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美紅
摘 要: 文學作品教學要注意教授目標的確定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適時地關注教學目標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在充分了解學生的需要之后進行目標預設,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的思維,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關鍵詞: 文學作品 教學目標 確定性 不確定性
很多年前,我在雜志上看到一篇名為《課堂實錄:我在美國教<荔枝蜜>》的文章,心中頗多感慨。這位老師先出示學習目的:(1)了解新課文的作者;(2)預習新課文;(3)新課文的討論。然后征求同學們意見,先學什么。當學生提出先看課文時,老師當即同意,規定閱讀時間并要求學生“把值得討論的東西拿出來”;學生經過閱讀后,提出四大問題:經過一番資料查詢和討論匯總,學生探尋出了自己的結論。這位老師說:“什么是標準答案?我個人的意見是:最能讓證據支持你的論點的答案,就是最接近正確的答案。剛才的報告都非常精彩,而且,都有支持你們論點的證據。”這位老師也提出了看法:“但是,我們從報告中看到什么呢?‘色調和‘感情。什么是色調,什么是感情?色調是讀者從作者的文章中看出來的思想和感情。感情是作者試圖呈現給讀者的思想。”“色調和感情是一樣的嗎?”“不一樣。或者說,不一定會一樣。”“為什么?”“時代不同就不一樣。比如,楊朔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可能真的是真心歌頌新生活,但因為我們跟他的時代相隔了兩代人,我們看到的色調竟然是諷刺和灰暗的,也有可能。”
之所以到今天我還清晰地記得這位老師授課的內容,是因為當時我發現這位老師的語文教學與課堂教學差別甚大。文本教學基本都是通過自己預設,帶著目標按部就班地進行,認為一堂課把自己想說的都教給了學生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卻完全忽略學生這一頭。這位老師固然也有閱讀預設的目標,但是更多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在閱讀教學中的感受、體驗,特別是有個人色彩的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同時自己承擔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者的責任。現在課程標準對閱讀目標的確定,既注重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又強調滲透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和價值觀的訴求,更重視閱讀的過程和方法;也就是說,老師在教學文學作品中,既要對學生從例文中掌握的知識、培養的能力目標作預設,又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文學作品教學目標不再完全是預設的,是確定了的,而應該顯示其開放性和靈活性;有其清晰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有一定的精確性,也有不確定性。只有這樣確定目標,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在文學作品教學中,老師往往關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留意文字、修辭、語法知識,注意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譬如在說明文教學中,經常會要求學生體會說明文用語特色。老師在此過程中總是會提醒學生勿忘一句話,那就是“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以此顯示答題的完整性。這種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在閱讀目標的預設中是確定的。
但是,因為老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學生,所以在教學中更應該凸顯學生學習的過程。記得我在教授豐子愷的《給我的孩子們》一文時,想通過四個問題讓學生理解作者熱愛孩子的真情,體會作者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傷之情。問題(1)全文的感情基調如何?為什么會這樣?(2)作者為什么憧憬孩子們的生活?(3)作者在描寫孩子們的生活中,哪個孩子的哪件事你最有感觸,為什么?(4)如何理解:“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孩子們!你們果真抱怨我,我倒歡喜;到你們的抱怨變為感激的時候,我的悲哀來了”及“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這三句話的含義?在課堂上,我與學生閱讀的過程完全不同于我預設的,下面是學生初讀完文本后開始的課堂:
師:讀完文章后,你覺得文章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1:文章幽默的語言。
師:請舉例說明。
生1:“外婆普陀去燒香買回來給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盡瘁地抱他,喂他”中的“鞠躬盡瘁”。
師:那么“鞠躬盡瘁”原是何意,這里應該怎么解?
生1:原意是“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力量”,此處是“非常投入,非常有感情”。
師:好。那么,之所以受到幽默的效果是因為……
生1:大詞小用。
師:對。與此類似的還能舉個例子嗎?
生1:“你何等激昂地同她爭”中的“激昂”。
師:很好。那么,除了大詞小用收到幽默效果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
生2:夸張手法。如“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兩分鐘”。
師:不錯。
生3:對比手法。“你的號哭的悲哀,比大人們的破產、broken-heart(極度傷心——編者)、喪考妣、全軍覆沒的悲哀都要真切”。
師:真不錯。但是,是不是全文的語言是以幽默為主的呢?
生:不是。以真情質樸,較直白的語言為主。
師:那么什么內容中的語言是幽默的,什么內容中的語言是質樸直白的呢?
生:敘述孩子生活中的事時是有幽默的,其他的是質樸直白的。
師:那么文章就由兩部分組成……
生:孩子生活中的事,作者的情感抒發。
師:請找出孩子們生活中的事并作概括。
……
這次的閱讀教學,并沒有按照預設實現目標,但比預設的效果更理想,是我看到了學生在解讀文本中閃現出來的智慧的火花,適時地把它抓住,循著學生的思路,順利實現教學目標。
鑒于這樣的教學經驗,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我會這樣讓學生預習要新學的文章:(1)新的文章需要我們解決什么知識點,設計一些這方面的問題;(2)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有什么疑問,盡管提出。譬如教學《幽徑悲劇》時,我預設這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1)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從文中和資料挖掘)(2)幽徑發生了什么悲劇?(3)從悲劇中作者發現了什么?學生預習反饋的問題集中有:(1)為什么把一株藤蘿的死叫做悲劇?(2)為什么提到十年浩劫,“修正主義“是什么意思?(3)文章想通過藤蘿的命運告訴我們什么?(4)季羨林在文中抒發了什么樣的情感?根據學生預習反饋的問題,再進行課堂設計,這樣就有的放矢,比較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還有時候,學生當堂分組,預習新課,把找到的問題匯總,提出一個本組最想在課上與老師同學共同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訓練,既讓學生在互助學習中解決了知識性的問題,又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完成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和價值觀的訴求。
老師在教學作品的過程中,一旦關注到教學目標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那么在課堂預設或是課堂教學中,就不能缺少開放性和靈活性,才能牢固學生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滿足學生的需求,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語文課堂,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