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孟允

【摘要】 目的 探究了解卡維地洛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構的臨床改善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急性心肌梗死藥物治療,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卡維地洛。對比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以及治療前后左心室重構改善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期間兩組患者發生心力衰竭事件幾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卡維地洛治療, 不但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 而且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重構, 具有高效安全的優點, 值得臨床普及推廣。
【關鍵詞】 卡維地洛;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09
隨著醫學技術的提高以及溶栓、介入治療方案等的完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臨床療效有了明顯提高, 但患者發病后左心室重構依然對其遠期生存造成極大負面影響, 需要有效改善方案[1]。本院近年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卡維地洛, 卡維地洛為第三代β受體阻滯劑, 對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α1腎上腺素受體等可進行非選擇性阻滯, 且在一定程度具有阻滯鈣通道、抗氧化等效果, 對于改善心室重構以及避免心力衰竭有重要作用。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納入本院2012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0例。其中男58例, 女42例;年齡55~76歲, 平均年齡(66.1±3.4)歲。患者發生梗死部位:21例為前間壁, 25例為前壁, 26例為下壁, 28例為右室合并下壁。以國際衛生組織制定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指標[1]:①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缺血性胸部疼痛癥狀發作時間持續>30 min接受硝酸甘油治療后依然不能緩解, 發病<12 h, 存在明顯胸痛;②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心電圖無明顯ST段抬高情況, 或伴有動態ST段水平壓低改變樣, 或不伴有T波倒置表現, 其余表現與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相同。排除合并有腫瘤或者心力衰竭等疾病, 無患者存在近期手術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梗死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療方法
1. 2. 1 對照組 入院后指導患者進行絕對臥床休息并作24 h動態心電監護。患者存在發紺、呼吸困難等癥狀的則給予氧氣吸入治療并確保血氧飽和度>90%, 存在煩躁不安、明顯疼痛臨床癥狀患者通過皮下注射方式給予5~10 mg嗎啡。對患者進行血糖、血脂、凝血四項等常規檢查, 如無使用他汀藥物治療患者則給予他汀類藥物治療。給予患者阿司匹林溶腸片治療, 100 mg/d。溶栓治療先通過靜脈滴注方式給予5 mg美托洛爾, 3次/d, 間隔5 min進行1次, 給藥速度設置為1 mg/min, 如患者存在嚴重房室傳導阻滯、收縮壓<90 mm Hg
(1mm Hg=0.133 kPa)或者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次/min)則改為口服方式給予劑量12.5 mg美托洛爾, 2次/d。
1. 2. 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卡維地洛(達利全), 初始計量為6.25 mg, 服用后每間隔2周, 根據患者臨床耐受情況增加劑量, 一般增加1倍, 達到目標劑量即25~50 mg/d后分2次口服。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判斷標準[2]:患者接受治療護理后呼吸困難得到糾正, 心功能評價為Ⅰ級, 心率恢復正常且尿量有所改善的, 為顯效;患者接受治療后呼吸困難、心功能、心率及尿量均有所改善, 心功能評定為Ⅱ級, 為有效;患者接受治療后上述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惡化的, 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患者完成治療后對其進行平均時間為3個月的隨訪, 分別對比記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左心室重構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心力衰竭發生幾率 隨訪期間觀察組患者發生心力衰竭事件幾率為4.0%, 對照組幾率為8.0%, 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卡維地洛對心室重構的抑制機制包括如下:阻滯α1受體, 達到擴張血管效果, 緩解心臟負荷以及室壁張力;阻斷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Ⅱ對心臟的毒性損害程度;阻滯β受體, 降低心率以及心肌耗氧量;通過降低氧自由基而達到保護心臟的效果;抑制左心室反應性肥厚、兒茶酚胺等, 加快心肌生長速度, 同時有效抑制原纖維沉積[3]。
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卡維地洛治療不但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治療效果, 且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重構, 具有高效安全的優點, 值得臨床普及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海濤, 鄭華鋒, 黃鵬. 卡維地洛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構的臨床研究. 醫學信息旬刊, 2013, 24(13):4196-4197.
[2] 袁志敏. 卡維地洛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構的作用. 新醫學, 2015, 36(2):64.
[3] 劉秀梅, 朱玉平, 朱桂梅. 卡維地洛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構的臨床研究. 中國醫藥導刊, 2014, 6(3):205-207.
[收稿日期:201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