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苓 劉敏 王春霞

【摘要】 目的 分析舒適護理在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42例機械通氣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20例)和對照組(2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對護理工作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運用舒適護理對機械通氣患者實施護理, 可顯著縮短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 有效緩和醫患關系。
【關鍵詞】 重癥加強護理病房;機械通氣:舒適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67
機械通氣對于ICU患者, 特別是危重患者是最常用的一類治療措施, 通過建立人工氣道的方法, 對患者進行緊急搶救, 以挽救患者的生命[1]。機械輔助通氣需要行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 致使患者不能有效溝通, 使患者產生生理與心理的不適感, 影響治療。
舒適護理是近年來受關注度較高的一種護理模式, 它強調使住院患者從生理、心理、社會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狀態, 最大限度降低其不愉快情緒, 使患者的身心能夠達到全面康復, 盡早融入社會生活[2]。本研究通過對2012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ICU行機械通氣治療的42例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舒適護理, 以探討舒適護理在ICU機械通氣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現將相關資料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機械通氣患者共42例, 男28例, 女14例, 年齡27~89歲, 平均年齡(45.3±14.6)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20例)和對照組(22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舒適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 2. 1 環境舒適護理 患者進入ICU, 對陌生環境感到強烈的緊張與恐懼, 這會對治療帶來不利影響。醫護人員應保持病室安靜, 工作中做到四輕, 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開關門窗輕;盡量將病房的燈光調柔和;各種儀器產生的噪音降到最低;夜間護理工作盡量集中進行, 減少外界對患者的感官刺激, 保證其以良好的身心狀態配合治療護理。
1. 2. 2 心理舒適護理 ICU患者易出現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狀態。尤其氣管切開或氣管插管患者, 因無法與醫務人員及家屬進行語言交流, 導致心理壓力較大。護士在實施護理時應面帶微笑、主動熱情。進行護理操作前, 要耐心解釋, 取得配合, 保證其心理舒適。
1. 2. 3 機械通氣舒適護理 機械通氣是通過改善肺通氣, 防止CO2潴留、減輕呼吸功能消耗, 也減輕了患者因缺氧、CO2潴留產生的身體不適。應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及基礎疾病設置合適的參數, 防止因過度通氣或通氣不足產生不適。若人機同步, 患者會因減輕呼吸肌做功而感覺舒適, 患者表現安靜、心率、血氧飽和度(SpO2)平穩;若人機對抗, 將加重患者呼吸困難, 增加痛苦, 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以減輕上機的不適。
1. 2. 4 無創通氣舒適護理 要根據患者臉型和病情選擇合適的口鼻面罩或鼻罩, 戴鼻罩或面罩時應注意頭帶的松緊合適過緊患者容易產生壓迫感, 頭帶過松則閉合不嚴容易漏氣[3]。一般以頭部兩側與頭帶間通過兩指比較合適。患者上機前應先佩戴固定好面罩或鼻罩, 再與呼吸機管道連接開始無創正壓通氣。
1. 2. 5 吸痰的舒適護理 嚴格掌握吸痰指征, 按需吸痰, 吸痰時動作輕柔熟練, <1530 s/次, 護士吸痰過程中不僅要密切觀察心率、SpO2變化, 更應注意患者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表現出的不舒服程度, 來判斷是否缺氧和停止吸痰。為減輕吸痰引起的不適, 如憋氣, 吸痰前后充分給氧1~2 min;口唇干燥, 可經常用棉簽濕潤口唇, 以緩解不適。
1. 2. 6 物理約束的舒適護理 機械通氣患者通常需物理約束, 可有效防止拔管。完全清醒合作且知曉氣管導管重要性患者, 可解除約束。使用前應詳細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目的;固定雙手的約束帶應附有軟墊;經常評估撤除約束的時機, 及時解除約束。
1. 3 觀察指標 記錄所有患者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出科時對所有患者進行滿意程度調查, 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率=(滿意+較滿意)/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比較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與機械通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舒適護理是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的整體化行為, 是一種創造性、個性化的護理模式, 可顯著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社會、心靈舒適感, 降低患者緊張、恐懼程度, 滿足患者適當需求, 為其保證最佳治療環境與護理服務, 促使臨床康復。舒適護理同時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但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 還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4]。
總之, 舒適護理對于機械通氣患者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不僅明顯縮短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 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 而且能夠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減少并發癥, 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狀態, 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使患者配合治療與護理。在護理機械通氣患者時, 應本著“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 為患者的早日康復而努力,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機械通氣臨床應用指南(2006).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007, 19(2):65-72.
[2] 梁翠林, 張銀鳳, 孫云梅.舒適護理模式在住院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全科護理, 2011, 9(1A):38-39.
[3] 周春紅. 舒適護理在ICU呼吸衰竭有創機械通氣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吉林醫學, 2015, 36(16):3699-3700.
[4] 岳文莉.舒適護理在普外手術患者術后的應用觀察.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 8(1):195-196.
[收稿日期: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