幻想著一夜成名、一夜致富。其四,倫理道德沖擊。網絡虛擬空間的交往,既強調個性和自我,也追求虛擬空間的平等和公正,總之是排斥現實社會以及傳統文化交往的尊卑層級長幼秩序。網絡技術為個人個性發揮和價值張揚創造了條件,但對現實社會總體秩序和價值觀念的沖擊是顯而易見的。
(三)全球文化交往的多方面摩擦
在全球文化交往中,不僅存在文化認同危機,更存在文化霸權的潛隱性滲透、文化消費主義的普遍性話語,這些都構成了文化交往的無奈??缥幕涣鞯那疤釛l件是跨文化理解,文化偏見是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礙,信息化加劇了強勢文化的影響以及技術與文化交往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得全球文化交往產生了雙重效應。一方面,人類文化出現前所未有的整合現象,中華文化與世界接軌;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勢的“網絡文化帝國主義”對世界實行文化霸權?!皬娜蚧膶嵺`來看,主導全球化進程的資產階級及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與價值觀念由于能夠憑借資本的力量滲透到他民族國家,從而打破了原來各民族文化之間閉關自守的狹隘狀態,使各民族文化日益開放并呈現出一種同質化的趨向?!保?](P29)西方世界在文化上的強勢話語權借助網絡文化交往進一步對非西方世界產生沖擊和碰撞。亨廷頓認為21世紀國際政治角力的核心單位不再是國家,而是文明;不同文明間的沖突,即文化方面的分歧。全球信息化,不僅加劇了這種沖突,而且使它獲得了新的表現形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文化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并呈現出多極、多元化的發展態勢,文化交往中的文化沖突與文化重構直接關系到民族身份、民族文化建構、民族綜合利益等關乎存亡的大事件,必然成為各個國家和民族矚目的焦點問題。因此,探討信息時代文化交往的和諧拓展對于實現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和諧共生,迎接信息時代文化全球化的挑戰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網絡文化觀
如何在文化交往中防范其他意識形態滲透,如何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觀念的有效性,建構真正具有影響力和吸引力、合乎時代進步要求的網絡文化價值觀念?以網絡語言為媒介積極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網絡版本是正面應對的有效策略。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7](P787)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價值的硬核,引領網絡的文化交往,方式方法至關重要。我們既要保持人們的豐富交往,還要打破意識形態差異,實現價值體系內、外的對話,以網民能夠理解、樂于接受的話語方式來引領網絡的文化交往的走向。語言是交往的重要媒介,承載著人類文明的歷史。作為最直觀的方式,網絡的文化交往也變成了一場網絡語言的追逐賽。網絡語言的產生、變化,往往是一個時期的重要標志符。網絡語言就起實質來說,是中性的。我們應當把網絡語言作為媒介,引導它成為主流意識和價值觀傳遞的得力助手。
(二)激發網絡主體的正能量
網絡主體是整個網絡的文化交往實踐活動的主導性要素和能動性要素,是其他諸要素的決定力量,具體可分為網絡個體和網絡群體。網絡個體即網民,在網絡系統中最活躍、數量最多而穩定性較弱,易受情緒影響。網絡群體指網絡組織,包括網站、網絡監管機構、IT產業組織、虛擬企業、虛擬社區等。長期以來,由于沒有給予網絡主體應有的重視,導致人們在網絡的文化交往活動中極易做出失諧的行為,阻礙了網絡主體性的正常發揮。因此,激發網絡文化主體潛力已成網絡空間文化交往、和諧交往的首要任務。
有關問題必須予以考慮:一是網絡個體的歸位問題;二是網絡管理群體的歸位問題。前者涉及各類網絡個體要對其網絡行為承擔必要的道德、法律責任與義務問題,后者涉及各類網絡管理群體要對人們的網絡文化交往活動以及整個網絡社會的正常運行,肩負監管、控制和引導職責的問題。上述問題具有一定的關聯。只有首先實現了“主體歸位”,人們才能以此為基礎和前提條件,進一步探討“責任歸位”,并使之得到較好的解決?!熬W絡運行的各責任主體應該對自己網絡行為的社會效果負責?!保?]
(三)建立現代網絡監管制度
網絡社會的開放性、匿名性、快捷性,為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傳播提供了需求市場。我們要通過推進互聯網行業自律,整合網絡文化交往的監管體系,改進網絡監管制度。
一是加強互聯網行業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ヂ摼W行業自律應努力做到傳播主流文化和先進思想,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文化,從自身做起維護網絡和諧文明生態。我國于2001年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先后制定了若干聲明和公約,如:《反網絡病毒自律公約》《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中國互聯網行業版權自律宣言》等規范其行為。互聯網作為開放的平臺,在服務網民的同時也要接受網民的監督。為加強網民監督,我們設立了窗口式舉報受理機構,如: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站、12390掃黃打非新聞出版版權聯合舉報中心等。從目前情形來看,整合力量,加強有效性和針對性是今后的重點,我們應加大與相關執法部門合作,努力凈化網絡的文化交往環境。
二是整合網絡文化管理的監管體系。目前,中國互聯網管理方式以業務準入為主,監管體系重事前、輕事中和事后,不利于激發網絡的文化交往活力。雖有多個部門按職責分工參與互聯網的監管,但部門之間監管邊界不清、管理范圍重疊。在現行“前后置審批”中,微信、微博、博客、海淘、微淘等新興業務很難找到對應的管理部門。此外,網絡融合業務很難明晰業務的管理責任主體,造成管理空白或重疊。各監管部門各搞一套,數據資源、監測系統互不配合,沒有整合優勢,增加了管理成本,又無監管效果。目前中國互聯網規范多是各行業管理部門出臺的規章制度,僅代表單一部門利益,使得網絡監管體系“重管理,少扶持”,宜頂層設計,增加溝通協調,制定代表社會合意和互聯網各方利益、促進互聯網交往的法律法規,統一網絡規章制度,明晰各部門的職責和權限;建立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整合管理資源,發揮整體監管優勢。
三是改進網絡行政監管。當互聯網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網絡道德約束乏力時,網絡文化交往的行政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應設立網絡“報警崗亭”和“虛擬警察”接受網民監督舉報;對網站、網絡社區、網絡論壇等進行分類分層定位管理,完善準入和退出制度;建立網絡信譽等級評價體系,對各門戶網站、網絡論壇、網絡社區等定期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對于違規現象進行記錄,特別嚴重者實行行業禁入;從網絡文化工作者從業資格著手,建立網絡從業人員資質認證制度;繼續推廣實名上網登記制度,拓展到微博、微信、QQ群等的實名注冊或實名認證;不斷開展網絡犯罪的專項整治行動,對網絡的文化交往中嚴重的失諧行為予以行政處理。
[1]姚慶.文化交往學[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2014.
[2]桂翔.文化交往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習近平的“網絡觀”:努力建成網絡強國 讓交往成果惠及人民[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1208/c385474-27901830.html.
[4]李佩環.全球化時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
[5]馬向陽.純粹關系:網絡分享時代的社會交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6](美)安德魯·基恩.網民的狂歡——關于互聯網利弊的反思[M].丁德良,譯.???南海出版社,2010.
[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
[8]嚴耕.道德建設的全新領域——網絡道德建設初探[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7,(6).
【責任編輯:胡 煒】
G201
A
1004-518X(2016)04-0237-05
2014年山東省齊魯文化名家項目“網絡文化與文化惠民”、山東建筑大學博士項目“當代我國網絡的文化交往研究”(00006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