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苗苗(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天津 300270)
“互聯網+教育”在我國的發展歷程探析
尹苗苗
(天津外國語大學國際商學院,天津300270)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育方面,“互聯網+教育”從1996年的傳統遠程教育到2003年的精品課程進而發展到2010年的慕課。本文對互聯網+的含義、“互聯網+教育”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歸納了不同階段的發展概況及優勢與不足,同時指出了當今慕課進一步發展完善的方向。
“互聯網+教育”遠程教育精品課程慕課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人類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的便利。互聯網+零售,誕生阿里巴巴和京東,使人們足不出戶購買到心儀的商品。互聯網+通信,誕生qq和微信,促進人的交流和拓展人的交際圈,同時也為中小微企業搭建服務平臺。在2015年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升為國家戰略,而后闡述其在教育中的發展。“互聯網+”行動計劃將提供以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我國教育信息化建設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技術支撐,促進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推動教育理念變革。
在2012年11月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先生首次提出“互聯網+”概念。這個概念的提出迅速引起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其中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對這個概念表示認同,他認為“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國內另一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在其發布的《互聯網+研究報告》中對“互聯網+”進行定義,認為“互聯網+”是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我們不難看出“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的在線化、數據化,并且這種模式對日常生活的影響日漸深入,小到企業大到國家的轉型之路都受到互聯網的洗禮。傳統行業通過互聯網在技術、產品服務等領域搶占有利的競爭位置,儼然互聯網+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轉型升級的一種有效途徑。
2.1“互聯網+教育”之遠程教育
傳統的教育模式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的。它的精髓是:課堂中心、教師中心、教材中心。教師在講臺上,學生在教室里,將學習材料作為現成的結論性知識加以傳授,而不重復人類發現、形成有關知識的過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發展,教育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化,早在1996年,清華大學王大中校長就率先提出發展現代遠程教育,而后又在1998年推出網上研究生進修課程。同年教育部正式批準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浙江大學和湖南大學作為第一批試點院校進行國家現代遠程教育,隨后幾年遠程教育試點學校如雨后春筍般增至64所[1]。同時教育部準許高校開設網絡教育學院,頒發網絡教育學歷文憑。通過這種教育模式的推廣,給廣大受教育者帶來福音。
2.2“互聯網+教育”之精品課程建設
為了切實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教育部于2003年決定在全國高等學校(包括高職高專院校)中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以下簡稱精品課程建設),大力提倡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增加高等學校對教學工作的投入,建立各門類、專業的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體系。各高等學校要根據教育部要求,認真規劃、精心組織,啟動本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迄今為止我國已經建成4000多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內容涵蓋理、工、農、醫等33個一級學科[2],這些課程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同時也帶動數以萬計的省級和校級的精品課程建設,為廣大學習者提供寶貴的學習平臺。
遠程教育的發展、精品課程的建設都是以互聯網為基礎,利用信息化技術向受教育者傳授知識,它較傳統的課堂教學有明顯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網絡教育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以往的傳統教育在招生人數上受到辦學條件的很大限制,與之相比,網絡遠程教育可使學生人數不再受到限制;同時在時間上也不再受限制,學習者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隨時學習,根據需要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切實滿足“學到老,活到老,終生學習”的現代社會需求。
第二,有效地降低教學成本。網絡教育不需要實體教室,同時教具設備運行維護費用較低,同時使學校教育突破地域的界限,大大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縮減學校教育成本。
第三,教學質量得到提高。通過傳統遠程教育和精品課程建設,學校注重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更新教具,改進教學方法,注重教學教風建設。同時教師可以通過精品課程相互學習、借鑒,取長補短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雖然遠程教育及精品課程的建設為我國的教育注入新鮮血液,在知識傳承方式上帶來巨大的變革,但不可否認,傳統的遠程教育由于其本身的固有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它的發展。
第一,教學模式單一,一般還是采用傳統的講授模式,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這種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
第二,精品課程相當于學校將課堂教授的內容通過錄制以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時長一般在40分鐘~50分鐘。由于遠程教育學習缺乏監督,需要靠學生的自主性進行學習,如此長的課時使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同時學生學習期間缺乏互動和交流,遇到問題不能及時解決,有種孤軍作戰的心態,影響學習效率。
2.3“互聯網+教育”之慕課的誕生
2008年互聯網與教育結合的全新的開放式課程模式慕課(即mooc)產生,引起轟動,其具有開放性、規模大、靈活性等特點,將互聯網+教育推向新高度,被視為網絡學習的新一代革命。
慕課也稱為MOOC,全稱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規模開放式網絡課程),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學者戴夫·科米爾(Dave Cormier)和布賴恩·亞歷山大在2008年提出的[3]。然而同年開設的第一門課程并沒引起人們的重視,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直至2011年才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嶄露出未來教育的曙光,席卷全球數十個國家。同時也涌現眾多的慕課運行平臺,其中最出名的是Udacity(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出的在線課程平臺)、Coursera(斯坦福大學教授推出的在線課程平臺)和edX教學慕課,號稱慕課的“三駕馬車”,其中Coursera擁有將近500門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課程,門類豐富。
中國的慕課建設也得到長足的發展,基本經歷從加入國際慕課平臺到自主開發慕課平臺的過程。2013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均在edX平臺開課,而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及北京大均和Coursera通過加盟或者達成合作意向的方式建立合作。此外,清華大學基于edX開放源代碼自主研發的慕課平臺—“學堂在線”,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啟動,面向全球提供在線課程。該平臺與國內外眾多高校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及中國臺灣的知名高校,運行的課程超過500多門,平臺注冊用戶達133萬[4]。2013年,華東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中外名校研究中心與國內20余所著名高中共同發起的C20慕課聯盟,旨在推動我國高中教育開發大規模在線公開微視頻課程,促進“翻轉課堂”的實施,改變人才培養模式。許多社會團體對慕課的強勁發展和巨大潛力充滿信心,一批企業性質的中文MOOC平臺應運而生,像智慧樹、超星慕課等。慕課為什么受到國內外教育相關部門的如此熱捧?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慕課更便利化,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學習者可以隨時利用手機、電腦及電視在慕課平臺上進行學習,方便快捷。
第二,學習資源更豐富,慕課是個更開放的學習平臺,里面的課程來自世界各地一流名校,學科門類更齊全,只要一臺可以連接互聯網的移動終端,就可以學習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第三,教學設計更合理互動性更強,慕課摒棄以前的長篇講授,采用“微課程”的設計,將章節的知識點分成一個個小知識點,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避免學習者視覺疲勞,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利用課后練習對學習效果進行測評。學習者可以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線上線下互助[5]。還有一些慕課平臺設置像模擬實驗或者模擬游戲等環節增強學習的互動性。
當前傳統教育存在的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是學習者被動接受滿堂灌的現實及教育事業發展的不均衡。而慕課的出現對教育核心問題的解決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慕課精悍的課程設計及創新性的互動模式,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變“被”學習為“要”學習。同時慕課平臺上已經聚集數千門課程,這些課程是由來自全球多所名校提供的,整體質量非常高。隨著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全球最好的教育資源。
慕課作為教育界的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成為全球教育的熱點,進入中國的趨勢也已經勢不可擋。如何讓慕課更好地融合現代教育,發揮更大的作用,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慕課需要進一步完善課程質量、學習質量、課程認可的把控,強化慕課進行多元化設計,精準化教育。國家層面需要加強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現代化信息化手段。慕課的健康發展既離不開教育當局的不懈努力又離不了政府機構的重視。需要管理者,設計者及學習者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從而讓慕課惠及更多的有志學習者。
[1]劉東梅.在線教育二十年:從“教育+互聯網”到“互聯網+教育”[J].互聯網經濟,2015(7):90-97.
[2]秦煒煒.國家精品課程發展十年現狀調查[J].中國遠程教育,2013(8):93-96.
[3]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3-57.
[4]2015新浪教育盛典候選機構:學堂在線.新浪教育,2015-10-21
[5]辛永濤.慕課(MOOC)視野下高校教學改革初探[J].教師,2014(1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