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要】 目的 分析胃癌患者新輔助化療中護理干預在減輕不良反應中的效果。方法 120例胃癌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60例。兩組均實施奧沙利鉑+氟尿嘧啶化療方案,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化療結束后生活質量。結果 觀察組患者消化道反應、外周大神經毒性反應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及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護理干預應用于胃癌患者新輔助化療中, 可增強患者對化療的配合程度, 減輕不良反應, 提高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胃癌;新輔助化療;護理干預;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92
胃癌作為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 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死亡率。目前, 胃癌治療大多以手術為主, 但進展期及晚期胃癌術后仍然需要新輔助化療治療[1]。化療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 往往會增加患者的不適程度, 進而加劇不良反應程度。本院對收治的胃癌患者實施新輔助化療,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各60例。觀察組中男32例、女28例, 年齡28~74歲, 平均年齡(53.82±6.73)歲。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20例、管狀腺癌16例、印戒細胞癌14例、其他10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26例, 年齡27~75歲, 平均年齡(54.01±7.01)歲。病理分型:低分化腺癌21例、管狀腺癌17例、印戒細胞癌13例、其它9例。經胃鏡檢查, 患者均確診為進展期胃癌[2], 排除消化道出血、急性胃炎、胃潰瘍等疾病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化療方案 兩組患者均選取奧沙利鉑+氟尿嘧啶行新輔助化療, 化療第1天靜脈滴注奧沙利鉑100 mg/m2。取3.6 g 氟尿嘧啶加入泵中靜脈滴注維持48 h, 在化療第2天使用200 mg/m2亞葉酸鈣靜脈滴注2 h, 拮抗氟尿嘧啶毒性。1個周期為14 d, 1個療程為4周期。化療前, 靜脈滴注昂丹司瓊止吐, 化療期間對血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等實施全面的監測。
1. 2. 2 護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實施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
1. 2. 2. 1 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 首先, 由專業醫生統一進行培訓化療知識, 促使醫護人員掌握更多的胃癌知識及化療注意事項。在化療前, 由護理人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新輔助知識、成功化療事例, 指導患者合理調整飲食方案, 全面解答患者存在的困惑等。同時, 為患者創建舒適安全的護理環境, 進行播放舒暢的音樂, 讓患者進行意象性想象, 保持平穩的心態[2]。為了促使患者更加積極配合化療, 應該強調家屬行動對患者情感支持的重要性。因此, 可進行組織患者及家屬展開胃癌保健知識交流會、護師咨詢會, 加強患者對化療中不良反應的認識。
1. 2. 2. 2 藥物特殊護理 周圍靜脈毒性為奧沙利鉑最常見的不良反應, 因此, 在輸注中應選取多途徑中心置管, 輸注中加強對患者不適感的詢問, 若產生滲漏, 必須及時停止輸液, 以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閉, 并加以熱敷硫酸鎂[3]。在藥物護理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 提醒患者注意保暖, 保持口腔、皮膚清潔等。
1. 2. 2. 3 藥物不良反應護理 惡心及嘔吐是新輔助化療中常見不良反應, 因此, 在化療前應給予患者使用止吐藥物, 化療時患者產生惡心感, 應盡量轉移患者的注意力, 減少嘔吐物進入氣管發生誤吸的可能性[4]。新輔助化療有可能出現神經毒性的副反應, 導致患者產生肢體遠端麻木、冷熱刺激等表現, 因此, 護理人員應該及時調整劑量以及用藥時間, 加強保暖措施, 指導患者掌握神經毒性反應的防治方法。在化療期間保持房間通風透氣, 加強患者體溫監測, 有效預防血液方面毒副反應的產生。
1. 3 評定標準 按WHO急性毒性反應標準制訂以下評定標準:①消化道反應:Ⅰ級為惡心;Ⅱ級為暫時性嘔吐;Ⅲ級為需治療的嘔吐;Ⅳ級為難治性嘔吐。②外周神經毒性:Ⅰ級為1周期內恢復;Ⅱ級為整個過程存在皮膚感覺異常;Ⅲ級為功能性損害;Ⅳ級為無法耐受。使用生存質量表(SF-36)[5]進行評價患者生活質量, 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及總體生活功質量等觀察指標。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及嚴重程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消化道反應、外周大神經毒性反應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化療結束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及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 其發病機制可能與以下各方面相關, 比如:生長因子受體、細胞周期調控、微環境不穩定等。為了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 新輔助化療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 以降低腫瘤分期, 確保較高的手術療效, 有效控制腫瘤的轉移等。但化療可能會導致患者產生惡心、嘔吐、食欲降低、骨髓抑制等不良反應, 造成患者營養不良, 降低患者免疫功能, 難以控制病情進展[6]。臨床實踐中發現, 由于患者及家屬對醫學知識及化療所產生的不良反應缺乏全面的了解, 對化療產生懷疑、抗拒等情緒, 從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7]。目前, 現代醫學強調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在癌癥患者臨床治療及護理中, 尤為強調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因此, 胃癌治療已經不能單純視為一種軀體疾病, 必須加強對患者及家屬強烈精神創傷的重視及護理。相關研究表明[8], 人體情緒處于低落狀態, 副交感神經興奮, 增加胃酸分泌量, 從而加劇胃黏膜的損害程度。當負面情緒與胃腸道不良反應相互影響時, 將會降低患者對不良反應的耐受程度。因此, 在胃癌應用新輔助化療方案治療過程中, 應該重視護理干預的應用。
通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及健康教育, 以改善患者存在的不良情緒, 增強患者對不良反應的耐受程度。同時, 加強藥物使用特殊護理及不良反應護理, 以確保較高的臨床療效, 減輕不良反應程度。以上表明, 觀察組消化道反應、外周大神經毒性反應等發生率分別為20.00%、18.33%, 分別低于對照組的50.00%、41.67%,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及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胃癌患者新輔助化療中實施護理干預, 利于增強患者化療耐受性, 確保較高的臨床療效, 減輕不良反應, 緩解患者病情進展,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俐. 護理干預對減輕胃癌進展期患者新輔助化療不良反應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1, 31(17):43-44.
[2] 王位萍. 護理干預對減少SOX方案新輔助化療治療進展期胃癌不良反應的影響. 中國傷殘醫學, 2012, 20(3):85-87.
[3] 顧利利. 護理干預對新輔助化療胃癌進展期不良反應的影響. 吉林醫學, 2014, 35(35):7991-7992.
[4] 鄭雪君, 翁鈺倩, 陳力. 胃癌術后患者圍化療期的連續護理干預效果觀察. 中國現代醫生, 2013, 51(35):91-94.
[5] 李春波, 何燕玲. 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的介紹. 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 2002, 29(2):116-119.
[6] 楊磊, 劉東霞, 盧海雷. 胃癌新輔助化療患者的護理. 醫學信息(上旬刊), 2011, 24(7):4439-4440.
[7] 李曉聰, 陳延茹, 邱小丹. Ⅲ、Ⅳ期胃癌新輔助化療后術前術中護理干預觀察. 浙江實用醫學, 2011, 16(6):453-454.
[8] 范玲, 徐海. 92例宮頸癌患者新輔助化療期間的臨床護理效果觀察.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4, 21(7):876-879.
[收稿日期:2015-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