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鳳倫
?
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現狀分析及教育培養途徑
——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為例
魏鳳倫
摘要: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關系到廣大畢業生的切身利益、社會的穩定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的就業觀以及就業觀教育培養等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觀;現狀;就業觀教育培養途徑
就業觀支配著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目標的期望、定位與抉擇,影響著大學生對就業的看法、心態、情感、行為,它對大學生就業目標的實現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因此對大學生就業觀問題的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加全面了解當代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及面臨的問題,掌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本文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對畢業生的求職現狀進行了調查分析。
雖然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總體上已經傾向于理性化和務實化,但由于受到不同學校環境、家庭教育以及社會風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就業觀暴露出以下一些問題。
1.就業目標不明確,缺乏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
雖然現在很多大學生剛一進校園就感到了嚴峻的就業形勢,但是其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中,缺乏實踐經驗,對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也沒有準確的認識。所以當他們走出校園的大門走入社會之后,在求職過程中采取的是“撒網捕魚”的求職方式,目標不明確,在擇業過程中迷茫,缺乏準確的定位。對自身的認識以及社會的需求認識不充分,盲目地擇業導致其在求職過程中心態、行為以及對就業的看法發生導向性的改變。

表1 調查對象對自身就業目標的認識
2.缺乏一定的誠信與職業品質
近幾年,隨著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就業競爭壓力也日趨激烈,學生為了增加自己的就業競爭優勢,不斷出現夸大或造假簡歷充實自己“實力”的現象。還有少部分學生在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時,淡化就業誠信觀,從自身利益出發,不考慮用人單位的利益和學校的聲譽,無視《就業協議書》、勞動合同的權利義務以及法律效應,頻繁換工作,忽視用人單位的利益以及學校的聲譽。

表2 調查對象畢業至今,更換工作單位的次數
3.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差異
現在畢業生在找工作時,往往把“500強”企業、外資公司當作首選,不愿意去中小型企業,更不愿意到二三線城市,從而導致就業的路越來越窄。有的畢業生一畢業就要求起薪最低達到多少,每年的公司福利、討薪政策、不接受加班……一些苛刻的條件令公司無法接受,從而被解雇。學生過高的期望與現實社會之間的差距,造成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落差,喪失信心。實際上隨著國內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現在中小企業為畢業生提供的就業機會已遠遠超過大中型企業。但是學生本著穩定、輕松、高薪的就業心態,錯過了許多好的工作機會。可以說,當代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加劇,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造成的。

表3 調查對象目前對工作的滿意度
4.大學畢業生勞動力過剩導致就業壓力加劇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人數不斷增長,而就業市場處在一個基本飽和的狀態,社會在“雙向選擇,擇優錄取”的原則下對大學畢業生的學歷、知識技能、綜合素質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勞動力供過于求,導致了畢業生就業壓力加劇。通過如下數據可以看出,近5年來畢業生數量增長對就業造成的壓力。
從2010年到201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分別是631萬、660萬、680萬和699萬,到2014年到達727萬。一方面,大學畢業生逐年遞增,是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國內公司減薪裁員,外資企業招收人數明顯減少,國有企業、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用人指標有限,難以大量接收畢業生,也是導致畢業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1.加強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在高校教育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就業觀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大學生正確就業觀的形成與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緊密相連,而這“三觀”又是大學生加強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大學生走出校園,走上社會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為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就要求個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個人思想、專業知識技能、情感、行為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隨著目前全國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的逐年遞增,要解決就業瓶頸的問題,高等教育就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將就業教育融入到平時的德育課程中,與德育一起作為一個貫穿于大學生全過程的系統工程。
在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外語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18項能力的調查中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對自身各方面的能力給予了肯定,說明學校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培養,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更應該加強畢業生就業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
2.加強就業指導,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只有拋棄不切實際的空想,調整自己的就業理想和個人價值取向,做出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符的定位,才是正確的選擇。調查發現,現在很多學生“有業不就”,就業積極主動性差,而且因為工作的環境、待遇、公司所處位置等客觀條件而不愿去就業。
首先,當代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就業心態,把自己看成是普通勞動大眾的一員,從自身的長遠發展考慮,降低自己作為一個大學生的身份;其次,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及個人愛好,找一個合適自己的崗位,而非一定要去500強、外資等企業;最后,學生要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敢于挑戰,勇于到農村、到基層、到欠發達地區等艱苦的環境中磨煉自己。
在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母校就業指導服務評價的調查中,大部分的學生了解就業信息的渠道是通過校園招聘會、專場校園宣講會、學校就業信息網、學校老師的推薦。說明學校注重對畢業生的就業服務工作,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
3.努力提高自身就業能力,做好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需要通過知識的學習,技能的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而形成。就業能力的提高能夠實現個體的就業理想,體現自身價值,找到適合自己特點、興趣的職業,從而很好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與價值。
大學生要注重職業技能的培養,充分利用在校的各種資源、機會,深入實際鍛煉自己,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校的各種社團活動,鍛煉團隊合作能力、協調能力、溝通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不斷提高,可以幫助自己客觀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經歷以及不足等方面做一個綜合客觀的分析,然后根據自身特點及市場需求,明確就業價值取向,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才有追求的方向,才能一步一步去實現,合理的職業規劃與配置、選擇,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得以實現。
在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畢業生的調查中發現,畢業生對母校課程設計、課程的實用性、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方面,和學校對學生開展就業指導課、進行職業生涯輔導、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意向、介紹專業的就業方向及更多的用人單位需求信息等方面,80%左右的學生給予了一般及滿意的評價,說明學校平時在教育教學以及就業指導服務中,注重學生就業能力和培養,提早幫助學生做好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
隨著知識經濟發展引起的經濟結構調整的展開和改革的深化及近年來全國高校擴招,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且會越來越嚴峻。解決這一長久性難題是一項系統且長期復雜的工程,必須在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下,依靠大學生自身、全社會、學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來完成。高校必須從學生進入校門起,就引導學生全面客觀的自我評價、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觀,樹立普通勞動者意識、創新意識、吃苦耐勞精神和奉獻精神。從政府、學校和家庭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教育培養對策。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中,轉變就業觀點,合理地定位自己,最終及時順利地就業,從而盡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楊東.當代大學生就業觀現狀及培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14(11).
[2]林世軍.淺談當代大學生的就業觀[J].教育理論研究,2010.
[3]姜曉紅,騰躍民.大學生不良就業觀的成因及正確就業觀的引導[J].現代就業管理,2010 (4).
[4]張瑩.當代中國大學生就業現狀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作者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學生處)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