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娜
文化館組織文化的建設
——對加強文化館內部管理的思考
李杏娜
本文總結分析了文化館的定位和存在問題,明確了建設文化館組織文化的方向是“中國理念,西方標準”。
文化館管理;組織文化;中國理念;西方標準
我國文化館發展幾經周折取得巨大成就,但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目標相比,還不能完全適應。而文化館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應更多地從文化自身及文化館內部查找突破口,增強自身實力,即建設文化館內部的組織文化,培育文化館的組織價值觀、精神和服務理念,提高職工的思想道德風貌,激勵職工追求工作成就。
組織文化是文化館長期建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論、群體意識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是文化館領導層提倡、上下共同遵守的文化傳統和不斷革新的一套行為方式,它體現為文化館職工的價值觀、使命理念和行為規范,滲透于文化館的各個方面和全部時空。其核心內容是文化館價值觀、精神、服務理念的培育和職工思想道德風貌的提高。
第一,組織文化能激發職工的使命感。使命感是全體職工工作的目標和方向,是文化館不斷發展和前進的動力之源。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職工能更清晰自己的崗位和定位,更有利于發揮職工的正能量。
第二,組織文化能加強職工的責任感。通過大量資料和文件宣傳責任感的重要性,向管理人員灌輸責任和團隊意識,讓文化館全體職工有共同的歸屬感。
第三,組織文化能增強職工團體意識。團體意識是文化館內部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心理因素,把文化館每個職工工作和行為看成是實現文化館目標的組成部分,使每一個成員對文化館成就產生榮譽感,從而把文化館看成是自己利益的共同體,為實現文化館目標去奮斗,自覺克服與實現文化館目標不一致行為。
第四,組織文化能賦予職工歸屬感。組織文化的作用是通過對文化館既定價值觀的提煉和傳播,讓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個夢想。
第五,組織文化能實現員工的成就感。文化館的繁榮昌盛關系到每一個職工的尊嚴和榮譽,文化館繁榮了,職工們就會引以為豪,會更積極進取,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和領域,多做貢獻,多出成績,多追求成就感。
建設組織文化對文化館內部管理是軟性而有效的方式,組織文化建設,能使文化館人文素質得以優化,提高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
文化館與圖書館、博物館相比,還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學科體系。目前,文化館自身管理、標準化制度建設等的研究都顯得薄弱,而文化館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載體,國外沒有相同機構,也就沒有直接以文化館為研究對象的研究成果可供借鑒。
1.從文化館的定位出發,建設組織文化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文化館是“為了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而設立的機構,是群眾進行文娛活動的場所”。文化部2003年起草的《文化館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規定,“文化館是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承擔政府公共文化事業、繁榮我國群眾文化的主導性業務單位。”巫志南在《免費開放背景中文化館功能定位思考》中指出,公共文化館體系是我國基層文化建設主渠道,具有組織指導、傳承創新、基層培訓、創造指導、系統管理、綜合平臺功能。可見,文化館既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又是公眾文化藝術活動場所。基于此定位,文化館適合建設富含中國古典哲學的組織文化,即個人與組織互有長期承諾,個人對組織有認同感,組織成員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的意識,強調集體而非個體的首創性,組織的上層應有示范教育作用。
2.針對文化館存在的問題,建設組織文化
文化館是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機構,作為文化藝術的載體和傳播者,應履行好文化藝術教育職能,發揮好群眾文化主陣地優勢。
彭澤明在《中國文化館(站)發展之路》中指出,文化館目前主要矛盾為:新發展理念有待提升、全面履行職能有待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有待提高、隊伍整體建設和制度建設有待加強。文化館應建設注重規劃和標準的組織文化,特點是面向外部,追求革新,有明確目標,責任心強,內部溝通良好。應在明確定位和分析存在問題基礎上,建設既富含中國古典哲學思想,又運用西式標準的組織文化,以更有效且良性地實現文化館內部管理,激發文化館人才隊伍積極性,使職工自覺以文化館既定標準要求自己,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文化館建設的組織文化應融合中國人性化管理和西方理性化管理,即“中國理念,西方標準”,理念上富含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而標準上則以西方標準為準。
1.和而不同,和則多力
和而不同,就是既講原則又講團結,是在對立統一基礎上的和諧,也是求同存異。以上下級為例,就是對上下級不同看法進行協調。上級說可行的,其中有不可行之處,下級指出來以使想法更完備。上級說不可行的,其中有合理之處,下級就應看到其合理之處,這樣才能達到平穩和諧狀況。
和則多力,《荀子·王制》有云:“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大意是和衷共濟就能團結一致,團結一致可增強力量,使組織強盛,戰勝萬物。現代美國管理哲學家芙麗特指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主要有支配控制、妥協退讓和融合統一。支配控制是最簡單的方法,但從長遠看并不成功。妥協退讓,是雙方各退一步,但事實上都并非出自真心,因為畢竟意味著放棄某些東西。而融合統一的方法可使雙方愿望都得以實現,沒有一方被迫做出犧牲。而文化館建設組織文化的目的之一正是加強職工之間的團結和目標一致。
2.權變創新
《孫子兵法》強調:“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意思是要想無往不勝,只有運用奇正相生,即常則和變則交互使用的辦法。“不創新,則滅亡”,領導組織方法有多種,不同過程、時代和文化背景下都有差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明確了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方向,然而技術、理念隨著時間發展,文化館也必須建立創新的組織文化,才能履行好文化藝術教育職能,發揮好群眾文化主陣地優勢,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親和力,得到政府和老百姓普遍認可。
3.溝通和激勵
《孫子兵法》要求將帥對士兵的領導方法包含情感溝通和賞功罰過兩方面。孫子認為,要讓士卒英勇善戰,將帥就必須關心士卒,讓士卒親近服從,賞罰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此外,他主張賞罰要及時,可使受懲罰的下屬嚴格執行制度,也可給績效突出的下屬破格獎賞,以激勵他們的工作熱情。文化館組織文化建設上,要提高職工工作積極性,發揮其潛力和作用,以完成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的任務和目標。
4.組織和制度
文化館要遵循制度的組織文化,就是培育職工的價值觀、使命理念和行為規范,使文化館人文素質得以優化。
建設組織文化的本質是管理,而管理的實施,需要制度的保證和各級組織的貫徹配合。文化館職工之間的情感溝通固然重要,但如果不遵守制度,肯定會混亂不堪,更不用談對外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按組織分級原則,上下級之間的職權線劃分越清楚,制度越完善,組織內部的溝通就越有效。因此,建設制度文化,有利于提高文化館的工作效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
5.教育以進化
當今的管理實踐從紅海戰略到藍海戰略,就是從單純的競爭模式向合作共贏模式轉變,充分體現共同進化的原理。文化館的上層建筑要創造環境并帶領普通職工共同進化,使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讓一群來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個夢想,才能真正調動全體職工積極性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共同進化最主要的途徑是建立教育型組織文化,持之以恒地對職工進行教育。主要通過會議和系統化培訓,將共同理念灌輸在職工身上,讓職工自覺克服與實現文化館目標不一致行為,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而努力。
建設“中國理念,西方標準”的組織文化,既符合文化館是事業單位的性質,又能使文化館絕大部分職工接受中國哲學思維熏陶,學習西方工作理論,有利于文化館在群文工作中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親和力,發揮群眾文化宣傳主陣地優勢。
提倡建設文化館內部組織文化的目的是加強文化館的內部管理,其根本是更好地為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中國理念,西方標準”,從文化館自身出發,提升文化館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
[1]白雪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工作概述[R]//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2]王珊珊.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概述[R]//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3]毛少瑩,袁園.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及其發展趨勢[R]//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4]李國新.日本的公民館及其基本制度[R]//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楊慶紅.北美公益性文化設施及服務考察報告[R]//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6]任珺,李奇.發達國家公共文化部門績效評估經驗及發展趨勢[R]//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1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2.
[7]彭澤明.中國文化館(站)發展之路[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
[8]段淳林,程宇宏,晁罡.中國管理哲學與現代企業管理[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6.
[9]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10]席酉民,尚玉釩.和諧管理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廣東省文化館)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