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乃真
【摘要】 目的 探究對麻醉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186例手術麻醉患者, 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93例。其中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 研究組結合預見性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 護理后, 研究組的麻醉不良反應、留室時間均少于研究組(P<0.05);出室時, 研究組的麻醉恢復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麻醉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 能夠降低患者發(fā)生不良反應的幾率, 提高患者后續(xù)的治療質量, 值得臨床普及與運用。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麻醉患者;應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68
由于麻醉藥物的持續(xù)作用, 麻醉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較多, 包括對呼吸功能及循環(huán)功能的破壞影響, 因此, 對患者實施麻醉的預見性護理顯得尤為重要。術后恢復直接影響著疾病預后情況, 但由于傷口疼痛、惡心、嘔吐、寒戰(zhàn)等不良反應, 臨床中該病的預后并不理想。為了改善此種現象, 本院開始試行對麻醉患者的預見性護理, 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預見性護理能夠使護理人員的臨床思維得到提高, 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患者存在的相關問題。現以本院2011年3~11月手術后的麻醉患者186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93例結合預見性護理, 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次186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1年3~11月手術的麻醉患者。按隨機投擲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各93例。對照組中男49例, 女44例, 年齡20~66歲, 平均年齡(44.3±7.2)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文化25例, 中學文化49例, 大學及以上文化19例。研究組中男50例, 女43例, 年齡20~67歲, 平均年齡(44.9±7.4)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文化26例, 中學文化50例, 大學及以上文化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 手術后采取去枕平臥位6 h, 并密切觀測患者的生命體征狀況, 波動較大時應及時通知醫(yī)師。研究組:首先對患者實施麻醉恢復的評分。①以評估表為資料, 對患者評分較低的項目進行加強改善, 分析思考原因, 并給予針對性護理。②針對患者實施的手術及疾病狀況, 結合臨床知識與經驗, 預見性的判斷患者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及不良反應, 并據此進行預防措施。③對逐漸蘇醒的患者進行情緒上的安撫, 誘導患者說出自身的不適, 并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
1. 3 觀察指標 探究兩組患者經護理后惡心嘔吐、蘇醒延遲、寒戰(zhàn)、心率異常等不良反應情況。采用Aldrete評分[1], 通過評估患者的活動、意識狀態(tài)、循環(huán)、呼吸、經皮血氧飽和度(SpO2)5項指標了解患者入室和出室時的恢復情況, 各項指標以0~2分方式計分, 評分越高, 顯示患者恢復狀況越好。同時記錄患者的留室觀察時間。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不良反應 經護理后, 研究組的麻醉不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患者麻醉恢復評分及留室時間 麻醉恢復評分:研究組入室(2.2±1.8)分, 出室(7.5±1.3)分, 對照組入室(2.5±0.9)分, 出室(6.4±1.8)分, 兩組患者出室時的麻醉恢復評分均明顯提高, 但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留室時間為(77.5±22.5)min, 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18.3±30.5)min,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381, P<0.05)。
3 討論
預見性護理是指根據某種特定的疾病, 有針對性的預防與制止可能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不良反應或潛在的護理風險, 是建立在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知識和臨床經驗基礎上的一種優(yōu)質護理, 以提高患者的預后為目標, 幫助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 護理人員提高預見性的意識能夠提高自身的專業(yè)內涵及水平, 使護理質量得到質的提升[2]。麻醉后的恢復情況直接影響了疾病的轉歸, 因此需要護理人員通過分析判斷現在或潛在的危險做出相對的護理措施, 規(guī)避了風險的存在, 提高治愈率[3]。
有研究顯示, 對麻醉后的患者實施有效地預見性護理, 能夠明顯縮短患者蘇醒的時間, 降低其發(fā)生惡心、嘔吐、頭暈的現象, 使后續(xù)的治療依從性得到增加, 減少醫(yī)患糾紛。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經護理后, 研究組麻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少于對照組, 同時其留室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并且出室后研究組麻醉恢復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說明出室時實驗組患者的生理功能相比于對照組明顯要好, 因此通過對患者的評估與判斷, 能夠有效地總結出護理的不足, 并針對此進行加強與彌補, 有效地提高了護理的質量, 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心理上的鼓勵與支持能夠增加患者對治療的信心, 從而使治療依從性得到提高, 增加后續(xù)治療的配合程度, 減少留室時間, 提高出室時患者的生理功能, 本次研究結果與文獻一致[4]。
綜上所述, 預見性護理的實施, 能夠明顯的降低手術麻醉后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預后, 值得臨床普及與運用。
參考文獻
[1] 閆旭明, 劉志英, 邱銀燕, 等.麻醉恢復評分聯合預見性護理在麻醉病人恢復中的應用.護理研究, 2014, 28(1):75-76.
[2] 劉漢玉, 吳曉珂, 李文國, 等.老年病人留置導尿的預見性護理. 全科護理, 2011, 9(2):146.
[3] 朱瓊芳, 黃毓嬋, 吳施惠, 等.全身麻醉病人經鼻蝶垂體瘤切除術麻醉蘇醒期護理.全科護理, 2012, 10(20):1883.
[4] 趙柏松, 孟凌新. 人性化護理在麻醉恢復室病人中的應用. 護理研究, 2013, 27(8):745-746.
[收稿日期:201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