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芳
摘 要: 聾生病句泛濫的原因是不懂句法,根源在于聽覺障礙。作者在聾生句法習得與病句消減的研究實踐中發揮聾生“以目代耳”的感知特點,運用比較、擴展、板塊化等方法幫助他們領悟與習得句法,并采用仿寫的形式鞏固句法,短期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 聾生 句法習得 病句消減 板塊化 仿寫
自有聾教育以來,聾生的病句現象就一直如影隨形,句子越復雜,錯誤率就越高。專業工作者們對聾生的病句類型進行了不同分類,綜合起來,主要有顛倒、殘缺、多余、雜糅四類。有些教師開始時還能一字一句地耐心幫助聾生修改病句,后來見收效甚微,漸漸地就順其自然了,并沒有從源頭上想法子消減聾生的病句。
“聾啞病句”產生的原因是沒有掌握句法,而掌握不了句法的根源在于聽覺障礙。聽力正常的孩子是不用專門學習句法的,只要他們時常處在具體的聽說環境中,讓成百上千具有相同規則的語言材料反復刺激大腦中樞,他們就能夠通過比較、分析、綜合,自然而然地領悟句法規則,以后遇到類似情景,他們就能模仿相應的句式正確說出來。聾童由于聽力損失,接受不到語音信息,導致不會說話,在語言發展上從一開始就落后于聽力正常的孩子。有些聾童雖然聽力損失不嚴重,通過佩戴助聽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聽力,并接受了早期語言康復訓練,但是由于語音刺激的清晰度和頻率遠不如聽力正常的孩子,因此在語言能力上跟聽力正常的孩子的差距還是相當大的。那些聽力損失嚴重和沒有接受早期語言康復訓練的聾孩子在語言發展上跟正常孩子的差距就更大了,而且越拉越大,以至于某些聾生高中畢業時連簡單的句子都寫不通順。
那么,聽力損失嚴重而又沒有接受過早期語言康復的聾生入學后,能不能通過“以目代耳”的閱讀習得句法呢?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實際上能做到的聾生鳳毛麟角,原因在于大部分聾生閱讀時并無有意識地探究句法,部分聾生雖然想弄懂句法,但是由于得不到教師的科學指導,導致進展緩慢或一知半解。筆者隨機抽取三個九年級學生,先讓他們讀一個句子“對窮人抱有深切同情心的奶奶把湯姆扔掉的面包撿起來,遞給挨戶乞討而遭拒絕的那個可憐的窮人吃”,然后幫助他們理解個別生詞的意思,再讓他們跟其他同學配合著進行情景表演,結果,他們面面相覷,不知道誰該做什么,誰先做什么,這不是詞義不明引起的閱讀障礙,而是不懂句法引起的閱讀障礙。
不懂句法,就讀不懂比較復雜的句子,更寫不出來,即使勉強寫出來了,也是病句連篇,這種現象越往高年級就越嚴重。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幫助聾生掌握句法呢?筆者通過研究和實踐認識到,必須抓住聾生主要依靠視覺接受外界信息的認知特點,采用各種方法引導聾生領悟句法,并反復進行仿寫訓練。從源頭上抓,才能有效糾正聾生的病句現象。
一、領悟句法
1.把握主干成分
要求學生牢牢地把握住最基本的句式“誰(什么)做什么”和“誰(什么)怎么樣”,也就是最簡單的“主—謂—賓”結構句式(如“花開了”“花兒漂亮”“妹妹摘花”),因為特殊句式、長句、獨詞句、復句等其他句式都是以基本句式為基礎,通過增加、省略、調換、組合等方式得到的,例如上面提到的句子就包含非常豐富的信息,它是由以下多個基本句子按一定規律改寫而成的:
奶奶同情窮人。窮人乞討食物。人們不理窮人。湯姆扔掉面包。奶奶撿起面包。奶奶遞上面包。乞丐接過面包。乞丐吃面包。
只有牢牢把握住“主—謂—賓”的基本句式,才有可能在此基礎上把更復雜的句子讀懂并寫通順。找出句子主干的常見訓練模式是縮寫句子。
2.理解附加成分
通過比較和擴展,幫助聾生理解附加成分定狀補的語法意義,并掌握把主干成分具體化的方法。
(1)比較
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讓學生對一組類似或者相反的修飾語、限定語或補充語進行比較,其語法意義就不言而喻,例如:
從廣州飛到北京需要三個小時。小呂、小潘和小邱分別買了6:00、9:00和12:00的機票?,F在是11:00,小呂[ ]飛到北京,小潘[ ]飛往北京的途中,小邱[ ]于一小時后飛往北京。(將;正在;已經)
通過比較,聾生會發現副詞雖很短,但是不同的副詞所表達的動作和狀態不一樣,不是可有可無的,從而不但領會了副詞作狀語的語法意義,而且懂得了可以通過增加狀語的方式使得句子的表達更加具體、清楚。反過來,也可以通過減少狀語的方式使得句子的意思變得簡潔。當然,這里我們不必跟他們講專業語法術語和理論,重在領悟。
(2)擴展
擴展是以基礎結構中的某一句法成分為中心,把一定的成分附加在中心上,構成原中心成分的擴展式,例如:
①壁虎是動物,鯨也是動物。
②壁虎是( )動物,而鯨是( )動物。
③壁虎是( )型( )動物,而鯨是( )型( )動物。
④壁虎是生活在( )的( )型( )動物,而鯨是生活在( )的( )型( )動物。
通過帶比較的擴展訓練,聾生不但能領悟到定語的語法意義,而且能掌握把句子寫具體的方法。
3.牢記主干成分和附加成分的組合規則
在把握主干成分的基本形式和理解附加成分的語法意義的基礎上,以板塊形式幫助學生理解各成分之間的先后順序和從屬關系??谠E“主謂賓,定狀補,主干枝葉分清楚,主要成分主謂賓,附加成分定狀補,定語必居主賓前,謂前為狀謂后補。狀語有時位主前,逗號分開心有數。”簡明扼要地揭示了這六個成分之間的主次地位和先后順序。但是對于語音感缺失和語言理解能力較差的聾生來說,口訣不好理解,也不好記憶,而“以眼代耳”是他們的感知特點,視覺是他們的長處,所以我們可以對口訣進行板塊化處理,采用表格的方式或拉開適當距離,使之產生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有助理解,便于記憶,利于仿寫,例如:
[放學后],(一位)值日生 [認真地]掃〈干凈〉 (他們班的)教室。
對于主干成分,可以適當地加粗、增大字體,以引起聾生視覺上的注意。
二、仿寫
論述聾生病句糾錯的文章大都提到看圖寫句、看演示寫句、排詞成句、擴句、縮句、改寫句子、改正病句、仿寫等句子訓練形式。筆者認為這些訓練形式均可以采用,但是要分先后和主次,例如在聾生的病句現象十分嚴重,且沒有對之進行有效的句法滲透的情況下,你讓他改正病句,不是改了還錯,改了更錯嗎?筆者經過初步實踐發現,給范句配上圖或加以演示再讓聾生仿寫句子或排詞成句是比較有效的訓練方法。通過配圖或者演示,聾生便知道哪一句式能表達哪一情景,從而深刻理解其句法意義。如果聾生沒有真正理解句法意義,就有可能出現根據“賣國投敵是可恥的”仿寫出“我是男的”之類的錯誤。仿寫或排詞成句是一個形成并強化漢語句法、弱化自然手語句法不良影響的過程,反復練習,就能鞏固漢語句法并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從根本上消除病句。如果聾生仿寫時感到有困難,則可以先讓聾生做排詞成句的練習,再逐步過渡到看圖或演示仿寫,最終自由仿寫。以下是一個排詞成句的例子:
[早上],小紅 [在室外]晾曬 (剛剛洗干凈的)衣服。
的?搖 靜電實驗?搖 科技節那天下午?搖 在?搖 小操場?搖 我們?搖 做?搖 精心準備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筆者采用此法幫助十三個學生對二十個常見句式進行了反復訓練,每天練三個句式,每個句式練一次,共進行了三個輪回,歷時約一個月,隨即做了一個短期階段性測評,數據如下(滿分為100):
從表中可見:2個無效,1個無法確定是否有效,10個有效,有效率達到了77%,平均提升了21%,短期效果喜人。
總之,只要我們尊重聾生的句法習得規律,采用合適的方法幫助他們領悟句法,持之以恒地加強訓練,聾啞病句一定能減少,甚至消滅。
參考文獻:
[1]賈秀云,張海燕,王玉華.聾童語法能力現狀剖析與教學對策[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5,2:33.
[2]劉杰,盧海丹.聾生語法錯誤類型調查報告及分析[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07,4:60.
[3]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周國光.漢語句法結構習得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