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通
?
大學生兩岸文化認知現狀及教育導向思考
黃曉通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代大學生臺海文化觀念內涵的深層次剖析,探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對國家統一、兩岸文化認知的現狀及原因,有針對性、目的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為高校教育工作的進步略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大學生;兩岸認知;教育導向
隨著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和海峽交流的日益密切,兩岸文化信息的傳播途徑亦變得豐富與多元化。媒體融合的發展趨勢更是推進了全球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在此大背景下,大學生對兩岸歷史與現狀的認知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引導青年建立正確的兩岸關系理念,理性認識并參與兩岸的文化交流活動,將會更好地推動兩岸的友好發展趨勢,并對構筑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發揮高校的統戰功能有重大的意義。
為深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兩岸關系認知的真切狀態,我們進行了隨機抽樣,此調查以沈陽在校大學生為主要對象,囊括7個學院的不同年級以及多個專業,共涉及高校學生800名,計男生434人,女生366人。收回有效問卷785份,無效問卷1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8%。今將所發現的問題撮其大要,略述如下:
1.政治認知上的統一和差異
調查顯示:在臺灣高校與大陸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認識方面,接近20%的學生認為“基本一致”,15%的學生“不關心”,65%的學生覺得“兩者差別很大”。對于大陸和臺灣的關系,絕大多數人有著一致的認識:和平統一是最好選擇。此外,在“開放式問題”中,大陸生對臺灣同齡人的看法趨于兩極化,一部分人在與臺灣生的交往中感覺他們彬彬有禮、守時守信、熱情活躍、嫻于辭令;另一部分認為臺灣生喜談政治敏感話題,對大陸生有一定的歧視,這種態度常在言談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
事實上,由于政治歷史諸方面的原因,兩岸意識形態教育存在著許多差異。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方向與維度上。兩蔣時代的臺灣各級學校均設有三民主義課程,高校則設有三民主義研究所,前者在功能上接近大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后者則相當于大陸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①雖然兩岸的大學生對三民主義或馬列主義也存在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但對這些課程在講授與學習上的形式主義卻深有同感。而“解嚴”以后的臺灣,從1990年“中央研究院”首先將“三民主義研究所”改名為“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開始,就逐步進行著思想政治理論課向公民教育與人文社科通識教育過渡的嘗試,至今已完全擺脫了國民黨教育的桎梏。②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大陸高校學生對臺灣德育教育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而認為“基本一致”者大都持“公民教育也是隱性的意識形態灌輸”觀點,實際上對兩岸思想理論課的不同也是有所認識的。
本調查中呈現的陸生對臺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也各有其合理性,其實都是臺灣社會現實的反映。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臺生重視儀表、應對得體、嚴守公共秩序都予人以極深的印象,如日常拜訪必帶“伴手禮”,接物拜賜必稱謝,與他們交流會給人如沐春風的感覺。而臺生,乃至臺灣社會,對陸生的輕視也是某種程度上的事實:雖然通航日益頻繁,臺當局開放陸生赴臺讀書已有6年,但由于“三限六不”③規定限制,陸生不能申請“臺青交”即臺北的臺灣大學,新竹的清華大學與交通大學等一流名校,只能上二三流大學,由于不能參加臺灣的健康保險,若有傷病則必須承擔昂貴的醫療費用,凡此種種都加深了雙方的不滿。而兩岸青年在完全不同的人文環境中成長,長期相處則往往因生活習慣不同而產生摩擦,言語交流又時常因為某些敏感話題話不投機。值得注意的是,據有關報道赴大陸讀書的臺灣生也有類似的感受,雙方再將對彼此的負面印象在各自的交友圈子甚至互聯網的各類社交平臺上傳播,造成更大的效應,直接影響到尚未交流的臺陸雙方青年對彼此的“前理解”。
2.娛樂意向上的多元化與單一化
調查顯示喜歡臺灣綜藝節目的大陸生占64.4%,其中女生的比例為64.4%,考慮到本次抽樣調查中性別分布情況,可以略窺女生對臺灣綜藝節目的熱衷程度。而在大陸生喜愛的所有綜藝節目的分布中,臺灣節目占37.6%,遠高于日韓與歐美,大陸綜藝節目緊隨其后,占35.5%,需要說明的是,許多調查對象在開放式問題中表示他們鐘愛的多為湖南、浙江衛視的娛樂節目。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出于放松、消遣目的看綜藝節目者占42%,為跟潮流、為了在同齡人群中有共同話題者占21.8%。
此外,多數調查對象的興趣點集中在綜藝節目,而對最代表臺灣特色的社科節目、政論節目、宗教節目毫不關心;相應地,幾乎所有的調查對象都表示對臺灣的影視作品有所涉獵,對臺灣“軍宣片”、瓊瑤劇等印象較深,但對講述臺灣歷史人文的佳作知之寥寥。在選取的樣本中,每天用一小時以上的時間收看娛樂綜藝節目的大學生占67.1%,每日沉浸其中長達3小時以上者則占調查總數的20.1%。這一調查結果令人憂心。
兩岸問題既有歷史遺留問題,也與時政息息相關。教學工作者既要具備對歷史的了解,亦要有對形勢發展的洞察力,教師若“一勞永逸”式地備課,不持續更新教學方式和內容,勢必對授課造成影響。
兩岸問題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許多思政教師會在歷史和現狀闡釋上有意回避,反而使許多學生對臺海問題缺乏深入地了解,難以形成正確的認知。
教師在施教過程中理論性過強,一味單向性灌輸,不了解學生心理和社會流行的話語體系,缺乏和學生的互動交流,極大地妨礙了教學效果的有效提高。
首先,國家與各級政府應在政策上加大對兩岸高校交流的支持力度。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強調“讓兩岸青年早接觸、多交往,加深了解”,“成為進一步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力軍”。④2014年12月在福建師大舉行的第二屆兩岸文化發展論壇就是文化交流的一個成功范例。對于兩岸高?;Q交流生,不僅要讓更多的學生“去”,而且還要盡可能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完善交流體制,放寬名額限制,再輔之以優渥的助學金,對加深兩岸青年的理解互信,打開兩岸交流新局面一定會有所助益。
其次,要更加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其提供制度和資金上的保障。既可以組織各項交流活動加強兩岸彼此的了解,也可借鑒“互聯網+”模式,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傳播圖片、視頻等,配合實地講座等方式,引導學生對海峽兩岸關系的認知。
更重要的是,政策和形勢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直接與學生打交道的教育工作者,應盡量杜絕“政治說教”的作風,教育者要放下身段,先當學生、再當先生,主動摘掉有色眼鏡去認識臺灣流行文化;構建在當今形勢下適應社會步伐的新型話語體系,對在課堂內外的日常行文和言語中的“臺式用語”適當寬容,杜絕“扣帽子”“貼標簽”等歧視行為,與學生進行平等溝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引文注釋
①林萍.臺灣高校道德教育的歷史沿革及啟示[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5).
②黃俊杰.大學通識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臺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1999:240.
③臺灣教育部門對陸生赴臺讀書的規定,“三限”,即限制采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臺總量、限制采認醫學和關系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六不”,即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影響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后不可留臺就業、不開放報考證照.
④第七屆海峽論壇在廈門舉行俞正聲出席并致辭.[2015-06-14].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2015/0614/c70731-27151977.html.
(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62
【基金項目】2014年度遼寧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形勢下高校思政課中“國家統一”觀教育研究》(L14BSZ044)的階段性成果。2015年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視野下近代東北地區大學文化內涵研究》(W201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