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紅霞
摘 要: 智障學生由于大腦受損思維能力往往過于直觀,抽象能力較差,概括性思維差,整體的思維能力缺乏目的性和獨立性,使得他們的認知、情感、溝通能力及自我服務、社會適應能力明顯落后于普通學校學生,為了讓智障學生能更好地步入社會,回歸主流,智障兒童教育的最終目標與落腳點,在于通過教育和訓練,使他們適應社會,使他們成為能自食其力的人。因此,應以生活為中心,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多種生活勞動,在各類活動中建立有效互動機制,不斷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適應能力,在可能的情況下服務于社會。
關鍵詞: 智障學生 有效互動機制 社會適應能力
在特殊教育中,弱智兒童是弱勢群體中的弱勢。對于智障兒童來說,最理想的發展狀況就是回歸主流,適應社會。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多種生活勞動,提高他們基本的生活技能,有利于促進他們身心素質整體發展。因此建立有效互動機制不斷提高智障學生生活適應能力是使他們將來走向社會、適應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的有效途徑。
一、樹立生活自理意識,掌握技巧,在現實生活中學習鍛煉
1.增強自理服務的信心。
對智障孩子來說,生活自理能力及辨別是非能力水平較低,因為孩子有殘疾,所以家長往往會無條件、無原則地遷就他們,包辦所有事情,從而使這些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都會幫著干(要吃飯了,有人會端來;要做事了,有人會幫忙……)那么就需要老師通過各種形式例如:講故事、學兒歌、觀看相關視頻資料等激發他們動手操作的欲望,增強自理服務的信心。
2.生活自理技巧。
除了要樹立生活自理意識以外,重要的是要幫助其掌握生活自理技巧。有意識地讓智障孩子注意養成生活中的一些自理技巧,可以初步做到自我服務,逐步提高自理能力。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差異,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針對不同情況調整訓練難度,對于理解力較差的學生,適當降低訓練難度。通過各種方式逐步使他們初步具備生活自理技能。
二、創設情境,充分利用資源,構建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1.通過主題式綜合教學使教學環境成為一個濃縮的社會。
為智障學生設置的課程要更多地側重于生活化和實用性,因此也必然和生活緊密相關,要學習生活中有用的知識,各學科知識也必然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將生活資源引入課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生活、運用生活,從而為適應生活打下基礎。
在課程結構各組成部分內部架起了一座座“溝通的橋梁”使各科教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增強了課程的結構性補充效應。例如:“買菜”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既涉及生活語文中讓孩子們認識各種蔬菜名稱的識字教學,又有生活數學所涉及的人民幣的換算、計數的過程,更有挑選、包裝等勞技課的知識;通過學科的有機整合,使“情感、技能、知識”的三個教學目標得到很好的實施,也使學生在綜合化的學習活動中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提高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并獲得整體發展。又如:“超市購物”為主題的教學活動,是社會實踐領域中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有效途徑就是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通過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這個大課堂,在老師的示范中學會如何存包取包,進入超市后,如何進行選擇性購物,交費結賬,整理自己所買的物品。通過親自實踐、親自動手、親自感知進行學習。因此,學習的熱情很高,很快掌握了這項生活技能。如學習《百貨商店》想買雙皮鞋該如何做?就讓教室就變成了百貨商店;讓孩子們邊模仿邊在老師指導下看商場購物指示牌;到鞋子柜臺,在營業員的幫助下選好鞋子的大小和式樣,試穿,決定了就付錢,別忘了找零;《看病》教室里出現了門診室,《買藥》一課的展板又陳列出各式各樣的常見藥品……這些材料在教學時可以作為學具發揮很大作用。這樣的展板不但能激發智障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培養他們良好的觀察能力。
學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學會了操作,學會了更好地適應生活,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與他人溝通的能力。為提高智障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營造了寬松、自由和諧的氛圍,創造了良好的交往條件。這些外部環境促使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即:高興、好奇、熱愛、滿意等心態。這種積極的情感具有“增力性”可轉化為良好的學習新知識的內部動機與興趣,提高智障兒童的興奮水平,促使他們有效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形成并掌握其生活技能,為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2.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智障學生的生活技能。
當今社會已步入高速的信息化時代,各個學校都在積極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以此強化教學效果。
在智障學生生活技能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通過看得見、聽得著的直觀因素,最大限度地調動并挖掘智障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使之充分了解生活常識,并熟練掌握生活技能,從而養成良好的品德意志和行為習慣。
(1)運用多媒體,彌補認知不足。
智障學生生活技能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依賴日常生活經驗和生活習慣。由于從小大腦發育有缺陷,對智力及社會適應能力明顯低下的智殘學生來說,要理解“遵守交規,認識紅綠燈”的用處,憑借教師的言語描述,難度較大,抽象難懂,若運用多媒體,制作成課件,再加上相應的場景,例如:去“動物園的場景”,聲情并茂、動靜結合,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對紅綠燈的用途有了充分了解,這為智障學生以后踏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2)變抽象為生動,促進行為能力發展。
智障學生感覺遲鈍,行動笨拙,在生活上惰性較大,依賴性強,智障學生連擦桌椅、掃地及穿衣服等簡單的生活技能都不會。通過合理地運用電教手段進行輔助教學,就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在傳統節日主題活動“國慶節”、“婦女節”、“母親節”等中,我們就到可以拍攝相關情景,例如升旗時不講話,回家幫媽媽拿拖鞋、捶捶背,給媽媽畫一幅畫等。通過運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媽媽的辛苦,收到較好的教育效果。并及時加以表揚,促進學生動作的發展。
三、融入生活,實現智障學生交往能力與適應能力的發展
中國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造性地把杜威的觀點和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提出生活教育理論。他指出:“‘生活即教育。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
通過實踐教學,我們知道了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現實而科學地把教育訓練的重點轉移到智障學生生活能力培養上,讓智障學生真正掌握勞動技能,提高素質,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打下基礎。因此,通過以生活為基點開展實際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帶領他們走出學校,到社區、自然中應用他們在校所學習的經驗和知識,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際,在實際生活中促進溝通能力的提高,體驗交往的樂趣,實現他們生存于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人生目標。
總之,智障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有限,教師必須有耐性,還要有平和的心態,上課時耐心地教學,營造平和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教師也要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總結教學經驗,做好與學生家長的溝通工作,科學安排學生的實踐活動,為了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正常溝通,適應生活,科學教學系統建立有效互動機制是關鍵。
參考文獻:
[1]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J].現代特殊教育,2007,03.
[2]培智教育社區化的達敏實踐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