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玲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文法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
解讀《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規范》
王海玲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文法學院,廣東 茂名 525000)
摘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執行《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可大大提高教師素養,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文章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解讀了每條《規范》的必要性和客觀性,并且對《規范》里概括性、籠統性強的條文進行了具體化延伸,以使教師深刻理解、接受和很好地執行《規范》。
關鍵詞:課堂教學行為規范;必要性;客觀性;途徑
1《規范》的提出
2015年7月6日廣東石油化工學院以文件的形式向全校教師發布了《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規范》使教師明白了上課的方向和要求,從而避免盲目上課以影響教育教學質量;《規范》是一種制度,因此它能使教師進行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使教師做《規范》要求的事項;《規范》為教師提供了教學反思的對照參考依據,如此教師就會知道這節課哪里和《規范》一致或不一致,并對之揚棄和改進;教師照著其進行教學,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為《規范》中的每一條內容都是教育教學規律的反映。當然,《規范》的提出能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但只有在教師清楚地理解了這些《規范》的基礎上,教師才會自覺地履行《規范》,從而實現《規范》的目的。否則,難以發揮其功效,因為認知是情感、意志、行為產生的基礎。據此,有必要向廣大教師解讀《規范》,以使教師深刻領會和執行《規范》。
《規范》是靜態的條文,有簡明、概括、籠統的特點。例如:有的教師說不知道在教學中如何做才能體現《規范》第四條里的一句話“以學生為中心”,這一條過于籠統,不知從何著手。據此,有必要向教師們解讀和延伸《規范》里概括性、籠統性強的條文,以使教師理解和應用。
2《規范》的解讀
《規范》共13條,這13條可歸納為六大類內容,分別為師德要求,紀律要求,形象要求,管理學生的要求以及授課技能要求以及特別要求。
2.1師德要求
《規范》第二條里的內容反映的都是教師應具有的師德素養。教師“愛祖國、愛學生、尊重學生”和教學有什么聯系呢?這是教學的內在動力、是心理學規律“積極的情感是認知的動力[1]115”的要求體現。教師只有愛祖國,才能把愛祖國的言行、情懷滲透在教學中,才能用心地培養熱愛祖國、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學生;教師只有熱愛教育事業,才能專注教育事業,才能無私地把才華和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才能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教師只有熱愛學生、尊重學生,才會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規范》第二條里還要求教師“為人師表”。教師“為人師表”和教學有何聯系?“為人師表”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的重要途徑。為人師表是學生的向師性(依賴老師、信任老師、模仿老師)心理特點所要求的[2]62,是教育教學的善性本質(所有學校的學科教育教學都是教人往好處發展的)所決定的。教人學好的人自己一定要好,否則,美好知識傳遞不出去。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因此,教師要為人師表,處處做學生的好榜樣。例如,讓學生學會教材中的知識,教師自己得先把教材弄懂、吃透、記牢;讓學生認真聽課,教師得先認真講課;讓學生遵守課堂紀律,教師要不遲到、不早退,不隨意打電話;讓學生踐行教材中的好思想、好行為,教師得先有其行為表現。
2.2紀律要求
《規范》第三條里的“不得在課堂上傳播、散布有損于社會穩定、學校聲譽和學生穩定的負面言論”;第四條里的“要服從院系安排”;第五條里的“不得在課堂內吸煙、進食,上課期間關閉手機等通信工具”;第六條里的“教師應嚴格按照教學安排,在規定的時間、地點上下課,如要調整需辦理相關手續”;第十條里的“教師應嚴格按教學計劃開展教學”。以上內容都是紀律要求,紀律是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
教師在課堂上講有損社會和學生穩定的負面言論,可能會引起社會秩序混亂,社會混亂會導致學生無心聽課或學校停課,這樣會導致教育質量下降,因為學生的學業成績與其在課堂上投入學習的時間有明顯正相關[3]366。教師在課堂上講有損學校聲譽的負面言論,容易使學生產生厭校心理,從而可導致學生自卑和棄校。自卑是阻礙學生學習的不良性格,而棄校會導致學校生源下降,生源下降定會危及學校的生存、教師的生存。所以,為了教師自身的生存,為了使學生產生有利于學習的自豪和幸福心理,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學習時間,教師在課堂上一定“不得傳播、散布有損社會穩定、學校聲譽和學生穩定的負面言論”。
教師在上課時接打電話會中斷和縮短上課時間,會分散學生聽課的注意力,會使學生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在上課時接打電話,所以教師在“上課期間一定要關閉手機等通信工具”。
《規范》第十條里的“教師應嚴格按教學計劃開展教學活動”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因為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由感知、理解、鞏固、應用四個環節組成[3]260。這四個環節環環相扣,感知是理解的基礎,理解是鞏固的基礎,鞏固是應用的基礎,每個環節都需要一定的教學時間才能形成。教師講課快于教學計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縮短或者缺少學習環節,學生則難以很好地理解、鞏固、應用知識。教師講課慢于教學計劃,等于沒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講課時隨意增添教學計劃外的內容,會使教學內容雜亂無章,這不利于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
2.3形象要求
《規范》第二條里的“以高尚的師德、淵博的學識和良好的風范感染學生”屬內在形象要求。第五條里的“應衣著得體、大方、整潔”和第七條里的“應以站姿授課,教態自然大方”屬外在形象要求。形象要求是學生知覺整體性的心理反映。學生總是整體地向老師學習,既聽教師傳遞的善性知識,又看教師的言行舉止[1]50。所以,教師要注意儀表美、教態美。教師如果不注意儀表美和教態美,使自己的儀表、教態與所傳遞的善性知識反差較大,則使學生的知覺產生分離,知覺分離會造成知識的學習減半或全部不吸收。
2.4管理學生的要求
《規范》第十一條里的“教師應有課堂管理意識,嚴格要求學生,對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要及時處理”和第十二條里的“要教育學生愛護教學儀器、設施,維護好實訓室、教室、實驗室及體育訓練場地的衛生”均屬管理要求。學生正處在成長、發展、變化之中,他們的自覺性、堅持性、控制性還較弱,難免在上課時出現一些紀律問題。如曠課、遲到、早退,在課堂上亂講話、睡覺、看課外書、玩手機、弄壞器材設備等等。教師對這些違紀問題若不聞不問,使違紀的學生任性下去,課堂環境則會亂起來。很難想象,在一個混亂不堪、充滿敵意以及藐視教師權威的環境中,學生能夠安之若素地學習。為使教師順利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為使學生專注、有效的學習,教師一定要有管理意識,制定課堂常規,在講課前向學生強調紀律要求,上課隨時關注每個學生的聽課狀況,發現違紀問題要及時地干預、科學地解決,力爭做到既有效地處理紀律問題,又無須打斷上課。
2.5授課技能要求
《規范》第八條說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第九條說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合理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第十條說的是上好課的標準。以上內容都屬授課技能要求。授課技能是教師的專業特征,它直接影響教師的生存,影響教育教學質量。因為任何知識的傳遞與獲得都需要一定的科學方法、策略、手段來助送。目前,根據教育目的、教學過程規律、教學實踐經驗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而總結得出的有效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教學原則包括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原則、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鞏固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法、實習法、發現法[4]。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標、教學性質、教材特點、教學時數、學生特點而靈活選擇和組織運用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手段),這樣才能把課上好。
2.6特別要求
1)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規范》第三條里的“教師要堅持以德樹人,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其實質是“科學性和思想性相統一教學原則”的反映,但《規范》卻把此單列一條,意為特別提醒教師要積極發掘各學科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把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寓于知識的講授和訓練中。《規范》特別強調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原因在于國家的要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二章“戰略主題”中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把德育滲透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是教師應當履行的義務。教師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是:首先,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各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找參照依據。其次,以德育內容為參照來發掘本學科教學內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再次,把發掘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自然、恰當地滲透到本學科的課堂教學中。
2)以學生為中心。《規范》第四條里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中為什么要“以學生為中心”呢?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內因,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外因,外因要想起作用必須通過內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外部的教育教學影響必須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中介才能納入到他們的主觀世界中。實踐證明,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可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學習。教學中如果讓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無論教師多么盡心,學生則會拒絕教學要求,消極對待教學活動。教學中如何體現以學生為中心呢?第一,要以學生的知識、能力增長為教學目標。第二,要使教學內容和方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特點、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和興趣。第三,在課堂教學中,多運用啟發性教學原則和因材施教教學原則,多使用談話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練習法、實驗法、發現法等顯示學生中心的教學方法。第四,在教學的言行中要體現出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理解信任學生、保護學生、公平公正對待學生。
3)教師應以站姿授課。站姿授課符合注意的規律。心理學理論證明:“對比差異大的事物易引起人的注意,運動變化的事物易引起人的注意。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動的開端,是保證心理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2]23。”教師站著講課與學生坐著聽課則能產生高低的對比差異,所以站姿授課易引起和保持學生聽課的注意力。站姿授課易使教師的體態語言得以表達和應用,而體態語言會使教學顯得生動有朝氣,易使學生專注課堂學習。
教師不僅僅只是講課,在講課的同時還要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學生是否聽課,聽懂課了嗎?課堂活動完成如何?只有不斷觀察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才能管理好課堂教學,對不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方法加以調整,對聽課不集中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教育,從而不斷地提高教學質量。只有居高才能臨下,所以站姿授課要比坐姿授課更易觀察到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況。站姿授課比坐姿授課更易使學生知道教師在監視他們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自控力。所以,《規范》特別強調“教師應以站姿授課”。
4)教師應充分、合理地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運用多媒體設備教學是直觀性教學原則和演示教學方法的表現形式之一。學生形象思維、形象記憶的心理特點決定了教學中教師必須使用教具、圖片、影像、實驗等直觀手段。直觀性教學手段早已被廣大一線教師所認可和使用,但《規范》里為什么把“充分、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資源”單列一條呢?這是因為,用多媒體設備可節省教師板書的體力、可加速板書的速度,從而提高單位時間內講課內容量或節省上課時間以增加師生互動或學生課堂活動的時間。多媒體設備表現出的文字、圖形更規范、更清晰,使學生更能感知到上課的內容。多媒體課件可使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畫面,使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這樣可吸引學生聽課注意力。多媒體教具能和網絡相連接,使教學可直接利用網絡資源,這樣可減輕教師寫教案、畫圖的辛苦,提升教師備課的速度,將他人好的教學資源遷移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使課堂教學更優化。所以,要充分地使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資源。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有道不完的好處,但也有許多不足,如內容形式比較固定化,不利于適應課堂上的變化;它呈現的教學內容速度過快、容量過多,易使有些學生接受不了;有時較浪費教學時間,如有些教師用多媒體放一個小時的電影來說明一點問題,有時為教師提供了不認真備課、上課的機會等。因此,教師要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
3小結
《規范》中的每一條內容都是學生心理特點的要求,是教育教學規律的反映。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執行《規范》、體現《規范》可大大提升教師教學素質,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執行和體現《規范》呢?首先要仔細閱讀《規范》內容。其次要深刻理解和牢記《規范》內容。第三要把《規范》里概括性、籠統性強的內容具體化。例如:如何以德樹人?如何以學生為中心?如何掌控課堂節奏?如何使教學內容具有合理的深度和廣度?如何處理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等等。教師只有查閱和研究以上相關問題的學術資料,才能很好地把《規范》里概括性、籠統性強的內容具體化。
[參考文獻]
[1] 葉奕乾.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 李錚.心理學新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劉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 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11-230.
(責任編輯:駱磊)
Interpretation of the Norm of Teaching Behavior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WANG Hail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Law,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Maoming 525000, China)
Abstract:The execution oftheNormofTeachingBehavior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can greatly improve teachers' quality, which can greatly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erprets each rule of the norm about the necessity and obje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in body and mind and the law of education and instruction. As to some general and abstract rules, detailed specification is provided in order to make teachers fully understand, accept and follow the norm.
Key words:Norm of teaching behavior; Necessity; Objectivity; Way
收稿日期:2015-12-17;修回日期:2016-01-08
作者簡介:王海玲(1964—),女,河南新鄉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心理學、教育學的教學與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562(2016)02-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