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妮(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淺談泛在學習視域下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
周妮
(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410205)
本文在泛在學習的視域下,闡述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改革的意義和舉措,旨在使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形成正確的行為態度,陶冶情感,豐富人文知識。
泛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方法
在近六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先后出現過26種文化形態,但只有一種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那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然而,一些中國大學生對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不多。相對于本科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失明”程度比較嚴重。一些學生對中國歷史、地理、宗教、科技等文化的了解幾乎是空白。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在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經過傳統文化熏陶的人生,有助于形成愛國家、愛民族的精神氣質,有助于造就一顆赤子之心,尋找生命的價值,生命的真諦。沒有文化的民族,將是一個無靈魂的民族。一個民族和國家受人尊重,固然離不開經濟、科技、軍事的硬實力,但也離不開文化的軟實力。
泛在學習模式解決了知識傳授時間間斷性、課程內容更新緩慢、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資源轉化為學習資源效果弱等傳統教學方式很難克服的諸多弱點。學習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接入他們所需要的文檔、數據和視頻等各種學習信息。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僅僅通過課堂教學難以實現對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泛在學習作為一種實用性的數字化學習模式滿足了高職學院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的需求,具有易操作性和便捷性,符合數字化學習時代學習者的認知、偏好與需求,易被高職學院學習者接受與理解。因此,與以往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單一的課堂被動接受信息相比,泛在學習更符合高職教育的特點,能更好地實現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突出了感性色彩,開設書法、茶藝、畫京劇臉譜、編中國結、剪紙、戲曲學唱等“中國元素”訓練的課程,將傳統文化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表象體驗過程,促進學生的情感重構、知識增益和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知。
楊叔子說:“人文文化是關于精神世界、主觀世界的,是內向地認識自己及生活的,是關于滿足終極關懷的。”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價值觀念,傳遞著美好的人間祝福和質樸快樂的文化精神,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就是對中國人生命世界的關照,將傳統文化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學生感興趣的表象體驗過程,創設了感知文化真切“化境”。學生在茶藝、書法、中國結等文化元素的表象體驗過程中獲得對中國文化優雅含蓄、博大精深的內在意蘊與吉祥文化的和諧理念的形象、靈感、知覺、頓悟的體驗。將傳統文化的理性智慧轉化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催化劑,使他們在集體智慧和歷史文化高峰的平臺上發展深廣見識和宏闊眼量。
在茶藝課上,學生親手烹茶,感悟中國深遠的茶文化,在烹茶、品茶的過程中體會《紅樓夢》里的茶道,了解賭書潑茶、神龍遍嘗百草發現茶的典故傳說,一方面增進了知識,提升了興趣,另一方面在實踐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書法課上,除了練習硬筆、軟筆書法,還通過書法了解中國的傳統文人,在他們的字里行間領悟自成的高貴與涵養,氣量與風骨,學會鑒賞,提高文化修養,陶冶情操。
學生可以通過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文化沙龍等多種形式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還可以通過參加各種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藝術活動,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培養目標,一是讓高職生了解掌握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實質和精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進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覺并把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內化為自己的人格;二是讓高職學生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中領悟美的真諦,培育他們欣賞美、體驗美、鑒賞美的意識,升華他們對生活美、藝術美的追求;三是讓高職學生掌握人文知識,進而培養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四是通過人文知識、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提高高職生做人的自覺。基于此,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適宜采用多種教學模式來實現培養目標。
筆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可由一門公共必修課“中國傳統文化”和兩到三門拓展選修課“中國文學欣賞”、“中國藝術欣賞”、“中華傳統禮儀”等組成。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功能主要側重于高職學生的認知功能和文化傳遞功能。
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層次性體現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安排的層次結構中,每一層次都有較明確的課程要求。“中國傳統文化”傳授的是高職學生必須掌握的中國傳統文化基礎知識,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國文化在各個領域的體現和積極作用。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倫理為本位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重在培養高職學生“做人”的自覺意識,是培養高職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可以以必修課的方式開設。
“中國文學欣賞”和“中國藝術欣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拓展課程。通過中國古代文學和藝術的學習,重在培養高職學生的文學藝術修養,提高文學藝術鑒賞能力,美化心靈,陶冶情操。“中華傳統禮儀”可以教會我們做文明人,學會自尊和敬人,塑造內外兼修的美好形象。這些課程可以以選修課的方式開設。
除了這些顯性課程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上,隱性課程的學習也是很重要的。隱性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結構形式無固定的模式,所謂課外活動、講座、參觀、學校環境等都屬于這種形式。它以潛移默化的形式規范高職學生的舉止行為、價值觀念、精神世界。這是一種通過潛移默化方式間接影響學生的教育形式。要使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人文素質,就必須與學生的實際活動以及這些活動中的體驗相結合,而這種實際活動是在某種環境、某種氛圍中進行的。因此,只有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互配合,高職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智能終端設備的運用,為泛在學習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學習載體的多樣化使得學生無論使用哪種類型的學習設備都可以暢通無阻地進行學習。
將數字技術與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的方式稱為數字化學習,就是利用互聯網、多媒體教室、教學軟件、數字化教學終端(如電腦、智能手機)等現代化的數字多媒體載體,在能夠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情況之下進行教學活動。數字化學習的開展必須以豐富的數字化學習資源作為依托,資源整合的程度及其應用水平將會直接影響到數字化學習的效果。
學習載體的多樣化,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學水平,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多種媒體隨時、隨地開展教學。比如教學的微信公眾號、網絡空間平臺、手機APP等新型的教學載體,將傳統文化課程延伸拓展,通過多樣化的課例,打造數字化的“空中教室”。比如移動終端教學課例:在每位學生均擁有一臺數字化學習終端的教學環境下,運用信息技術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新型教學應用案例,如翻轉課堂。
不同學生對學習資源的需求不盡相同,他們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獲取。要使他們在浩瀚的傳統文化資源池中準確找到個性化的需求信息,就需要教師在日常工作積累中為他們建立豐富的網絡資源及索引,幫助他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比如中國文學欣賞就按照文學體裁如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了分類,節選了每一類型最優秀的作家作品進行評價與在線閱讀。這樣,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不同的文體進行個性化閱讀。又如中國現代文學以作家為主題進行資源的鏈接與更新。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某個作家、作品進行深入解讀。同時,可以組建教學團隊,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多種方式與學生在線上線下、課前課后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從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總之,泛在學習視域下,明確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定位、發揮泛在學習的優勢與特點,建立科學的中國傳統文化課程體系,推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力的重要途徑。
[1]張建.中國傳統文化[M].高等教育學出版社,2012.
[2]袁瑾.建構活的文化與活的魂靈[J].高等教育研究,2008.
[3]楊現民.泛在學習環境下的學習資源建設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
[4]袁錦貴.高職《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2013.
課題名稱:2016年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泛在學習視域下高職院校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策略研究(課題號XJK016CZY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