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昌聯
摘 要: 文包詩的學習應該以詩歌為主,學文為輔,要在讀懂詩意、品味詩情、學習語言等方面著力,把學生引向古詩學習的征途。
關鍵詞: 文包詩 詩意 詩情 教學策略
文包詩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一種獨創的閱讀文體,它根據詩歌的寫作背景,表達的內容及情感,用比較好懂的現代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詩歌。這種類型的文章,在學習中應該以詩歌為主,文章是為詩歌服務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學習課文作為主要任務。那么,教學中應該如何進行引導呢?
一、讀懂詩意
教學文包詩,首先要讓學生結合課文的學習,讀懂詩的意思。這是學習的第一步。其次,讓學生閱讀全文,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文中的生字、新詞。再次,把文中的詩歌和課文的情景結合起來閱讀,想想課文哪些句子是寫詩句的意思的。把二者對應起來閱讀和思考,借助課文學習古詩,讀懂古詩的內涵。
例如,教學《每逢佳節倍思親》時,在學生疏通課文的基礎上,M老師采用如下方式進行引導:
師:(出示詩歌原文)誰起來把這首詩讀一讀?
學生大聲朗讀。
師: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教師在詩中標出停頓號)
學生再讀。
師:這首詩什么意思呢?答案都在課文中,請你們再次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圈畫,你讀懂了哪個詞,哪句詩的意思?
學生自主學習。
師:誰來說一說?
生:我讀懂了“獨”的意思,就是獨自一人的意思。王維15歲就一個人離開家鄉,到京城長安。
生:我知道“異鄉”是指京城長安。“異客”就是離開家鄉的人,這里指王維。
生:“佳節”是指重陽節。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生:我知道“插茱萸”和“登高”是王維家鄉重陽節的風俗。
生:“遙”是遙遠的意思。
生:“少一人”指的是王維。
師:同學們借助課文,讀懂了詞語的意思,你能不能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呢?
生:第一句意思是王維獨自一人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
生:第二句的意思是“又到重陽佳節了,王維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生:第三句的意思是每到重陽節的時候,兄弟們都要登高望遠。
生:第四句的意思是大家都插著茱萸,唯獨少了我一個人。
師:同學們理解得很正確,能不能把整首詩的意思說一說呢?
學生練習說整首詩的意思。
由上面的課例中可以看出,借助課文的內容,不需要教師的任何指導,學生也能自己讀懂詩歌的意思。這就是文包詩獨特的價值所在。
二、品味詩情
任何詩歌都是詩人有感而發,它寄托著詩人的某種志向,表達了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因此,閱讀詩歌,一定要在字里行間,探尋詩人寄予的情感。在和詩人的傾心交流中,感受那濃濃的情意,接受詩歌中人文的熏陶。這種情感,于詩歌中不易體會出,但是,在文章中,會有很直白的顯露。教學中,在引導學生讀懂意思的基礎上,還需要結合文本品味詩歌中那濃濃的情感。
還以這課為例:
師:詩人王維在這首詩中表達了自己怎樣的情感?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的?
學生再次走進課文,閱讀思考。
師:誰來交流?
生:我覺得詩人在這首詩中表達了一種很“孤獨”的情感。
師:你從哪兒看出的?
生:第一段中說王維15歲就離開了家鄉,而且已經兩年了。那么小的年齡,離開家那么長時間了,一定感到很孤獨。
師:還有哪兒看出他孤獨?
生:重陽節到了,家家戶戶歡度節日,而王維只有自己一人過節,多孤獨啊!
師:是啊,一個是熱鬧的,一個是冷清的,真是孤獨!還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呢?
生:我覺得還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和親人的情感。
師:從哪看出?
生:從“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一句可看出。
生:我還從王維想起以前過重陽節時和兄弟們歡聚的情景中,感受到他對親人的思念。如果不思念,就不會想起那時候的快樂。
師:王維想兄弟們一定在思念著他。其實表達的是?
生:他對兄弟們的思念。
師:這種情感從詩中能看出來嗎?
生:我從“獨”中能感受到他的孤獨。
生:我從“異鄉”和“異客”中感受到他的孤獨。
生:我從“倍”感受到他對親人思念的情感很強烈。
生:整首詩都能體會出他的孤獨、思念親人的感情。
師:帶著體會到的情感把這首詩再讀一讀。
這樣,立足課文學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詩中抒發的情感,再把這種情感放到詩歌中,讓學生尋找情感的表達點,詩文互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學習語言
任何閱讀課都肩負著學習語言的任務,文包詩教學也是如此。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品詞析句,學習和積累優美的語言,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和運用能力。蘇教版教材中所選用的文包詩,在語言表達、行文構思上都值得學習,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很好的范例。
比如,教學《黃鶴樓送別》一文時,課文在寫李白送孟浩然去江邊時,用了“佇立”和“凝望”等詞,很值得咀嚼:
師:當白帆遠去的時候,李白有什么樣的表現?
生:李白依然佇立江邊,凝望著遠方。
師:佇立是什么意思?
生:一動不動地站立。
師:李白為什么佇立江邊?白帆已經看不見了啊?
生:從佇立中能看出此時李白很失落,朋友已經遠去了,他還不愿離去。
師:佇立中有失落,還有什么?
生:還有祝福,李白一定在心里默默祝福老朋友一路平安。
師:那么“凝視”什么意思?
生:集中注意力地看。
師:他凝視什么?
生:凝視孟浩然遠去的白帆。
師:從這個詞中你讀出什么?
生:讀出了兩人情意的深厚。
師:兩個讓人感到很靜的詞語,背后是那滾滾的似江水在奔騰的情感。讓我們帶著感情讀讀這段話。
文包詩的學習路徑還有很多,教學中要因文而異,靈活把握,力爭通過學習把學生引向學習古詩的路途。
參考文獻:
[1]王鳳芳.在“詩”與“文”中架起有效學習的橋梁——以《黃鶴樓送別》為例淺談“文包詩”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5-06-05.
[2]朱劍.文包詩教學策略淺談[J].內蒙古教育,2015-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