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微
(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西安 710119)
從博士學位論文看高校輔導員博士生培養
高微
(陜西師范大學 政治經濟學院,西安 710119)
本文以2010-2015年輔導員專項博士學位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從研究方向、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輔導員博士研究方向與學生工作結合緊密,存在基礎研究薄弱、研究問題多樣化、存在偏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不足等問題。為提高我國輔導員博士生培養質量,應進一步完善教育部相關政策,依托培養單位學科優勢,組建高水平博士生導師團隊,提高博士生的學術專注度。
高校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博士生培養
為進一步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建設,2008年,教育部設立“高校輔導員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學位計劃”(以下簡稱“輔導員攻讀博士學位計劃”),輔導員攻讀博士學位計劃經過2008年和2009年在全國部分高校的試點,2010年正式實施,2016年更名為“高校輔導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專項計劃”,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培養專業,使專業設置更加科學化,更加符合輔導員工作的實際需要。博士論文是博士生學習階段最重要的、最系統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體現博士生的科研能力水平,綜合反映學科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和研究價值。本文從博士學位論文這一視角來分析輔導員博士生培養的總體情況,梳理在一個階段中輔導員博士研究方向和研究熱點,基此研究我國輔導員博士研究生教育現狀。
一、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基本情況
本文所采集的66篇博士論文樣本全部來自CNKI中國知網(遠程)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時間跨度為2010 -2015年,檢索數據庫的時間為2016年4月1日至4月25日。
從授予學校數量分布來看,66篇博士學位論文樣本來自14所高校,其中,遼寧大學(12篇)、東北師范大學(11篇)、中南大學(7篇)、復旦大學(5篇)、山東大學(5篇)、西南大學(5篇)、陜西師范大學(5篇)、河北師范大學(4篇)、安徽師范大學(3篇)、武漢大學(2篇)、南開大學(2篇)、南京師范大學(2篇)、浙江大學(2篇)、福建師范大學(1篇)。
從招生規模來看,高校輔導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專項計劃招生計劃從2008年的18人發展到2016年的150人,博士生招收單位也從最初的6個增加到2016年的30個。輔導員博士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給輔導員博士培養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從數據庫收錄的博士論文年份分布來看,2010-2015年的6年時間,總體上論文數量逐年漸升,從最初3篇增至2014年的25篇,這也反映出輔導員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的逐年增加。中國博士論文全文數據庫收錄的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數量詳見表1。

表1 2010-2015年中國博士論文全文
注:本文研究的材料只是部分高校的部分博士論文。
二、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及研究方法分析
(一)研究方向統計分析
馮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已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比較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個研究領域”[1]。根據樣本論文研究的具體選題,本文將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主要研究方向概括為以下7類: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比較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66篇博士學位論文選題范圍廣泛,涵蓋了輔導員博士研究的各個方向,但研究方向又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

表2 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方向數量分布
1.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專題研究最受關注,成果最豐富。該研究方向是輔導員博士的研究重點、研究熱點,有44篇論文,數量最多,占論文總量的66.67%,且從2010年至2015年間,每年均有相關研究,這也與專項博士的培養目標相匹配。具體來看,論文中有15篇主要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環境、主客體以及學科界定進行分析;有9篇主要針對圍繞價值觀展開研究,具體研究大學生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有7篇主要針對德育進行研究,分別從德育功能、儀式、網絡背景角度進行分析。另外還有多篇論文研究了大學人文精神、大學生創業精神以及學生組織民主建設等。
2.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史研究受到持續關注。該研究方向論文數量為8篇,占總論文總量的12.12%。主要通過回朔中國歷史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論及先秦至西漢時期儒家教化思想、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歷史進程、恩格斯晚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以及西柏坡時期、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歷史規律為當今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新問題的解決提供經驗。
3.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和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受到重點關注。該研究方向論文數量為9篇,這些論文緊密圍繞輔導員工作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討論了輔導員個體發展、工作機制、制度演進以及高校輔導員角色、功能、管理機制、制度演進與發展等基本問題。
此外,有5篇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和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而綜合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方向數量分布來看,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專題仍遭冷落,這是值得關注的現象。
(二)研究主題統計分析
是論文中起關鍵作用的、最能說明問題的、代表論文內容特征的、或最有意義的詞[2],是一篇論文核心內容的精華和濃縮,若某一[3]。
或主題詞在其所在的領域的文獻中反復出現,則可反映出該
或主題詞所表征的研究主題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頻率統計分析。通過閱讀66篇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采取手動篩選和合并統計,共得到64個
,
頻數為163個。其中:
頻次大于11次的有2個,大于5次、小于10次的有4個,小于或等于4次的有58個。從
具體分布來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輔導員、文化引領、網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在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中反復出現,反映出這些研究主題是目前輔導員博士的研究熱點。
詳細如表3所示。
引用頻次統計分析。從
被引頻次區間情況來看,
最高被引頻次為221次,
被引頻次大于100次的
有3個,被引頻次大于等于51次、小于100次的有6個,被引頻次大于11次、小于50次的有7個,被引頻次大于6次、小于10次的有6個,被引頻次小于5次的有14個。
(三)研究方法統計分析
目前的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分類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論文依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中的分類,具體分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其中定性研究分為思辨研究方法和質性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方法包括語義分析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和文獻研究法,質性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法、敘事研究法、扎根理論研究法、觀察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等。定量研究包括實驗法、問卷法等[4]125。依據博士論文中對所采用研究方法的分類不同,通過通讀66篇博士學位論文,從論文方法論層面判定屬于定性還是定量研究,再判斷其具體研究方法。

表5 2010-2015年輔導員博士學位
從統計分析結果來看,輔導員博士論文所使用定性研究法119次,定量研究方法39次。總體上,輔導員博士研究方法主要以定性研究為主,定性研究最主要的是思辨研究,其中,文獻研究法使用最多。定量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是問卷調查法,實驗研究法則近乎沒有。因此可以明確,目前我國輔導員博士學位論文實證類研究偏少,主要是以思辨類研究為主,但也應看到,質性研究方法如敘事研究法、觀察法、訪談法、個案研究法呈現較快增長趨勢。
三、輔導員博士生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和對策建議
(一)主體因素:博士生學術專注度
影響輔導員博士培養的關鍵因素是來自輔導員博士生個體學術水平、努力程度、鉆研精神,這是內在因素。因此,輔導員博士生的培養首先要保證充足的學習時間,關注學術動態,加強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在已畢業的66名輔導員專博士中,6年(包括6年以上)博士畢業6人,4-5年博士畢業39人,3年博士畢業21人,輔導員博士生取得博士學位平均需用4.1年。以某大學為例,2008至2012年招收輔導員博士生19人,到2016年共畢業7人,畢業率僅為36.84%,近85%獲得博士學位時間超過三年以上。從具體培養實踐來看,雖然各培養單位招生簡章中均要求輔導員博士第一年需脫產學習,但部分輔導員受工作限制,無法做到脫崗學習,因此教育部應進一步增強招生單位及輔導員工作單位落實相關政策的執行力度,盡可能為輔導員攻讀博士學位提供時間保障。其次,加強學習。研讀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經典著作以及重要文獻資料。
(二)主導因素:博士生導師團隊水平
導師學術水平直接影響博士生培養質量,科學配備博士生導師組是影響輔導員博士培養的主要因素,加強導師組對博士生進行多元化指導,從而使博士生接觸和學習不同導師思考問題的不同方式,研究問題的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
1.建立“雙導師”制。理論研究導師與實踐研究導師相結合,理論研究導師即主導師,為輔導員博士培養全過程的責任人,應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管理學或心理學專業專家學者,其著重提升輔導員的理論水平。實踐研究導師可為培養單位、校外行政單位或輔導員現工作單位學生工作方面的行家,著重提升輔導員在學生工作實際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配備博士論文導師組。輔導員博士生具體工程中面向學生工作實踐,同時博士論文選題又多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學、傳播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因此需要來自相關專業的專家組成導師組,負責博士論文寫作指導,從而保證博士論文質量。配備時應重點考慮輔導員博士論文選題背景,考慮相關學科專業的導師參與論文指導,強調博士培養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注意博士生培養的個性發展需求。
3.加強論文指導。博士生導師在確定輔導員博士論文選題時要突出問題導向,發現學生工作中的問題,考慮解決問題的理論需求。另外,導師要結合自身學術專長在選題技巧及選題方法上對博士生進行有效指導,增強選題的學術價值,提高選題的創新性。
(三)核心因素:加強培養單位學科優勢,調整課程設置
1.突顯學校特色,增強專業學科優勢。學科水平對博士生培養質量影響較大。2016年“高校輔導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專項計劃”根據輔導員工作內容,合理設置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五個學科,可進一步促使各培養單位依托學科優勢,確定學科研究重點方向,集學校優勢、學科優勢,做精做強,從而提高輔導員博士生培養質量。
2.合理設置博士課程。一是增加實踐課程與實踐環節。招收高校輔導員在職攻讀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學位,旨在鼓勵和支持高校輔導員提升學歷層次、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培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專門人才。因此培養單位要以實踐為導向,樹立“來源于學生工作實踐、創新學生工作實踐、應用于學生工作實踐”的博士培養理念,鼓勵學生開設學術講座、作學術報告,參加學術會議,參與社會實踐,加強對輔導員博士理論研究能力及實踐運用能力的培養。二是增加博士論文指導課程。開設博士論文研究方法和寫作技巧等方面的課程,加強研究方法特別是典型定量研究方法的學習,同時加強一些統計軟件學習與運用,提高運用研究方法的能力。
(四)關鍵因素:完善教育部相關政策
1.完善制度,提供政策保障。經費投入,為提高輔導員攻讀博士學位的積極性,可設立輔導員博士生補貼,采取免學費、免住宿費的雙免優惠政策。機構設置,設立研究機構,主要負責輔導員博士點設置科學性研究,具體包括博士點設置、專業分布、博士課程內容設置、博士論文質量要求、博士畢業評價標準等問題。保障措施,明確規定輔導員博士在讀畢業后的轉崗限制,以推動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
2.建立輔導員博士信息交流平臺。一方面,建立博士論文呈繳機制。從根本上制定公開化原則,將學位的獲取與學位論文的公開化結合起來,規定學位論文在提交過程中和完成后不僅對本專業、本校公開,也對全社會公開[5]1。另一方面,建立交流平臺。通過網絡平臺、研究機構或其他渠道,暢通培養單位以及輔導員博士之間交流空間。分享輔導員博士生培養與學習中的經驗與困惑,通過交流溝通,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共享,有效避免選題重復。
3.加大培訓力度。教育部思政司針對性輔導員博士培養中涉及的三個群體,輔導員博士生、博士生導師及博士點培養單位,每年分對象、分層次、有重點地開展學習交流活動。注重點面結合,“點”即各培養單位組織的學習交流活動,“面”是增設全國骨干輔導員培訓班,培訓對象為每年招收的150名輔導員博士生、博士生導師及博士點培養單位,開展為期一周的系統學習培訓。另外,增加三個群體為期1-3個月海外學習、調研、交流活動,開拓國際視野,培養國際情懷。同時,組織其它交流活動,將輔導員博士創新論壇制度化、常態化。
此外,輔導員所在工作單位的條件支持也是影響輔導員博士生培養的重要因素,工作單位應保證輔導員博士學習時間,提供經費及政策支持,在單位內配備兼職導師,共同參與輔導員博士教育培養。高校輔導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專項計劃實施8年來,形成了一批在學生工作領域內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培養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理論水平和學術修養較高專家。在看到輔導員博士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本文調查的66篇博士學位論文,無論在選題,還是在研究方法上均存在一定問題,這也是輔導員博士生培養過程中應予以重視的問題。
[1]馮剛.不斷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科學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6)
[3]楊國立,等.科學知識圖譜——科學計量學的新領域[J].科普研究,2010,(4)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StatistischesBundesamt. Studierende an Hochschulen[R].Wintersemester,2009/2010
Judging the Doctoral Programs for College Advisors by the Dissertations
Gao Wei
(SchoolofEconomicsandPoliticalScience,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special doctoral dissertations written by college advisors between 2010 and 2015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direction, subject and method. As doctoral candidates, college advisors mostly focus on concrete student affairs in their research with little attention paid to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s. Their dissertations cover a variety of subjects, some of which stray from the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y mainly do qualitative study rather than quantitative study. To raise the quality of the doctoral programs for college advisor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ust further improve the relative policies, and the educating unit must bring its disciplinary advantage into full play with a highly qualified team of doctoral tutors who can help the candidates become more academically focused.
college advisor; doctoral dissertation; doctoral program
(責任編輯:陳勇)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04
2014年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14QNMK02);2013年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3SKSZA01);2013年重慶大學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Y08);2014年重慶大學思政項目(0005001304125)
高微(1979-),女,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生,重慶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思政科科長,副教授。
G641
A
1674-5337(2016)03-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