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內地和境外市場同時上市的公司,不僅信息披露需要同步,而且在停牌、復牌等方面也應同步,H股投資者能夠承受重大重組的不確定性風險,憑什么斷定A股投資者就不能?
文/熊錦秋
萬科于今年2月6日發布公告稱,公司重大重組取得了一定進展,另外還在與其他潛在對手方進行談判和協商,鑒于該事項仍存在不確定性,公司A股股票將繼續停牌(有報道稱萬科A甚至在6月復牌);然而早在1月6日萬科H股就已經恢復買賣。筆者認為,內地與香港在股票停牌方面有較大差異,A股停牌復牌制度或應向成熟市場看齊,以公平保護A股投資者利益。
內地停牌制度,重在防范不確定性風險,停牌時間較長,只有上市公司在明確一切情況下才會復牌。比如,根據深交所《上市公司業務辦理指南第10號——重大重組停牌及材料報送》,上市公司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的,應當承諾自發布進入重大資產重組程序的公告日起,停牌時間原則上不超過30個自然日;確有必要延期復牌的,累計停牌時間原則上不超過三個月。
港交所的停牌制度則大有不同,其所奉行的原則,是盡可能維持上市公司繼續交易。《香港聯交所證券上市規則》總則部分第6章第6.01-6.09條以及《第11項應用指引—停牌及復牌》,內容涉及停復牌原則、停牌的權力、常見的停牌原因和復牌等方面。聯交所作出的停牌決定,可以應上市公司申請,也可以是自行決定,其維持繼續交易原則的主要條款包括:一是除非聯交所認為要求短暫停牌或停牌的理由合理,否則只要求發行人刊發一項澄清公告;二是除遇有特殊情況外,上市證券的買賣活動應該持續進行;三是如停牌持續較長時間,而發行人并無采取適當的行動以恢復其上市地位,則可能導致聯交所將其除牌;四是聯交所有權指令短暫停牌或停牌中的證券復牌。由此,港股停牌時間一般都比較短。
具體到萬科這個案例上,目前A股仍然停牌,而H股卻已經復牌交易,這凸顯巨大反差。投資者能夠交易和不能交易,完全是兩碼事,交易權對投資者風險化解、資產利用、機會捕捉等具有重要意義。未來萬科是否推動重大重組還有不確定性,難道聯交所就不擔心這些不確定性對投資者的利益影響?或許在聯交所看來,保護股票的持續交易、保護投資者的交易權,相比股票停牌從而讓投資者規避不確定性風險,更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利益。
那么在目前A股制度框架下,像萬科這一類既在A股又在H股上市的股公司,如何規范其A股停牌行為呢?筆者認為,目前對于內地與境外同時上市的公司,其信息披露有趨同趨勢,停牌復牌制度應從中有所借鑒。
比如,此前的2015年12月24日,深交所向萬科A下發《關注函》,要求其函告相關有信息披露義務的股東,就同一事件履行報告和公告義務時,應保證在深交所和境外有關機構的公告內容一致。事由是,2015年12月7日鉅盛華在深交所披露持股比例達到20.01%的信息之后,通過香港聯交所又持續披露了四次增持萬科的信息、鉅盛華持有比例其實已經達24.26%,但這四次增持信息并未在深交所同步披露。安邦保險的增持信息披露同樣存在此類問題。這造成了投資者的誤讀。
再追根溯源,A股市場與香港聯交所對收購者權益披露的規定大不相同,這導致了萬科在兩個市場進行信息披露的差異。A股市場是在收購者持股每增加或減少5%時才需要披露,而香港聯交所規定,對于持股5%以上股東,當其持股比例發生了百分率整數變化時,比如由百分之七點多變為百分之八以上,就須在有關事件發生當日后三個營業日內向上市公司和聯交所具報。
事實上,深交所在《主板上市規則》第16.1條明確規定,在本所上市的公司同時有證券在境外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應當保證境外證券交易所要求其披露的信息,同時在證監會指定媒體上對外披露。這其實已經在規則上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需要同步。
回頭再討論停牌制度,A股上市公司說停牌就停牌,而且停牌時間過于漫長,影響投資者交易權,投資者對此怨聲載道。筆者認為,香港等成熟市場在停牌、復牌方面方規則或許更為合理,保護投資者的交易權,其實也是在保護投資者利益。在A股總體制度框架不變情況下,對于在內地和境外市場同時上市的公司,不僅信息披露需要同步,而且在停牌、復牌等方面也應同步,H股投資者能夠承受重大重組的不確定性風險,憑什么斷定A股投資者就不能?此前深交所曾經表示,要力推停復牌機制與香港對接,這或許應該盡快落實到有關規則的修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