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爭,王介石,丁汪敏
(安徽工程大學 1團委;2學生處;3人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創新創業教育
“互聯網+”背景下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索
——以蕪湖市6所高校為例
趙爭1,王介石2,丁汪敏3
(安徽工程大學 1團委;2學生處;3人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本文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為內容,選取蕪湖市6所高校在校大學生進行抽樣問卷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大學生對“互聯網+”背景下創新創業的概念認知、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和平臺建設等方面的了解情況,具體闡述當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現狀的成因,從加強系統性設計、加快資源性整合、加重實踐性教育和加大配套設施投入等四個方面提出對策。
“互聯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1]。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和以及“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地方高校健康發展所面臨的重要發展機遇。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
為了解“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認識,把握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狀況,本文選取了蕪湖市6所本專科院校,面向不同年級、專業、學歷層次的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共發放45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411份,有效回收率為91.3%,主要調查結果如下。
(一)對創新創業概念的認識
數據顯示,27.7%的學生將創新創業理解為“創立企業或開辦公司”,44.3%的學生認為是“開發學術科技上的研究項目”,僅有7.8%的學生理解為“培養最具有創業素養和開創型個性的人”。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片面地理了解創新創業的內涵,存在某種程度上的模糊甚至是錯誤的認識,從側面反映出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和貫徹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進一步加大教育和宣傳力度,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創新創業。
(二)對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的認識
在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33.6%的學生表示課程設置“非常單一”,50.4%的學生認為“比較單一”,僅有16.0%的學生認為“比較豐富”或“非常豐富”。課程設置的單一性,已經成為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認識的共識,也成為阻礙創新創業教育深入發展的瓶頸問題,地方高校這方面的工作任重道遠。同時也反映出高校并沒有有效地為學生提供多元的學習內容,也未為教師提供多樣的授課渠道,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依舊按照傳統教學模式進行,不利于青年學生知識儲備的增加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創新創業的活力未得到充分激發。

表1 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概念的認識

表2 大學生對高校創新創業課程設置的看法
(三)對高校創新創業教學方法的認識有待提升
關于高校的創新創業教學方法,表3顯示,有33名大學生認為“非常創新”,39人認為“比較創新”,兩者之和僅占樣本總量的17.5%,認為“比較傳統”和“非常傳統”的共有339人,占樣本總量的82.5%。數據充分表明,當前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法相對傳統,在僅有的課程環節更是捉襟見肘,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來源廣泛,傳播迅速,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翻轉課堂,廣泛采用體驗參與的方式方法。

表3 大學生對教師創新創業教學方法的認識
(四)對高校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的認識
從表4看出,34.3%的學生認為創新創業平臺建設“非常簡單”,48.2%的學生認為“比較簡單”,僅有15.3%的學生認為“比較豐富”或“非常豐富”。從中分析可以得出,目前高校在創新創業的平臺建設方面速度緩慢,仍然處于初級甚至是起步階段,沒有達到持續而深入的發展狀態,這就很容易造成大學生創新創業經驗缺乏、理論與實踐脫節、教育結構難以優化等問題。

表4 大學生對高校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的認識
二、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現狀的成因
緊密結合“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和要求,是我國高校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效匯聚科技人才資源、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基于對現狀的調查研究,針對其中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可歸納為“四多四不”等方面的原因。
(一)創新創業教育學習得多,但正確認識不到位
盡管創新創業教育在我國高校已經實施了很多年,但是絕大多數學生在思想觀念上仍然對其存在不同程度的錯誤認識,這與很多高校尚未將創新創業作為整體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有很大關系。目前,國內高校基本把它看做“正規教育”之外的“業余教育”或“精英教育”[2],創新創業教育內容與適應市場需要、服務地方發展的契合度不高,創新創業受眾對象僅限于部分有志創業的學生,在教育引導方面更多突出的是調動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熱情以及氛圍的營造,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和理解不科學不全面,影響了繼續深化創新創業的教育改革。基于此,學生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理論認知會出現偏差,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會受到影響。
(二)教師資源向內挖掘得多,但資源整合不充分
長期以來高校教育資源都比較緊張,而在創新創業方面的師資更是匱乏,這就造成了廣大教師既沒有掌握多樣的教育方式,也沒有獲得豐富的教學內容,于是只能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去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得不停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層面,其結果是過于零碎化的雙創教育拉低了大學生的重視性,也制約了新一輪教學改革的開展。另外,盡管大多數教師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網絡教學技術,但并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與互聯網平臺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甚至嚴重忽視了網絡新媒體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方面的潛在功能和巨大作用。由于各種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就缺乏了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很難滿足國家和社會的實際需求。
(三)創新創業工作做得多,但課程體系不健全
盡管國務院已經先后出臺了多份有關高等學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的政策文件,從國家層面進行了全面部署和明確要求。但是,這些實施方案終究是從宏觀上提出來的,而當前我國高校普遍沒有將微觀上的工作落腳點找好,創新創業課程設置單一就是最好的佐證,不能把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也就無法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內容僅停留在“是什么”、“為什么”層面,而淡化了“怎么辦”的教授;教育方式側重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培養,而忽略了實踐操作技能的提升。另外,我國高校在現行行政體制下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絕大多數都是為了完成上級主管部門的任務和指標,而學生也存在被強制性地去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情況,這種行政權力的泛濫嚴重約束了創新創業工作的持續推進。
(四)對外宣傳動員得多,但配套投入不完備
“互聯網+”背景下,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發展需要社會層面的綜合應對。但是,當前我國社會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缺乏系統性,配套方案不全面,主要表現為:一是各種涉及大學生雙創方案散見于政府各部門的規章制度或政策意見中,其覆蓋面十分狹窄,給出的實施方案也不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很多情況下,制定相關配套政策都是出于形勢逼迫的結果或應付上級行政主管部門的任務,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迫切需要的設備和投入無法得到有效供給。當前社會并沒有將“互聯網+”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之間并未有效銜接,導致了“互聯網+”無法充分促進和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從而造成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處于高速低質、數量多成果少的發展狀態。
三、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路徑
當前,“互聯網+”的行動計劃正在各個領域逐漸鋪開,而深化創新創業也已經成為社會共識。那么,如何在“互聯網+”時代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是地方高校亟需解決的現實性問題。結合調查研究的結果,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強化創新理念,培養多元化的創新創業人才
正確的創新創業理念是高校培養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的題中之意,也是青年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的前提條件。基于此,高校要重視教師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作用,明確責任,強化認識,用科學的理論知識去加強和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高校要根據社會需要,打破傳統培養模式,從人才培養的高度,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引導學生合理地參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調動青年學生創新創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提升創新創業理念,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青年學生必須緊跟時代,形成互聯網的思維習慣,及時更新知識,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克服創新創業路上的各種困難,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對創新創業的正確認知。
(二)加快資源整合,充實創新創業教育師資
師資力量是創新創業教育中的核心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是否能夠有效開展,有沒有優質的教師資源是關鍵。針對當前高校師資力量不足的現狀,充實創新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儼然已成為高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內外師資、優秀創業校友和杰出創業典型資源,構建一支專業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此外,創業導師必須主動轉變傳統的創新創業教學方法,適應新背景下的教育工作,實現創新創業“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聯結互動和由“適應性教育”到“創造性教育”的飛躍[4]。由線下課堂到線上課堂再到線上線下兩個課堂協同推進,積極整合優化校內外資源,實現教學思想個性化、教學方式多樣化、教學內容擴大化的目標,最終形成以創新帶動發展、以創業實現就業的生動局面。
(三)優化課程設計,完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課程體系是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所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要求高校只有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納入學風管理,才能實現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精準指導。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普及性課程,針對創新創業意識強的學生,開設創新創業專業課程。要充分運用“互聯網+”來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搭建數字化的實踐模擬平臺以及構建全媒體創新創業的教育模式。同時,圍繞“互聯網+”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需要高校多個部門協同推進各項工作,教務處要構建多元化的網絡課程培養體系,學生處要形成全方位的網絡管理服務體系,科技處要促進線上學科交叉和跨學科協同教育,校團委要利用團屬平臺有針對性地開展關于創新創業的活動等。在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需要構建合理的創新創業評估機制,直觀地折射創新創業的實施效果,客觀全面地掌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進程,進而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和潛能。
(四)加大配套投入,搭建創新創業支撐平臺
基礎配套設施是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保障。“互聯網+”背景下的網絡平臺更具有強交互性、超時空性、跨地域性等新型傳播特征[5],高校要充分利用社會力量和資源,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深層次和廣泛性的研究,重視對知識、技術、資本等要素的強力整合,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要搭建平臺引導實踐,利用“創青春”創業大賽平臺,加強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經費和師資投入,搭建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創新創業支撐平臺,充實和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的設施和條件。要借助社會資源,強化創新創業教育保障。邀請校外專家和領導開展創新創業政策解讀,幫助大學生科學規劃,借助社會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等資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活動空間和堅強保障。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J].中國大學教學,2015,(5)
[2]邱峰.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4,(6).
[3]徐松美,等.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5).
[4]孫慶珠.當代大學生創業教育[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0
[5]董雪.“互聯網+”視閾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路徑探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5,(17)
Ways for Local Colleges to Improv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Zhao Zheng, Wang Jieshi, Ding Wangmin
(1YouthLeagueCommittee; 2StudentAffairsDepartment; 3SchoolofHumanities,AnhuiPolytechnic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0,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sample questionnaire surveys of students from 6 Wuhu-bas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studies how well students know about the concepts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the teaching techniques, the curriculum and about the platform construction, examines the causes fo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hrough better systematic design, accelerated resource integration, strengthened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increased investment in the supporting facility.
Internet plus era;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way
(責任編輯:陳勇)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15
安徽省弘揚核心價值觀名師工作室項目(Szzgjh1-2-2017-11);安徽省高教振興計劃項目“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體系與實現機制研究”
趙爭(1987-),男,安徽工程大學團委干事;王介石(1980-),男,安徽工程大學學生處秘書;丁汪敏(1995-),男,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學生。
G641
A
1674-5337(2016)03-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