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月
?
試論“中國夢”的科學內涵
王月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一經提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中國夢”將國家、民族和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強大的感召力,本文主要從理論、實踐、文化、價值和時代五個方面具體闡述了“中國夢”的內涵,以期能夠科學地把握“中國夢”。
關鍵詞:中國夢;科學;內涵
2012年11月29日,習總書記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的展覽時,首次對“中國夢”進行了闡釋。“中國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具體說來可以概括為“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逐步并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種夢想將國家、民族和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具有深刻的內涵和強大的感召力。
“中國夢”是關于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思想,是十八大以來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大成果,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鮮明的特色。
“中國夢”是站在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深厚的理論根基。它不僅是一個新鮮的提法,而且還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和構架。它是由一系列的相關命題、范疇和概念所組成的,這些命題、范疇和概念之間又有辯證的邏輯關系以及內涵和外延的規(guī)定,它們前后相依,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中國夢”是由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子系統交織而成的理論體系。“中國夢”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國防以及外交等多個層面,并融合了政治大國、經濟富國、文化強國、美麗中國、軍事強國以及和諧世界等多個維度的內容。“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生動的表述,它內在地包含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兩個一百年”的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群眾路線等方面的內容,并對其進行了高度的整合、概括和提升,使之變得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總之,“中國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與中國當前的國情相聯系,著眼于當前中國發(fā)展階段中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將實事求是、解放思想、科學發(fā)展以及實干興邦等思想精髓貫穿其中,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隨著實踐的不斷發(fā)展,“中國夢”的內涵和外延還將會不斷地拓展和豐富,理論體系將會愈加完善,更好地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
“中國夢”立足于中國的實際和國情,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它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任何一種理論,如果不在實踐中應用,將其束之高閣,都將毫無價值和意義。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踐行“中國夢”,不斷地豐富其內涵。
1.實踐目標的二維性
“中國夢”不僅要實現“個人夢”,而且還要實現“國家夢”。“中國夢”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它和“美國夢”不同。“美國夢”是以資本主義的思想為指導,強調個人主義、個人至上、追求個人的物質享受。而“中國夢”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集體主義,強調家國一體,國家與個人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經歷了外國列強的侵略以及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況,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了嚴重的踐踏,沒有國家的富強,就沒有個人的發(fā)展。中國人在內心深處相信只有國家和民族強大了,個人才會有所發(fā)展,才會有實現夢想的機會。所以,“中國夢”不僅是每一個個體的夢,更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夢。“中國夢”是“個人夢”和“國家夢”的交織體,個人夢想的實現離不開國家夢的支撐。當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也需要發(fā)揮每一個個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將集體和個人對立起來,要從個人和國家兩個維度理解“中國夢”,并在實踐中注意兩者關系,不可片面地看待和執(zhí)行。
2.實踐主體的大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實踐的主體。“中國夢”是個人和國家相互交織的夢,它將整個民族的期盼與追求都凝聚起來,使全民族都為之堅毅持守、慷慨趨赴。“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個體的支持和奮斗,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熱情和艱苦奮斗。“中國夢”融合在每一個個體的夢想之中,當每一個個體的夢想實現的時候,那也將是“中國夢”實現之時。離開人民群眾,“中國夢”的實現只能是空談。所以,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要堅持群眾路線,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從群眾中汲取智慧,不斷推進“中國夢”實現的步伐。
3.實踐過程的長期性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的奮斗目標,在不同的時期和背景下,“中國夢”呈現出了不同的階段性特征。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曾經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歷史和文化,并始終綿延發(fā)展、傳承不絕。然而,近代以來,中國逐漸落后于其他國家,備受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但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目標仍然沒有實現。目前,國內正處于改革的深水區(qū),各種矛盾交錯叢生,利益集團之間相互博弈和傾軋;國際上,大國之間相互較量,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激烈,需要時刻警惕。面對著國際、國內的復雜情況,“中國夢”的實現任重道遠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4.實踐前景的光明性
習總書記曾明確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事實證明,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并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實體,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這些成就的取得完全是由于我們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經過這些年的探索,我們找到了這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fā)展道路,建立了與我國現實發(fā)展狀況相適應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實現“中國夢”,依然不能偏離這條路,繼續(xù)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30多年的成就,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作為一個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寫照,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和精氣神,是民族凝聚力、團結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象征,是一個民族的思想歸宿和價值依托。“中國夢”以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和歷史智慧為底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中國夢”深深根植于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和歷史之中,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限于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而且還包括中華民族文明的復興和傳承。中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綿延不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諾千金”“天人合一”“睦鄰友邦”等理念,這些理念涵蓋了人際關系、家國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多方面的內容,并已經不知不覺注入到了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的為人處世。同時,這些理念也包含了處理國際關系時的準則,致力于形成平等互利、睦鄰友好、共贏的局面。“中國夢”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歸根到底,“中國夢”是追求人民幸福的夢,凸顯了以人為本、家國天下的情懷,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
“中國夢”最終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不僅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追求的是國強民富,只有民富,才能國強,民富是國強的內生動力。人民群眾是“中國夢”的實踐者、追求者和享有者,“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一項艱巨、長期的使命,不是依靠一個人或者是一部分人就可以成功的,而是需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熱情和積極性,投身于“中國夢”的實踐之中,為自己的夢想不斷的努力奮斗。“中國夢”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其源泉和根本歸宿都是人民。“中國夢”的實現是為了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有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的權利,能夠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中國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特質,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光輝。
習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引用了“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三句詩,分別對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所經歷的尋夢、追夢、圓夢奮斗歷程和現實狀況進行了生動地描繪。“中國夢”貫穿于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在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曾經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和文化。數千年來,中國雖然歷盡滄桑,其歷史文化卻始終綿延發(fā)展、傳承不絕。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備受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欺凌和剝削壓迫。自此,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各階級和階層都進行了不同形式和程度的探索。最終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戰(zhàn)勝了帝國主義,建立了新中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內憂外患、落后挨打的局面,開啟了中華民族不斷發(fā)展壯大、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夢”更加強調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這是由當時的歷史狀況和中國國情所決定的,具有特定的時代特征。
在改革開放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之下,我國經濟獲得迅速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社會穩(wěn)定和諧,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正在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努力奮進。但是,當今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都在搶抓競爭的主動權。一個民族的理想信念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都著眼于本國、本地區(qū)的發(fā)展,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夢想。我國要想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需要提出符合本國國情的夢想和目標,將各族兒女凝聚起來,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前進。所以,此階段的“中國夢”符合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以及當代世界以和平與發(fā)展為主題的時代潮流,飽含鮮明的時代特色。
實踐成功的前提是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對于“中國夢”內涵的科學認識和把握,能夠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中國夢”這一命題。只有真正理解了“中國夢”的內涵,才能更好地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任平.“什么是中國夢、怎樣實現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當代出場的根本旨趣[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6).
[2]史為磊.當前“中國夢”的研究綜述[J].社會主義研究,2013(4).
[3]侯遠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4]辛向陽.中國夢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J].重慶社會科學,2013(5).
[5]孟東方,王資博.中國夢的內涵、結構與路徑優(yōu)化[J].重慶社會科學,2013(5).
[6]習近平.習近平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2-11-29.
[7]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3-03-18.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