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杭齊
?
關于當代中國青少年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研究
施杭齊
青少年作為國家、民族和社會的未來,承擔著社會發展的重要職責,影響著未來社會的發展走向。在當前中國復雜的社會形勢下,長期存在著意識形態相互斗爭的局面。因此,我們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目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在青少年中的指導地位,努力促使青少年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本文就當代中國存在的青少年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的現象、原因以及改善途徑作出研究,目的在于幫助青少年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以更好地實現個人成長發展。
青少年;馬克思主義信仰;研究
當代中國正處在社會結構急劇轉型的攻堅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當代青少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也受到了社會變化的直接影響。根據近些年社會情況調查反映,總體來說,我國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呈現出比較積極向上的狀態,這與先前以往的青少年價值觀總體結果相差不大。但是,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展仍然表現出不平衡性,并且一些青少年存在信仰缺失的現象。就當代青少年而言,一個極為重要的信仰缺失現象就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缺失。堅定青少年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是抵制西方敵對勢力的“和平演變”圖謀的重要手段,是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有用人才的根本保障,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而且也是青少年自身健康成長發展的根本要求。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可以使青少年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事業建設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第一,信仰隨著全球化潮流的出現呈現出多元化狀態。人們的信仰往往是根據周圍生活的影響特別是所見所聞來確定的。當前的青少年正處于信息網絡高度發展的新時代,新的思潮、新的資源跟隨著高科技渠道不斷灌輸進入青少年的思維腦海中。特別是手機與無線網絡的廣泛普及使得當代青少年的信仰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信息擴散渠道的拓寬使得青少年的信仰越發分散化。而當代中國正處于社會急劇轉型的重要時期,西方敵對勢力故意散播出的不利于青少年信仰建立的享樂主義和個人崇拜主義等不良社會風氣不斷侵蝕著青少年的正確信仰。許多青少年在這股逆流中選擇了無所事事的自由和拜金享樂等不良信仰,導致青少年的信仰產生混亂與矛盾,嚴重影響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
第二,社會財富收入差距的逐漸拉大與社會不公平現象嚴重影響了青少年信仰的堅持與追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原先所制定的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并且符合時宜地將經濟建設擺放在首要發展的重點地位,同時將社會的分配原則改變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有利于刺激人們生產積極性的分配原則。社會制度的改變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也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因此大大提高,促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在國際上取得了奪人眼球的巨大成就。但是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距的逐漸拉大,社會生活中不公平現象也愈加增多。這種社會不公平現象使得許多人特別是青少年產生了對社會現實的失落感,導致一些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產生疑慮,出現信仰逐漸弱化的現象。
第三,部分共產黨員干部貪污腐敗現象極大地降低了黨與政府在青少年眼中的形象,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堅定態度。現階段,我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人民不管在物質生活領域,還是在精神生活領域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而貪污腐敗現象卻在社會各個領域中逐步蔓延,嚴重影響了青少年對黨和國家發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任。國家建設執行者的貪污腐敗行為使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對黨失去信任,進而失去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堅定的信心,信仰能力逐漸降低甚至喪失。在中國,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就是對中國共產黨的信任,貪污腐敗現象會嚴重影響著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
第四,當前中國社會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嚴重影響著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篤定與堅持。由于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攻堅時刻,伴隨著的是經濟結構的重新調整,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結構性失業與行業性就業難情況的發生。再加上我國的國民教育體系不斷加強,大學擴招,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愈加困難。大學生就業難的社會問題引起當代青少年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擔憂,導致青少年對黨與政府的部分決策有所抱怨,反映出我國在教育領域與就業領域方面的不足。這種情況間接地導致了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缺失。
第一,青少年要努力加強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素養的建設,這對于樹立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當代青少年要時時刻刻牢記自己身上所承擔的偉大歷史使命,不僅要充分了解中國歷史與當代國情,而且還要深刻理解我國現階段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復雜性與艱巨性。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分析與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問題,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再次,要在工作學習中,努力將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運用到實際的處事方法上,指導自身科學的社會實踐。最后,要注重各方面全面發展,不僅要學好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將其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以積極正確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將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傳承終生。
第二,青少年要在良好的社會氛圍與社會環境中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首先,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逐步深化經濟體制的改革,努力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分配原則上要更加注重公平分配,努力縮小貧富差距。其次,要努力加強政府領導部門的監管能力,全面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重點是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再次,要重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積極尋找有利于青少年成長發展的教育體制,營造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園教育環境,構建特色鮮明的可持續發展教育文化,追求高品質的校園文化,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品行,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使校園文化真正發揮育人功能。最后,要正確發揮社會輿論導向作用,以各種積極向上的社會傳媒作為溝通橋梁,讓當代青少年對于黨和政府所制定的各項政策和措施都進行充分了解。積極面對青少年所關注的各項問題并采取妥善措施使之得到合理的解決。
第三,教師是幫助青少年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重要力量。鄧小平曾提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出合格人才,培養出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于教師。”學校要重視青少年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的教育,就要為此創造一個良好的信仰教育環境。這迫切要求學校營造良好的氛圍,要著重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學方法與模式,打破當前所具有的重形式輕內容的教學現狀,不斷加強青少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學習。當代中國教育實施的是素質教育,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是教師群體的重要責任。教師群體要針對部分青少年所存在的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缺失的狀況,不斷加強自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科學思想來引導青少年的成長發展。有針對性地對青少年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用正面的、積極的價值取向進行針對性引導,幫助青少年重塑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
我國當代青少年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是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的需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因此,必須充分整合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全方位教育的作用,以強大的合力推動力,全方位、立體式地影響當代青少年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建設,并且努力做好當代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工作。當代青少年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繼承人,只有堅定馬克思主義科學信仰,才能夠抵制住西方資本主義不良思想的蠱惑,自覺地為實現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而奮斗終生。
[1]鄧小平.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1978年4月22日)[M]//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張秀芹.克思主義信仰的內涵及其主要特征[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3).
[3]楊飛,劉海華,田景文,姚英華.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現狀調查報告[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2).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