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利,何慶領
(合肥工業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合肥 230009)
多元互動理論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育
朱玲利,何慶領
(合肥工業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合肥 230009)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環節。本文在調查了解目前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現狀的基礎上,引入多元互動理論,從思想理念、組織建設、文化熏陶、平臺構建四個方面出發,建立“問題型理念督促,和諧型班級聚力,啟發型導師引領,開放型科研內化,自主型實踐反哺”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路徑。
多元互動;大學生;科技創新;途徑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要求: “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群體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其創新能力培養逐漸成為高等學校育人的重要環節。
一、多元互動理論及運用
多元互動來源于現代管理科學理論中的個性化理論,“元”即要素,“多元互動”是指充分運用各類教育教學要素,教與學相輔相長,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與發展,形成全方位、多層面的和諧共振。它秉承“問題性,開放性,自主性,和諧性,啟發性”五大原則,將教師與學生均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強調“觀念、知識、經驗”與“操作、行動、探究”之間的互動,以學生為基礎實施各項互動構建,實現知識、技能的師生交互傳播。針對“個性自信,心態開放,功利性更濃,目標性更清晰”的大學生群體,引入多元互動理論,將學生和教師都平等的作為教育的主體,注重在“育人理念,育人手段,育人環境”中貫徹多元互動的五大原則,促進師生內在互動,有利于切實提升育人實效。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現狀分析
2015年7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上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發揮好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和科技人員的骨干中堅作用,又要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提出以來,創新創業成為當前的時代熱潮,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總體提升,推動青年創新創業,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未來走向。經調查研究發現,現目前,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呈現出諸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理念普遍缺失
科學的理念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指明燈,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指明方向。根據調查研究發現,現目前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理念缺失嚴重,且理念的科學性和系統性較差。根據走訪調研安徽省部分高校,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393份,據調查問卷結果統計顯示,49.6%的高校提出了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理念,能在自身的理念指導下開展學生的培養工作,50.4%的高校還未形成自成體系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理念,其中,6.7%的高校并未采取系統性的相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舉措。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理念整體上呈現出普遍缺失,口號性強,科學性有待考證的普遍現象,直接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氛圍不濃
營造“以點帶面、積極共進”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氛圍,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基礎。就目前大學生現狀而言,從整體的思想氛圍上看,當代大學生受傳統的中庸等思想文化的影響,普遍呈現出“求穩趨同”的從眾心理現象,許多富有個性的思想或行為常常被認為是違背道德倫理或90后的特立獨行,這種氛圍嚴重制約著大學生科技創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嚴重受阻。從校園氛圍來看,現目前各高校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大多都僅僅依賴活動或者競賽,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沒有根植并有傳承的班級或校園科技文化氛圍,難以發揮班級在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上的集體凝聚與輻射功能,能參與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大學生受眾少,同學間相互帶動功能難以發揮,難以激發大多數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形成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良性循環。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機制不明
長效機制的建立直接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現目前,經走訪調研高校發現,在培養機制上,長期以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依賴于課堂教育教學,依賴于傳統的灌輸教育模式,課堂培養形式單一,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求知欲及能力較弱,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素質個性化培養難以實現。與此同時,在考核機制上,大學生在科技活動中沒有列入相應的教學培養目標考核或者是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之中,導致廣大同學對科技素養培育的認識程度不高,學生活動自娛自樂、應付性的現狀普遍存在。此外,在溝通機制上,學生、輔導員、專業教師間缺乏定期性的互通與交流,難以直接對接大學生的內在需求,形成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合力。
(四)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平臺較少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大學生教育從精英教育逐步轉向大眾教育,批量化的大學生培養模式嚴重制約著學生創新能力的彰顯。一方面,大眾教育的大背景下各高校師生比例的嚴重失衡,加之教師考核評定嚴格,大多教師都忙于自身科研和項目,導致本科生難以得到專業教師的科研項目指導,學生個體的思想零星,沒有專業的指導難以形成體系,突破創新,彰顯科研項目成果。另一方面,學校在大學生科技創新培養上,僅僅想通過活動培養人,競賽選拔人,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缺乏系統明確的規劃,導致各類校內外資源的利用率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與拓展平臺少,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覆蓋面窄,難以取得大眾化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成果。
(五)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實效不明顯
“消化、內化、轉化”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三個重要階段,引導學生主動融入、主動思考、主動實踐,是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突破口。現目前,在初步認知上,由于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傳統化,師生之間的“師本位”的現象顯著,[1]其缺乏相互之間有效的溝通與互動,導致學生對科技創新的各類課程、競賽及活動的認識不夠,學生參與各類專業活動,專業競賽時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被動性。在培養方式上,各高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大都以學生自主舉辦的活動為導向,缺乏相應的專業指導老師,活動缺乏系統性,與專業脫節等原因導致活動質量普遍不高,學生參與科技活動的興趣逐漸消磨,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難以取得階段性的實效。[2]此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自由主義、功利化等思潮不斷涌入,給傳統的教育模式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加之大學生個性凸顯也逐漸顛覆著傳統的教育模式,當前,灌輸式教育導致大學生內在需求與現實教育模式之間的矛盾較大,學生的內在抵觸導致被動性凸顯。
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實現路徑
習近平在2013年五四青年講話中指出,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廣大青年一定要勇于創新創造,“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生作為新世紀創新后備人才的主力軍,在創新能力培育上,引入多元互動理論,突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將老師和學生作為教育的雙重主體,以學生內在需求為導向,注重知識與行為之間的多元互動,[3]從思想理念、組織建設、文化熏陶、平臺構建四方面出發,貫徹多元互動理論的“問題性,和諧性,啟發性,開放性,自主性”五大原則,建立“問題性理念督促,和諧性班級聚力,啟發性導師引領,開放性科研內化,自主性實踐反哺”的多元互動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路徑,教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學生干部隊伍三位一體著力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科學理念為導向,以問題型互動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通過互動交流,以在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中所遇到的“培育階段晚,時間短,主動性差,創新能力弱,培育面窄”等問題為導向,在把握大學生在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上的傾向性的基礎上,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對當前的大學生創新能力培育措施進行實效分析,構建 “早,恒,主,新,廣”的“CSNEW”育人理念。具體而言,首先,早(Early):通過新生入學適應性教育、引導性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前移,使學生對實踐創新做到早認識、早引導、早接觸、早融入。其次,恒(Constant):注重教育過程的階段性和漸進性,分層次、劃階段、分類型、變方式、強內容,四年緊抓實踐創新教育不斷線。再次,主(Self):踐行工程教育的改革模式CDIO,部分課程實行研討式教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個體學習為協作學習;大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實行大學生自主管理;設立學院一級的創新基金,學生自主選題,自由申請,自主尋找指導教師,并自主完成,增強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第四,新(New):更新課程內容;改革考試方法,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開設新型系列課程綜合性實驗,并編寫了專門的系列課程實踐教材。最后,廣(Wide):引導大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活動,通過競賽訓練課程和實訓活動,輻射本學院學生、校內兄弟學院學生,省內外相關專業學生。并在實施過程中,以新時期遇到的問題為導向,在問題中不斷更新大學生的科技創新培養體系。
(二)班級文化成聚力,以和諧型互動營造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氛圍
和諧的科技氛圍是激發人的潛能的重要途徑,通過修訂與完善《XX高校班級評價考核細則》的前提下,量化班級成員科技創新能力考核,在各年級深入推廣實施班級“社團化”創新管理模式,完成社團與班級的有效銜接,專設科技部引領班級科技文化,對接學院的各項科技創新競賽與創新實踐活動。與此同時,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有機融合的大背景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中國夢教育,實施班級文化反哺班級氛圍營造工程,以班級主題文化建設為核心,推進班級主題化建設,鼓勵各班級圍繞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實現“一班一主題,一班一特色”的目標式模式創建,力爭打造具特色、可推廣的科技文化班級。此外,一方面,以班級形象文化建設為紐帶,共同創建彰顯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班徽、班歌、班訓、班服、班級吉祥物等班級形象文化符號,使其成為班級文化的可視化標志。另一方面,以班級載體文化為依托,建設班級主頁,班級貼吧,班級微信等與時俱進的互動文化系統,增加班級的凝聚力和和諧度的同時,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知識、科技創新競賽以及科技創新活動的宣傳與普及,堅實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氛圍。
(三)師生交流促個性,以啟發型互動堅實大學生科技創新素養
現代觀點認為,啟發式教學模式相對于灌輸型教學模式,在大學生的專業素養與興趣培育上,具有較大的優勢。[4]在督促大學生完成本科生基礎課程初識教育的前提上,針對大二年級同學,對專業知識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借鑒研究生導師制度,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納入教師教學目標考核體系和學生綜合素質考核指標體系。具體而言,在遵循學生自愿申報選擇方向和導師的基礎上,根據填報志愿申請,實現學生和老師的雙向選擇,最終達到“個個有導師,人人有方向”,并根據相關方向與導師的選擇確定本專業的個性化專業選修課,進入相關方向實驗室,由導師帶領,啟發學生從事相關的學業研究與項目實施,同時在全過程中與導師進行有效的互動和交流,定期進行目標考核,實現知識與項目相結合,能力與實驗為一體。在啟發型雙向選擇與師生互動中凸顯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和理念,暢通信息渠道,促進師生互動交流,培養專業興趣,增強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素養。
(四)科研項目做支撐,以開放型互動內化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技能
大學生科研項目作為學生探索創新,獨立創新的重要渠道,是學生將課堂知識融入課外實踐的有利渠道。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技能,必須充分運用多方面的資源,實施橫向與縱向的開放性互動,具體而言,一方面,在科研項目的人員組成上,應秉承“人人參與科研項目”的理念,廣泛宣傳,生生互動,在思想的交鋒下自由組團,促使廣大同學在導師的帶領下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校級創新項目,將項目申報考核評價納入教學學分管理計劃中。另一方面,學校應將科研項目平臺進行不斷的拓展延伸,在校級級以上項目的基礎上,積極鼓勵運用學院基金創建院級創新項目立項平臺,導師項目協助平臺,院企合作項目平臺,全方面拓展學生的科技創新平臺,實施“生生交流,師生交流,校企交流”三位一體的開放性技能培育體系。此外,實施高低年級同步創建平臺,建立研究生聯系本科生制度,縱向開放性互動努力實現高年級學生的朋輩輔導和傳、幫、帶的功能,至上而下努力實現全員參與科研項目的良性循壞,促進學生將課內知識轉化為課外實踐,內化大學生科技創新技能。
(五)以活動競賽為紐帶,以自主型互動反哺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大學生活動競賽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素質提升的第二課堂,用第二課堂激發學生的自主性,用自主舉辦的科技活動普及科技知識,用自主參與的科技競賽檢驗科技能力,是當前高校的普遍做法,也是培養和遴選人才的重要途徑。[5]高校應該鼓勵各學院聯系專業實際,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動員學生自主舉辦專業性的科技文化節,推進開展科技普及、前沿宣傳、學科競賽、專業培訓等系列活動,將活動競賽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日常引導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自信,激發學生參與國際國內學科競賽項目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興趣愛好,增進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技素養。與此同時,在專業導師和相關教師的大力指導下,積極鼓勵學生自主組團形成合力參加全國挑戰杯,雙百大賽,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促進校內校外科技創新能力交流,鼓勵學生在競賽中不斷提升自己,增強學生的自我成就感,將專業融入科研實踐中,反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創新是時代的源泉,大學生是時代的希望。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一環。以問題為導向,建立科學的科技能力培養理念體系,積極營造和諧的科技創新氛圍,依托科研項目和科技競賽,注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啟發型互動,教育與實踐之間的自主型互動,理念和環境的開放型互動,形成良好的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路徑。
[1]曾秋菊.民辦高校大學生科學素質現狀及提升對策 [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0)
[2]王勃,等.依托科技競賽,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大學生創新能力[J].東南大學學報,2012,(S2)
[3]劉正遠,等.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2,(8)
[4]高煒森,等.高等學校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9)
[5]劉榮,等.試論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3)
Multiple Interaction Theory and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Zhu Lingli, He Qingling
(CollegeofComputerandInformationScience,HefeiUniversityof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gainst the"Everyone is starting a business and everyone is creative" background,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bility has become a most important link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aper brings in the multiple interaction theory to discuss how to boost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infusion of new ideas,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influence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
multiple interaction theory; college stud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y
(責任編輯:樂程)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17
安徽省教育廳2016-2018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計劃立項建設項目(Szzgjh1-2-2018-1)
朱玲利(1990-),女,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輔導員;何慶領(1964-),男,合肥工業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學院副書記。
G641
A
1674-5337(2016)03-00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