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培華 章榮偉
?
移動互聯網下的高校后勤服務探討
朱培華 章榮偉
在互聯網+大環境的影響下,高校后勤服務面臨顛覆性的變革和轉型。本文將根據互聯互通的節能技術探討高校后勤服務的變革。
物聯網;高校后勤服務;節能技術;微信企業號
互聯網在我國飛速發展的近十年中,對社會和大眾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一些難以想象的事情以互聯網技術迅速全面滲透到社會,工業、農業、商業、醫療、軍事等各行各業,改變了大眾的生活方式。高校后勤這一傳統行業同樣面臨一輪顛覆性的變革。根據2014年在寧波召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后勤服務管理模式創新論壇”中國教育后勤協會信息化建設專業委員會的建議:互聯網+的教育后勤互聯互通是實現高校后勤變革的根本基礎。目前只有個別學校如電子科大,中國海洋大學等進行互聯網下的后勤部分服務的嘗試。
十年來,互聯網產生出現了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行業龍頭老大。他們在電商、搜索、社交領域風聲云起,大有一統天下之霸氣。阿里創新了傳統商業模式;騰訊顛覆了傳統電信業;互聯網金融挑戰銀行業;大數據帶來精準服務。擁有資本和先發優勢的行業巨頭的領先得到鞏固,壟斷格局日益形成。行業集中度迅速提高。不管你愿不愿意,接不接受,只要你生活在這一互聯網時代,離開“安卓”,沒有智能手機,沒有社交;拒用“支付寶”,就享受不到便利的O2O交易。
高校后勤服務各項IT管理系統、服務系統和高校其他系統都是一個微小的內部局域網絡,其各自獨立運行,各自服務于師生;相鄰的數據設備,且不能互聯互通,做不到數據系統的互聯交換,更不能把系統融入到社會公眾使用的互聯網。因此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是高校后勤服務的IT系統面臨的嚴峻問題。
根據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的數量達到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規模及發展態勢見下圖。
圖1.中國網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圖
互聯網對個人生活方式的影響進一步深化,從基于信息獲取和溝通娛樂需求的個性化應用,發展到和醫療、教育、生活、銀行等公用服務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務。而高校師生在校內尚未充分享受到“互聯網+”下的全面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務。高校后勤服務應用互聯網服務程度明顯低于社會的公共服務。只有個別學校如電子科大、中國海洋大學等進行互聯網下的后勤部分服務的嘗試。截至2015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達到5.94億,國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88%。而學生占全國國民的比例為24.6%,達到1.64億人(已含中小學生)。可以認為全體學生均是手機網民。其規模和發展態勢如下圖。
圖2.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其占網民比例
圖3.中國網民職業結構圖
因此高校后勤服務的IT管理、服務系統必須采用移動互聯網才能適合于目前和將來的發展方向,否則高校后勤服務系統無法和社會公用服務融合,也難以生存和擴展。
隨著移動上網設備的逐漸普及,智能化手機功能更加完善,屏幕增大,網絡環境日益完善,移動互聯網應用模式中,日益豐富三個因素共同作用,促使手機網民規模快速發展。在手機網民快速劇增的同時,各行各業的實體經濟也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打擊(其中服裝業、餐飲業、電器行業受創最重),過高的經營成本迫使此類行業轉型并與各大互聯網平臺合作。
目前高校中各項網絡應用管理和服務系統,尤其是高校后勤服務系統大部分還在用有線連接PC終端,勢必滿足不了高校師生的需求。更不能滿足與社會服務網絡系統的互聯互通的要求。因此移動互聯網是高校后勤服務系統今后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唯一有效的載體。
互聯互通中的節能技術,總而言之是智能設備、智能建筑、智能電氣之間有效連接的控制、管理,它是互聯網中一個重要的分支系統,稱為“物聯網”的模式。目前在我國節能技改領域發展速度驚人,已在多領域進行嘗試探索應用,如高校能耗監測平臺、智能電器(氣)的管理系統等等。“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它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掃描、定位系統、激光掃描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互聯網連接,進行數據信息交換和處理,以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識別、監控和管理。
明治時期是日本從封建社會步入近代社會的開端,更是國家在科學技術、社會文化、思想意識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方面獲得急速發展的時期,對明治文學的研究,不但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明晰明治文學的本質,通過文學進一步了解日本近代政治思想體系和歷史文化變遷乃至近代國家的發展脈絡。對明治的借鑒可以使我們從多角度思考本國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為人類共同體的構建提供可行的思路。因此,明治文學研究很有必要。
一直以來,節能技術,人們一般把能耗設備設施作為物理性基礎設施和工廠基礎設施。互聯網時代,設備設施通過電纜、芯片、網絡整合為統一的基礎設施,也是未來世界人們運行使用這樣的設備設施生活,依靠這些設備設施創新發展新的生活模式。因此節能技術在網絡中的發展和重點運用關鍵在于互聯網中的應用。根據有關專業人士分析估計,互聯網中的智能設備將在未來幾年迎來爆發。并從100億臺跨越式增長到500億臺左右,其產生的影響將會產生各行各業劇烈變化,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改變高校后勤服務的模式,以及帶來節能技術的根本性的革命。
目前高校互聯網中節能技術和其他管理系統發展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互聯網系統是逐漸完善和建設的一個系統,它有眾多領域的不同管理模式。有不同的數據采集、搜集、交換架構,有千差萬別的控制技術,很難按政府采購法一次招標成功,一個服務商在一個時段內做一個較大的IT系統。如果實施多個服務商合成較大的IT系統缺乏統一的規范標準,通信協議、程序接口、有效兼容等尚未形成一致意見和統一標準(該問題在下文闡述)。高校中孤立的后勤服務系統,節能技術管理系統產生大量的重復建設,冗余的設備設施閑置浪費,影響了用戶的使用,影響了行業的發展。例如三大網絡運營商在高校建設大量基站,其以“數量多、問題廣、難管理”而聞名,而這三大問題也一直困擾著高校后勤,改革的呼聲也日益高漲。
目前,社交應用、應用商業模式、移動瀏覽器被視為未來移動互聯網的三大入口,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三大IT(阿里、騰訊、百度)巨人的數據交流中心(平臺)形成的促使各行各業的資源、數據向其接入和匯集。實現大數據大處理,方便全社會的應用服務。一般中小型平臺不能滿足,千兆接入、萬兆互聯的平臺的基本標準,未來發展受到了一定的抑制和阻力。三大數據交流中心(平臺)只要平臺更廉價或免費開放,流量資費更加低廉,系統功能更加強大,服務方式更加快捷,數據系統導入越發準確,高校的后勤系統的互聯互通勢必多數使用、依托于三大平臺。
三大平臺各有各自的服務對象、關注的領域,阿里的支付寶是商家、開發者、消費者,共享支付寶技術數據和用戶資源;百度直達號是用戶通過移動搜索、地圖等多種方式隨時隨地提供應用服務;騰訊的微信用公眾號、企業號用“智慧生活”的方式,連接一切路線,提高O2O的服務。唯一遺憾的是沒有一個物聯網行業的巨人,無法統一物聯網資源的一個共享平臺。因此一部分高校后勤服務和節能技術管理系統近期還很難接入式融合于三大平臺中運行和服務。
基于三大服務平臺服務范圍而言,2015年9月騰訊公司推出的微信企業號更接近高校后勤服務系統的互聯互通平臺的需求。微信企業號對于服務性企業,針對性更強,功能更加強大,它幫助社會服務企業、個人移動用戶端,高校服務IT系統間的連接,并能有效地簡化管理流程,提高信息的互聯互通和協調效率。使用企業號發送信息數量幾乎不受限制,提供多樣且個性化的產品后勤服務,從而實現高校傳統后勤向現代后勤的華麗轉型。
一個微信企業號可以配置多個類似服務號的應用,而且不斷完善開放接口,已經建設了IT系統的高校與后勤可直接現有IT接入微信公眾號,既保留用戶PC端管理者使用習慣,又快速實現了服務對象應用移動化。
同時企業號提供了豐富社會服務功能,強大微信支付的能力,開放的接口,促進了社會第三方開發商快速高效地為高校后勤提供量身定制應用服務。讓微信成為高校師生數字生活的必需品,而不僅僅是一個社交的通信工具。
目前微信企業號公測服主要面對的是企業的OA系統,對于節能技術所需的“物聯網”的互聯互通的數據交換還待時間。對于目前而言,高校后勤已逐步開始嘗試與互聯網平臺進行合作,如學生網上選課、網上報修、網上提前訂餐等等(但尚未實現在同一平臺上互聯互通),一系列的改變足以說明高校后勤正努力朝著智能后勤的方向發展。同時騰訊剛大力推出“QQ”物聯平臺,假以時日高校后勤服務(一般由辦公系統+物聯網+商務支付組合)互聯網可能會在一個平臺互聯互通交換數據。然而,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同時,網絡安全問題已牽動所有網民的心,也使得移動互聯網及其業務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力。
(一)手機私密性給用戶帶來的顧慮
隨著4G時代的到來,手機不僅僅作為通話工具,更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百寶箱。由于手機功能的不斷增強,許多人會把一些個人隱私存儲在手機上,如若手機信息被不法分子通過互聯網所竊取,則對使用者甚至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
(二)黑色產業鏈轉向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商機”,也逐步把黑手伸入移動互聯網。不法分子通過惡意網站、木馬病毒、扣費軟件植入用戶手機,利用用戶真實信息進行詐騙或手機網絡支付等等,直接給用戶造成極大的損失。
可以說安全問題是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當務之急,同時政府機構也在不斷完善網絡安全法,假以時日網絡安全問題將會進一步得到解決。
互聯互通的瓶頸
互聯互通是一個發展根本目標,也是互聯網+應用的根本基礎,目前存在兩大問題:
1.通信資費;此問題在政府強力的干涉下已經有了下調的小行動,相信在政府的協調下,資費還將進一步下調,充分刺激促進互聯網+整個社會的廣泛運用,從而帶動經濟的發展。
2.統一的技術標準
物聯網(能源管理和節能技術)應用制約其最大瓶頸則是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尤其是數據表達、交換和處理(語言)標準,紛繁復雜,相關標準各行其事。數據交換就是物聯網中的“聯”,如果不能實現物與物暢通無阻的信息數據交換,就不能稱之物聯網。一個封閉的局域網必定被新的更強大互聯網吞并淘汰。
物聯網之間,物聯網與互聯網之間,必須實行暢通無阻的互聯互通,數據交換和處理。 這是一個IT行業大勢所趨的方向,不可逆轉。這需要解決語法相同,語義相通,即用相同格式表達同一個意思的互聯網語言。一個統一的技術標準,這個技術標準語義正確,表達清晰,錯誤和歧義極少,它能足夠支持很大范圍應用,解決很多行業的一般需求,能夠在全球應用(比如英語在全球的應用),方能成為統一的技術標準。同時這一標準的使用盡可能廉價甚至免費,才能快速推廣,企業和個人樂于使用,形成標準。
目前歐盟研發統一的網絡信息技術標準,我國傳感網絡技術標準建設已起步,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委員會組件了傳感器網絡技術標準工作組,積極開展傳感網絡標準制訂工作,爭取國際標準的主導權,于2009年提交關于傳感器信息處理服務和接口的國際標準提案。
我們相信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IT行業全體人員的努力 下,我們一定會較好的解決互聯網中的互聯互通問題,為我國的互聯網+的應用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極大方便人民群眾(包括高校師生)利用互聯網創造新生活和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增長。
[1]陶曼,王友良.試論低碳生活方式的實現路徑[J].南華大學學報,2011,(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發(2007)19號教育部關于開展節能減排學校行動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EB/OL].2007-9-14.
[3]陳偉,屈利娟.全國首批節約型高校建設示范高校——浙江大學建筑節能監管體系建設思考[J].建筑科技,2010,(22).
[4]周安勇,袁達,肖靚莎.基于低碳生活視角下的高校校園節能減排制度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2,(2).
[5]徐斌.中國低碳校園建設——復旦大學案例分析[D].上海:復旦大學,2011.
[6]趙大偉.互聯網思維獨孤九劍——移動互聯時代的思維革命[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后勤服務總公司]
(責任編輯:趙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