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繼鋒
【摘要】 目的 探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急性腦梗死及預后的相關性, 以豐富臨床經驗。方法 體檢健康者45例作為對照組;急性腦梗死患者45例作為觀察組, 并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為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 各15例。對各組分別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監測, 并對患者預后情況進行分析。結果 對照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低于患者各組治療前水平(P<0.05);同時期中度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輕度組, 重度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中度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未復發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復發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反映了急性腦梗死的發展情況, 起到了評估病情的作用, 且對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推廣。
【關鍵詞】 超敏C反應蛋白;急性腦梗死;預后;相關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013
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關系密切, 是腦梗死的病理基礎, 而炎癥又是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的主要機制之一[1]。超敏C反應蛋白是反映全身性炎癥的標志, 可視為急性腦梗死的獨立危險因子。臨床研究發現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急性腦梗死存在密切的聯系[2]。本研究選擇在本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45例以及體檢健康者45例, 對其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監測, 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本院體檢健康者45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26例, 女19例, 年齡49~76歲, 平均年齡(61.32±5.84)歲;選取同期本院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45例, 其中男27例, 女18例, 年齡48~77歲, 平均年齡(61.18±5.63)歲, 并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為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 各15例。各組研究對象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各組分別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監測, 具體如下:當患者空腹時, 在早晨取約2 ml靜脈血, 并在24 h內采取血清分離措施, 利用免疫單擴散法進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監測。并使用依達拉奉注射液(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80056)清除自由基, 使用奧拉西坦注射液(哈爾濱三聯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60070)改善患者腦循環, 使用丁咯地爾(天津藥業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8931)擴張患者的血管, 使用阿司匹林(哈爾濱格拉雷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70098)抗血小板聚集。
1. 3 觀察指標 統計各組不同時間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隨訪情況, 并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各組不同時間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對照組的首次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為(3.01±1.13)mg/L, 輕度組為(12.03±1.26)mg/L, 中度組為(17.04±2.02)mg/L, 重度組為(23.68±1.76)mg/L;治療1周后, 輕度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為(7.02±1.23)mg/L, 中度組為(11.68±2.47)mg/L, 重度組為(16.32±2.43)mg/L;治療2周后, 輕度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為(2.86±0.53)mg/L, 中度組為(8.79±1.84)mg/L, 重度組為(10.02±3.04)mg/L。治療前,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周后,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低于首次檢測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 輕度組、中度組、重度組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低于治療第1周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期中度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輕度組, 重度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中度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觀察組患者隨訪情況分析 在本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45例中, 復發10例(22.22%), 平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17.83±4.21)mg/L, 未復發35例(77.78%), 平均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7.04±1.87)mg/L。未復發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復發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超敏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合成以及分泌所得, 目前被視為非特異性的標志物[3]。超敏C反應蛋白對于炎癥的判斷、治療以及相關預后等提供了較為重要的信息, 因此臨床上通常分析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來反應映性腦梗死的病情。而高濃度超敏C反應蛋白的患者復發率較高, 預后較差, 主要原因在于在腦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中, 超敏C反應蛋白起到了參與作用, 動脈粥樣硬化會造成血栓現象, 從而導致腦缺血的發生, 此時超敏C反應蛋白激活補體, 被激活的補體則再次激活血管內皮細胞, 使血管緊張性增加, 同時加快了血管內凝血[4]。
在本次研究中, 同時期中度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輕度組, 重度組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高于中度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了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可作為評估急性腦梗死程度的重要因素;另外未復發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顯著低于復發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了在患者的預后中, 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 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反映了急性腦梗死的發展情況, 起到了評估病情的作用, 且對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愛榮.聯合檢測血清降鈣素原、超敏C-反應蛋白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價值.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12):124-125.
[2] 包正軍, 劉琳.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研究.卒中與神經疾病, 2015, 22(3):141-143.
[3] 張松林.還原型谷胱甘肽聯合依達拉奉注射液治療急性腦梗死. 中國實用醫刊, 2015, 42(17):102-103.
[4] 王秀艷, 袁建新, 王軼瑾, 等.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急性腦梗死的相關性研究.臨床神經病學雜志, 2006, 27(3):210-212.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