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周春樵
互聯網+背景下PBL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實踐課中的應用
王慧 周春樵
PBL教學法是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教育方式。即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借助互聯網資源支持進行計算機基礎知識及實踐能力的構建過程。通過PBL教學法,能讓學生通過獨立獲取信息、獨立實際操作掌握計算機實踐技能,了解計算機專業知識,使學生構建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行計算機信息處理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PBL教學法;互聯網+;計算機基礎實踐
目前,高校計算機課學習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計算機課程學習下來,很多同學理論知識掌握得不錯,卻不能解決簡單的電腦應用問題。為了能讓學生掌握好計算機基礎知識,培養使用這些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在“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中引入了PBL(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教學法。同時,互聯網的發展使信息的收集成本更低廉,方法更便捷,溝通方式更方便和多樣化,也為PBL教學法的應用和推廣提供了更恰當的時機和條件。
PBL教學方法是英文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縮寫,中文名字是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法,該方法是基于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一種教育方式。PBL教學法最早起源于醫學教育,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學首創,并于20世紀80年代落戶歐美,緊接著在新加坡、香港等地流行,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典型的代表學校包括荷蘭的頂級大學馬斯特里赫特大學、新加坡共和國理工學院等。目前,PBL教學法除在醫學學科教育應用外,也廣泛用
于其他學科,如工程、建筑、外語等。
與傳統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的嚴肅教學氛圍不同,PBL教學法為學生們營造了一個輕松、主動的學習氛圍,使其能自主積極地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以十分容易地獲得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信息,還可以不斷發現新問題,解答新問題,使學習過程縮短,印象更加深刻。它不僅對理論學習大有益處,還可鍛煉學生多方面能力,如文獻檢索、查閱資料的能力,歸納總結、綜合理解的能力,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的能力,主導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具體差別見表1。

表1 PBL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比較表
為推進計算機基礎實踐課程教學,培養同學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在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在上海理工大學開設的MS-OFFICE全計考實踐課程中試用了PBL教學法,將傳統課堂教學的課前、課中、課后進行整合,同時通過互聯網環境下的各種教育手段推進教學。
1.實施步驟
(1)資料收集。對學生進行分組,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對學習該課程的同學進行分組,每組同學負責一個主題,根據考試大綱和主題內容收集相關資料、匯總、分析,并制作該主題PPT。
(2)資料匯總。通過課前輔導、討論組討論,對該主題學習內容進行講解、練習、互相溝通,加深理解。
(3)匯報講解。上課時,由小組成員負責對學習內容進行講解、介紹,并回答同學提問,最后,由全體同學對該組成員的授課情況進行打分。課程最后,由任課老師對該部分內容的不足或理解錯誤的部分進行補足和訂正,并進行總結歸納。
(4)課后輔導。教師在課程結束后,將標準課件、答案、參考資料更新至課程中心網站和利用FTP、QQ、微信雨課堂等多種互聯網溝通方式,幫助同學復習、加強和鞏固相關知識。

圖1 PBL教學法
2.實施結果
在該門課程中,筆者利用互聯網的知識信息搜索、人際溝通、24小時開放的課程平臺等多種輔助手段,結合PBL教學法,推進知識教學和學習,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筆者對采用傳統教學法的教學班和采用PBL教學法的教學班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對比發現,通過PBL教學法,學生的總體成績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其中,成績優秀的學生比例從25%上升至53.85%,不及格學生比例從7.5%下降至2.56%。通過對比發現,采用PBL教學法,對于原來成績良好(80-89分)的同學促進及作用最大,28.85%(53.85%~25%)取得優秀成績的同學是由原來成績良好和中等的同學進步來的,這或許與PBL教學法對于同學的知識搜索、整合等綜合能力有一定的需求,所以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同學教學效果更佳。

表2 傳統教學法與PBL教學法期末成績對比

圖2 不同教學方式期末成績對比圖
1.該方法對本科教學課程設置的比重問題
本次教學中,筆者基本上在60%~70%的課程設置中采用PBL教學法,但在最后驗收階段發現,部分同學的練習時間不足,對自己負責的主題非常熟悉,對其他知識了解程度不足。針對該項不足之處,在今后的課程中應進一步調整PBL學習和課堂學習及操作練習比重,在完成主要負責部分的任務前提下,加強綜合性練習的比重及任務,同時在每節課的最后環節加強知識點和實踐環節的鞏固和練習,以增強學習效果。
2.知識結構過于發散,缺乏系統引導,課程邏輯性不足
互聯網的低成本和便利性為PBL學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同時也給教學帶來了一些麻煩。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同學很難辨別哪些信息對課程有用、哪些是無用信息,導致部分同學分享的信息雜亂,沒有邏輯性,給課程學習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進行課程內容和教學任務設置時,教師要在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精準把握教材內容,指導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然后進行任務設計和實例內容填充,確保任務設計一直圍繞教學內容進行,并且在每次課程最后進行總結與歸納,查缺補漏,構建完備系統的課程內容,完成理論知識的系統構建。
3.知識的不確定性
在互聯網上,很多知識點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很多知識內容百家爭鳴,各有各的說法。例如,關于TCP/IP協議參考模型的分層結構就有分為四層和七層的介紹,這些分成方法以不同的角度對該協議模型進行解釋,并沒有對錯差別,但對于教學和針對實際考試的課程教學就帶來一定難度。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對不同知識點的分析和解說,對同學進行引導,指出問題所在,提醒學生在自學和完成任務過程中忽略的知識細節,可以幫助他們深入研究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
4.PBL教學法的任務設置難度大
PBL教學法是以“教學并重”為教學設計理念,通過實境情境為紐帶、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過渡、以多媒體為輔助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構建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過程。要對PBL教學法中的任務進行合理設置,使任務既貼近實境,使學生感覺學有所用,同時又能通過任務設置合理性,將了解計算機發展過程、學會計算機軟硬件組成和配置、網絡配置、windows操作系統等應用及Word、Excel、Powerpoint等各種常用應用軟件的使用嵌入其中,而不是單純做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對學生也應加深了解,設計任務時不僅要考慮針對知識點設計任務,也要根據不同學生特點、學習能力、專業程度等綜合考量,設計任務的難度和廣度。
5.PBL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PBL教學法能有效執行的關鍵在于,教師不但要豐富的教學經驗,還要有敢于創新的先進教學理念。任課教師對教學方式的可操作性、對該門課程的總體把握程度、對上課的進度、節奏都要有較高的掌握能力,要幫助同學把握上課主題的進度、程度,同時對相關知識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根據數據對比,在計算機基礎實踐課程中采用PBL教學法教學效果良好,該方法的教學容量遠超出傳統教學法在同等時間內的知識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成績,也能充分挖掘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潛力,使每名學生根據自身能力獲得最大的收益。同時,PBL教學法把感知、理解、鞏固、運動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精神,使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自學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對學生人際互動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具有更明顯的效果。
[1]田麗.任務教學法在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職業教育,2012(7).
[2]劉景福,鐘志賢.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研究[J].外國教育研究,2012(11).
[3]武澎,揚揚.計算機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
[4]鄭智釗.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職ASP.NET網站建設課程中的應用[J].才智,2015(2).
[5]李慧.任務教學法在高職計算機課堂中的應用[J].科學與財富,2014(2).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計算中心)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49
上海理工大學2016精品本科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項目“‘互聯網+’背景下PBL教學法在‘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