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舒緯
【摘要】數學教學中在不被問的情況下,強行主動告訴別人的情況時有發生。那么我們教師該如何從自身出發,改變已有的教學方式,亦或者是以什么樣教學方式面對以后的教學生活。“以答代教”可以說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除了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也尤為重要。長期以來課堂上學生向來以服從者的姿態自居,而教師則是以一種領導者、傳授者的姿態面對學生。這樣的師生關系決定了我們學生的學習方式只能以聽講為主,這樣的學習方式很明顯是不能滿足思維發展的需求。
【關鍵詞】學習方式變革以答代教教學相長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處理數據、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可以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提供語言、思想和方法。因此學好數學,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對人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么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發展學生的數學思想便成為我們數學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
一、 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
“教”根據最新解釋意為在不被問的情況下,強行主動告訴別人。很明顯這樣的方式早已不適應于今天的教育教學,可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教師仍然會應用該手段進行教學。例如:
(一) 概念的教學
數學概念是反映數學本質屬性的思維產物,包括內涵和外延兩個方面。比如我們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知識點自然數的學習,學習自然數必須明確自然數的兩重意義:一是表示數量意義,即有多少個物體,物體的數量是多少;二是表示次序意義,即被數的物體是第幾個,用來表示物體的次序。也正是因為自然數有內涵和外延這兩重意義也才有了我們數學上“數”與“數字”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有關于這一點我們一年級學生肯定不會想到,那么我們教師又是否在概念上幫助學生進行理解。
(二) 計算教學
計算總是被我們理解為數學學習中最為機械化的內容。正是基于這一點認識,我們有很多老師在計算單元教學時新課結束得往往非常迅速,對于算理的解釋往往一筆帶過,當學生還在對算理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時馬上進入算法的教學。不少有經驗數學老師甚至能夠總結出一條條類似于概念的計算方法讓學生進行記憶以達到提高計算正確率的效果,課后又往往通過大量的練習加以鞏固。即便是這樣我們人有不少學生存在著嚴重的計算問題,亦或者是今天算對明天算錯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究其原因在于算理不明。
(三) 單位教學
對于單位的解釋為選定的物質在規定條件顯示的數量作為基本量度單位的標準,在不同時期和不同的學科中,基本量的選擇可以不同。這部分內容本該隸屬于概念教學,但我這里要說的不是單位的介紹,而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結果的單位該如何確定。以現在的六年級第一單元長方體與正方體的學習為例。在本單元中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混合在一起有不少學生在寫單位時經常混淆。就以最為簡單的長方體的體積除以長方體的高等于什么舉例,很明顯結果應該為長方體的底面積,那么商的單位應該為面積單位,可是有學生仍會寫成體積單位。即便寫成面積單位的學生我想大部分人也是根據問題或者是算是的意義得出。那么為什么單位會是平方呢?其實算式里隱藏著單位例:5dm×4dm×3dm=60dm3, 60dm3÷3dm=20dm2,原因就在于dm3÷dm= dm2,這里的單位可以當做數字進行計算。正如速度×時間=路程,速度單位以米/秒,時間單位秒為例,米/秒×秒用分數乘法的計算自然等于米,也就是長度單位。我們老師在教學時是否去思考學生是否正真理解實際問題中單位的意義。
其實在數學教學中類似于這樣在不被問的情況下,強行主動告訴別人的情況時有發生。那么我們教師該如何從自身出發,改變已有的教學方式,亦或者是以什么樣教學方式面對以后的教學生活。那么我認為我們不妨采取“以答代教”的方式進行教學。現在我們提倡學生進行自主互助學習,但僅僅依靠學生的力量是肯定沒有辦法完成,教師的輔助必不可少。采取“以答代教”的方式有著以下幾樣優勢。
首先解放了學生,教師不再強行主動地將知識點灌輸給學生,而是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獨立地去探索,去發現問題。在沒有固定思維以及框架的約束下學生的思維以及創造性會發揮到最大程度,學生會變得非常樂意去探索問題。其次解放了課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課堂的主導性交給了學生。課堂的發展以及流程進度在很大程度上由學生決定,課堂變得自由民主。還有也是我認為“以答代教”最大的優勢所在那便是可以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由學生提出,學生在提出問題之前肯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且多人之間進行過討論研究,問題具有共性。既然問題是學生所關心的,那么我們老師在解答時學生一定會聽得非常認真。
當然“以答代教”也并不是完美無瑕,它存在著最大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有問才有答,所以如何有效地“以答代教”,首先要解決的是要讓學生主動地問。這便涉及到我們第二個要研究的內容,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二、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
長期以來課堂上學生向來以服從者的姿態自居,而教師則是以一種領導者、傳授者的姿態面對學生。這樣的師生關系決定了我們學生的學習方式只能以聽講為主,這樣的學習方式很明顯是不能滿足思維發展的需求。那么怎樣的學習方式才能夠讓學生學得高效,學得更有深度?
(一) 讓自主探究深化思維
學生在學習中占有主導地位,要想讓學生主導課堂,就必須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獨立地思考,能夠最為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可獨立思考的過程往往是痛苦的,因為一個人對事物的認識很容易被外界所影響。當一個人缺乏安全感、缺乏自信心的時候,更容易去一個集體中尋找認同感,通俗地說,這叫從眾心理。即便過程是痛苦的,但我們教師尤其是數學教師仍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因為自主探究并嘗試解決問題可以讓學生最大程度地去體驗數學思考的價值。如果難點疑惑一旦被解決,那么學生將感受到解決數學問題帶給他們的將是一種巨大的愉悅的價值體驗。
(二) 讓小組合作輔助探究
如果說自主探究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先鋒軍的話,那么小組合作就是后勤保障。正如前面所說,獨立思考的過程是痛苦的,可合作討論的的過程卻是愉快的。而且在很多情況下僅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得出數學結論的,因此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顯得不可忽視。可是在教學中,小組合作存在著很大一個弊端——無效參與,如在老師叫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老師所給的討論時間不夠只是走個形式,匆匆收場;學生水平的不同,出現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過于依賴、盲從成績好的同學;在小組中不會傾聽別人的言論,討論結束后更是不會歸納等等。要想確切地落實小組合作的輔助作用,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是靠個人力量無法解決問題時進行合作;解答開放靈活性問題時進行合作;也可以是當問題的結論可能出現多種情況,個人的思維不夠全面時進行合作……
其次要靈活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在這一點問題上我們有時要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設計不同的合作形式:有時候會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作形式;有時候甚至是同樣的教學內容,同一年齡段的學生但不同的班級學生學情不同而設計不同的合作形式。合作時可以同桌合作,適合小問題討論;4人小組合作,可用于較為復雜的問題;也可以分工協作,每人承擔問題中的一部分內容最后小組內討論得出結論……
最后要做好小組合作的課堂以及課后總結。即便是小組合作討論出來的結果也仍然會存在一些不夠準確、不夠嚴密的地方。在這個時候教師的指導作用便需要得以體現,在匯總大家的想法之后將其呈現,并尋找共性用規范的語言得出結論幫助學生理解。不僅如此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課后跟蹤調查、收集反饋信息、反思成果與不足、對學習進行全面的評價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做有利于改進教學。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的教訓,進而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再做具體的指導,促使每個小組都進行反思,這樣慢慢會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
(三) 讓大膽質疑突破疑惑
無論多么優秀的老師面對多么優秀的學生,在課堂內容結束之后都無法百分之一百地保證所有的人都沒有任何困惑。而在現實教學中很少會有學生主動向我們提出問題,往往問題就會被一直隱藏下去。所以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勇于提問的學習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
我們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放下包袱,沒有任何思想顧慮,遇到問題要大膽地問,也就是敢問,關鍵是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提問問題的意識,解除學生怕提出問題師生嘲笑,縮手縮腳的表現,不論學生從哪一個角度,提出什么樣的問題,不管好與壞,對與錯,都要予以肯定和稱贊,這樣學生就會積極想象,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
要想真正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精神有一點是我認為最重要的,那就是質疑權威。對于學生來說權威就是老師,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教師不愿在學生面前擺低姿態,放下威信。就比如說如果我們老師在講授內容時如果有什么地方講錯了,事后絕大部分老師總是要想法設法把錯誤給圓回來,以達到既不教錯學生,也不有損威信的目的。其實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很不可取,錯了就是錯了,為什么不可以大膽承認自己的錯誤呢。讓學生明白老師并不是神,也有犯錯的時候。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可以故意犯錯讓學生給予指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課堂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質疑或者是不同的想法。
三、 教學相長讓學習變得高效
教師的教在于博學與博愛。只有當教師自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和對學生無盡的熱愛時,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這個時候教師不再是一個職業,我們從事的也不再僅僅只是一份工作。這會成為一項事業,一項我們不愿割舍的事業。
學生的學在于勤勉與虛心。對于學生在成長階段最為重要的事莫過為學習,學知識,學做人。學生學好知識是對教師最大的慰藉,要想學好以后所需要的一切勤勉的學習態度與虛心接受的品質必不可少。
“教”與“學”向來是兩個密不可分整體。教師的價值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成果之中,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地去提高自身的文化、技能和人文品質。在很多時候并不是絕對是學生從教師身上學到知識,我們教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學到很多我們以前所不具備的經驗。在“教”與“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進行情感交流,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與共同發展,讓學習變得更為高效。
【參考文獻】
\[1\]卜玉華.試論教學課堂設計的“可能起點”與“現實起點”\[J\].課程·教材·教法,2007(4).
\[2\] 鄭毓信.國際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