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平
?
試論我國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的協調發展
羅一平
摘要: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作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政治發展中的一個主要矛盾。同時,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本身都是相對的概念。政治制度決定著政治民主的方向,是政治穩定的基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向是我國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協調發展的根本所在。政治參與是衡量政治民主的重要因素,同時政治參與的“速度和廣度”對政治穩定又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政治穩定的關鍵所在。反腐倡廉是政治民主的必然選擇,是政治穩定的首要前提。
關鍵詞:政治民主;政治穩定;政治制度;反腐倡廉
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作為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政治發展中的一個主要矛盾,兩者辯證統一于政治發展中,既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又有相互制約的時候。如果脫離政治實踐環境,僅僅從純理論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必然會陷入復雜的矛盾糾葛。同時,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本身都是相對的概念,一方面,世間沒有也不存在一個絕對有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民主模式以及穩定狀態;另一方面,從歷史的角度看,政治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所趨,政治不穩定往往只是政治發展的階段性產物。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政治民主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基本實現了政治穩定。分析我國政治發展過程,不僅可以清楚地看到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的辯證關系,同時通過理論聯系實踐,可以更好地把握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使其更加協調的發展。
政治民主的核心原則要求實現公民權利的自由和平等,然而,自由和平等的實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到底選擇哪種實現方式是由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決定的。同時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穩定性對政治穩定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甚至是決定性作用。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政治民主化道路和方向。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法治化。全會決定再次重申了我國政治民主發展方向: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這個方向是由我國的基本制度決定的,同時也從根本上保障了我國政治的穩定發展。
政治制度的穩定是政治穩定的基礎。正是因為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才實現了政治的穩定,經受住了歷史和現實的考驗。蘇聯巨變也充分表明政治制度的穩定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制度自信在政治穩定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政治民主是根本政治制度之中的民主。政治民主并不是沒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和民主,政治民主是在政治制度之下,有約束的民主。突破根本政治制度的政治民主,搞類似“一人一票”的東西,表面上看擴大了政治參與,實質上,從我國的政治制度看,背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脫離了黨的領導,就會走上邪路,走上不歸路,對政治穩定將產生巨大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一再強調,我們絕不照搬國外的政治模式,絕不搞政治上“飛來峰”,充分說明,我們的政治民主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在根本制度之下,不斷完善我們的基本制度,把政治民主推向深入,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政治民主不變味,才能更好地保持政治一致性,促進政治穩定發展。
因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方向是我國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的協調發展的根本所在。
政治參與是衡量政治民主的重要因素,同時政治參與的“速度和廣度”對政治穩定又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是政治穩定的關鍵所在。政治參與的可行性、有序性是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協調發展的另一個決定因素。從這個角度講,政治民主制度化、法治化就是政治穩定的必然要求。
政治民主法治化是政治制度化最主要的組成部分,是政治穩定的重要保障。憲法法律是保障公民權利、實現公民政治參與的最有效方式,離開憲法法律,任何制度設計都無法從根本上保障公民的政治參與。政治參與不僅是權利的參與,而且更需要過程的參與和監督。把政治民主納入法治的軌道上,不僅可以盡量減少政治民主中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公民參與的起點一致,參與過程更加公平公正,同時也有利于人民群眾去監督政治民主。全社會法治意識的增強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更加懂得權利和義務的真諦,可以大幅度提高政治民主程度,促進政治民主向前發展。
一方面,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政治民主,可以消除和緩解政治參與過程中產生的無序和冒進,使政治參與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合適的范圍內,這在很多方面會減少政治民主改革帶來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同時,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政治民主,公民對政治參與的信任和認可程度會大大提升。這樣,不僅有利于穩步提升政治參與,同時也使政治民主發展成果更易得到人民群眾的接受和認可。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政治穩定。
以我國村民自治為例。之所以一些地方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從根本上講,不是制度設計本身的問題,而是公民參與沒有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上,沒有強有力的法律約束,只依靠行政手段很難使政治民主得到有效實施。由此也引發了很多矛盾和問題,最終使一些村陷入選舉艱難,重復波折的境地,破壞了政治民主,影響了政治穩定。
另一方面,政治穩定要求政治民主是漸進式發展,而不能是跳躍式發展。漸進式發展就必然要求在一個能支撐其平穩活動的制度上運行。從目前來看,在黨的領導下,法治是唯一一個能承載起這個重任的制度。當前,我國全面改革進入深水區,國內外不穩定因素增多,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改革壓力增大,改革阻力也在增大,破壞團結穩定的因素不斷累積。更要求我們要穩步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這就要求政治民主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前行。這個范圍必然是憲法法律所規定的范圍,也必然要求在憲法法律的框架內活動。在今天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也使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政治民主法治化是政治穩定的必然要求。
從我國的政治制度來看,政治民主首先是黨內民主,要做到黨內民主,就必須依法推進反腐敗,清除黨內的害群之馬,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保持黨員領導干部隊伍的純潔性,這無疑是政治穩定的前提。
從政治民主的核心原則自由平等來看,要實現自由平等,就必須推進反腐倡廉,消除特權,從而保證真正的自由平等。,要實現政治民主,就要擴大公民的權利,也就必然要限制公權力,而腐敗的背后恰恰是公權力的濫用。一方面,公權力的濫用,會影響公民政治參與的公平起點。以選舉為例,如果濫用公權力,不按法律法規操作,公民政治參與的訴求就可能被故意忽視。同時,在選舉過程中,如果不尊重公民的選舉自由,用威脅、利誘等不正當手段來推進選舉,必然會導致政治參與過程的不公,甚至成為一種形式主義。這就會大大挫傷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甚至引起公民的不滿。另一方面,公權力的濫用,大量的腐敗滋生,形成一定的“圈子”,不僅對社會公眾造成巨大的影響,而且也會使一些不愿不想腐的黨員干部受到排斥,進而影響黨組織建設,形成黨內諸多不穩定因素。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推進反腐倡廉可以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人心所向是政治穩定的首要前提。之所以社會上出現仇富仇官現象,和腐敗蔓延是密不可分的。黨的十八大后,我們黨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反腐敗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同時,從一些腐敗案件中,可以看到腐敗現象非常嚴重,動輒上億的貪污,不僅損害了黨的形象,同時也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不勞而獲,權錢交易的風氣很容易在社會上模仿滋生。一方面,這種情況會導致社會嚴重的不平等,造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尤其是權錢交易,不僅損害了黨的利益,同時會大大影響政治生態,在權錢交易中形成的既得利益者,必然會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其既有利益,這就必然會阻撓政治民主的進程,妨礙政治民主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情況不僅會導致公民對黨和政府失去信任,同時也對政治民主失去信心。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并且在國外勢力的鼓動下,公民有可能把另一種政治民主形式看作是救世良方,從而動搖政治穩定。
總之,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不能脫離其存在的客觀環境,忽視了基本國情,去討論所謂的政治民主和穩定,就會陷入虛無主義的困境。從我國的國情看,要想保持政治民主和穩定協調發展,就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民主發展方向,從制度化和反腐敗入手,通過制度內在改變,不斷完善政治制度,促進政治民主化發展的同時保證政治穩定。通過外在保障,不斷加強反腐倡廉,走群眾路線,贏得廣大人民的擁護,才能在政治穩定的前提下,全面推進改革,促進政治體制改革,使政治民主納入法治的軌道,走上政治民主和政治穩定相輔相成的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王逸舟.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政治穩定與國際關系[J].學習與探索,1998(5).
[2]徐湘林.以政治穩定為基礎的中國漸進政治改革[J].戰略與管理,2000(05).
[3]黃曉玉.亨廷頓政治發展理論研究及其現實意義[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0.
[4]劉晉飛.馬來西亞政黨制度與政治穩定[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1.
(作者單位:中共晉中市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室)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