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山東省17個地市作為研究對象,從經濟基礎、經濟強度、港口貿易、工業生產等角度,選取16個具體指標,運用主成份分析和聚類分析方法對山東省經濟發展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與評價,結果表明:山東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空間集聚與區際差異明顯的特點。基于山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結合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對山東各類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分類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山東省;主成份分析;聚類分析;經濟協調發展
一、引言
一直以來,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一直都是區域經濟學、經濟地理學等學科關注和研究的對象,區域經濟發展中出現差距,是各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普遍現象。適當的區域經濟差異有利于資源要素流動、產業空間轉移,形成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但過大的差異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帶來隱患,根據區域經濟差距優化調控區域協調發展是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二、研究區域及研究方法
1.研究區域概況
山東省是我國東部沿海比較發達的省份之一,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吸引著國內外人力、資金的涌入,近年來發展勢頭迅猛,經濟主要指標居全國前列,成為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2014年,全省GDP為59426億元,占全國的9.33%,位居第三位;人均GDP 60879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3倍;城鎮化率為55%,高于全國的54.8%。盡管大部分經濟指標均優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是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仍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影響山東省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調整地區間經濟發展失衡現狀,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將為山東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契機,為山東省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蓄力量。
2.研究方法
主成份分析是將原來的多個指標重新組合成新的相互不相關的綜合指標,但同時又能保留原變量大部分信息的降維多元統計分析方法,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處理指標間的相關性。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得出相關系數矩陣,對其特征方程求得特征根,將指標的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前m個定為主成份。根據主成份的總得分將17地市進行大小排序,即可排列出每個地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而找到影響不同地市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主要因素。
3.指標選擇及數據來源
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概念,任何一個單一指標都無法全面反映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本文從經濟基礎、港口外貿、經濟強度、工農生產等角度,選取多個能代表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和各個產業具有代表性的指標進行具體分析,以期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各地區的發展差異(見表1)。
數據來源: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山東省統計年鑒,原始數據略。
三、山東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聚類分析
利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對山東省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計算,得出特征值、主成份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見表2)。由表中數據看出,前4個特征值的累計貢獻率達到了87.602%,表明前4個主成份可以很好地解釋影響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根據旋轉后主成份載荷矩陣可以看出:(1)第一主成份F1在X10、X12、X13、X14、X15上載荷較大,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金融集聚程度和科技發展潛力,因此可以定義它為“創新潛力因子”。(2)第二主成份F2在X5、X6、X11、X16上載荷較大,這些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對外開放程度,因此可以命名為“開放因子”。(3)第三主成份F3在X1、X3、X4、X7、X8上載荷較大,其中X1、X7、X8反映了第一產業的情況,X3、X4反映了地區生產和城市發展情況,因此可以定義為“經濟基礎因子”。(4)第一主成份F4在X2、X9上載荷較大,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工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程度,因此可以定義它為“工業因子”。
根據計算各地市經濟水平在4個主成份上的綜合得分,可以將山東省劃分為經濟發達地區(得分值≥0)、次發達地區(-1≤得分值<0)、欠發達地區(-1.5≤得分值<-1)和落后地區(得分值<-1.5)4種類型。由此可以得出,青島、東營、煙臺、威海、淄博、濟南為發達地區,濰坊、日照為次發達地區,泰安、濱州、萊蕪、棗莊、濟寧、臨沂為欠發達地區,德州、聊城、菏澤為落后地區,這也大致符合山東省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利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對17地市進行聚類分析,從所得聚類圖譜上可以看出,山東的經濟發展水平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青島、煙臺、威海;第二類是濟南、淄博、東營;第三類是泰安、臨沂、棗莊、萊蕪、日照;第四類是聊城、菏澤、德州、濱州、濰坊、濟寧。這說明山東的經濟發展既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從全省的角度進行分析,山東屬于雙核結構,以青島為龍頭的沿海經濟帶和以濟南為中心的工業城市群,這一聚類分析結果與前文主成份分析所得出結果基本吻合。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17個地市的經濟發展影響因素進行主成份分析可以發現,山東經濟較為發達、產業結構層次較高的區域位于東中部,而經濟比較落后、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的區域位于西部。東部地區以青島、煙臺為核心,輻射威海、濰坊、日照等地區,這一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強、沿海區位優勢明顯,開放程度較高,吸引大量外資,利用港口、交通的便利程度發展經濟,適宜發展先進制造業,著重開發新領域;中部地區以省會濟南為中心,帶動周邊淄博、東營、泰安、萊蕪、濱州等地市的發展,借助濟南這一山東科研技術中心的優勢加之資源儲備較豐厚,適宜發展鋼鐵、化工、機械制造等產業;西部地區第一產業比重偏高,第二產業比重較低,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占比更低,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但是該地區土地、人力資源豐富,地價和勞動力成本低,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發揮后發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盡快跟上東部和中部地區的發展步伐,減小地區間的不平衡。
參考文獻:
[1]趙明華,鄭元文.近10年來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時空演變及驅動力分析[J].經濟地理,2013,33(1):79-81.
[2]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王偉.福建省經濟空間結構演變及其優化對策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孟倩(1988- ),女,山東濟寧人,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區域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