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微,周立亞,丁 宇
(廣西大學 教務處,廣西 南寧 530004)
?
·學校治理·
地方高校全程互動“大創”項目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
梁 微,周立亞,丁 宇
(廣西大學 教務處,廣西 南寧 530004)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通過創新創業項目激發創新意識、鍛煉創新實踐能力已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普遍做法。針對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存在的問題,結合廣西大學實際,構建與實施全程互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體系,通過健全協同機構、構建協同創新體系、強化過程管理、加強平臺互動、建立評價反饋機制等方面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實施全程互動管理,加強校企合作及協同育人,推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
地方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程互動;項目管理體系;構建
創新人才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資源。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加速,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畢業生就業競爭不斷加劇,高校要積極應對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不斷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大力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能力。其中,從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入手,圍繞如何發揮區域優勢,凝練特色,深化教學改革,提升辦學質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廣義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是指高校大學生(含專、本、碩、博學生)在校期間,利用校內外資源平臺,在導師指導下,通過各種研究方法及途徑,自主或協作展開的形式多樣的創新創業探究科研項目、實踐活動以及調查活動,促進個人創新能力提升及學科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它具有探索性、創新性、實踐性、協作性等特征。狹義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則是指以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載體,以研究論文、設計報告、調查報告、專利等多樣化成果為結題依據,開展的旨在鍛煉提升科研創新能力及創業就業能力的各類本科生科研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本文針對狹義的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進行探討。
1810年德國教育家威廉·洪堡就提出大學“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辦學理念,為本科生科研訓練奠定了理論基礎[1]。196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首次創設了“本科生研究機會計劃”項目,拉開了本科生科研訓練的序幕,此后美國本科生科研訓練獲得了蓬勃發展,研究型大學相繼開展了各類本科生科研活動,并在組織機構上不斷完善,逐步成立了諸如本科生科研理事會(CUR)、全國本科生科研大會(NCUR)等組織,系統服務、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動。中國高校學生的科研起步較晚,直到1977年鄧小平強調:“重點大學要逐步加重科研的分量,逐步增加科研的任務”,大學生科研才開始在一些重點大學教師、研究生層面進行探索[2]。1996年清華大學率先實施“大學生科研訓練”(SRT)計劃,大學生科研訓練熱潮才在國內各高校興起。隨著2000年教育部實施“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及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本科生科研工作得到空前重視。2007年,教育部全面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十二五”至“十三五”時期教育部又將其延續推進,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下簡稱“大創”),通過項目形式資助大學生自主開展創新性實驗,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3]。該計劃現已成為針對大學生群體所設立的覆蓋面最廣、影響最大的項目,“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組織117所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屬高校參與計劃,資助近8萬個項目,投入經費近14億元,參與學生近22萬人。
“大創”實施以來,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及規范化要求下,各高校組織結構、管理模式已逐步規范、固化。高校雖然在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增強創新實踐能力方面成效顯著,但項目實施效果及質量良莠不齊,仍存在諸如計劃覆蓋面小、受惠學生少;項目創新不足、應用性不強,質量不高;驗收形式主義、評價標準模糊、缺乏監控反饋;學生隨意性強、資源浪費等共性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改革效果。因而構建與實施全程互動“大創”項目管理體系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基于國家“協同創新”戰略部署及改革實際,廣西大學于2012年全面實施“協同創新、面向工程、面向應用、面向社會、全程互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應用于“大創”項目管理,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協同創新,全程互動”的項目管理體系。該體系將整個“大創”及管理視為一個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的管理主體、指導教師、參與學生、大創項目、組織機構、二級學院、實驗平臺、實驗設備及物資、社會等要素,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應用為背景、以技術創新為主線,打破學校人才培養的孤立封閉狀態,與有關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地方行業企業等在項目“入口”到“出口”全過程、多方位展開交流與合作,協同推進教學研究項目,共享教學研究成果,構建校企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大力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其構建與實施思路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協同”指的是校外協同、校內協同。校外協同,是學校師生充分加強與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地方行業企業、兄弟院校等的合作與交流,充分了解政、產、學、研、用的發展需求,加強社會需求與創新創業項目融合,尋求合作共贏點,增強項目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校內協同,一是師生及團隊協同,加強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力度,使學生盡快擴充專業知識、掌握研究技能、提升項目規劃運籌能力,同時在師生合作中激發教師研究靈感,促進教師個人提升;項目團隊成員合理分工,協同互助才能有效控制項目節奏,確保按期結題。二是學科專業協同。充分利用學科優勢,依托國家級、優勢學科專業平臺的優質資源與設備開展項目研究,提升資源利用率。鼓勵跨學院學科交叉融合,支持聯合申報項目,形成合力,促進知識及優勢互補,提升研究效率。三是管理部門協同。學校管理部門、二級學院、校內其他職能部門,均是項目的管理部門,對項目發揮不同作用,部門間的協同有利于理順管理流程、提高服務效能、增強資源整合利用率,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創新”指項目創新、合作創新、管理創新、共助創業。項目創新是運用新思維,依托新技術,解決新問題。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導向,大力支持學生進行研究探索,激發學生奇思妙想,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合作創新是通過校企合作、訂單研究、政府資助、科研院所協同、跨校申報等合作模式,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必要的政策、項目、研究條件、實踐平臺以及資金支持等。管理創新是從管理層面對“大創”項目實施目標管理,加強過程監督及控制;對項目實施績效評估,客觀評價績效目標達成度;引入第三方評價,全面掌握人才培養效果。
“全程”指項目人才培養從“入口”到“出口”全過程。通過入學教育、新生研討課等“入口”互動激發學生參與創新創業項目的意識;通過“過程”互動,借助通識課程豐富學生的跨學科知識結構,專業教育夯實專業基礎、延伸研究深度,實踐課實驗平臺鍛煉,提高學生科研創新及創業實踐能力;通過“出口”互動,將“大創”項目與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考研推免、就業創業相結合,提高學生核心競爭力,并樹立典型與榜樣,帶動促進更多學生參與創新創業。
“互動”中的“互”,即是要建立校、社、生三方“互需、互惠、互聯”的共贏合作機制,學校需要借助社會力量開展項目研究,改善辦學條件,解決辦學資源不足的困難,提高項目質量。社會希望與高校合作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發現選拔優秀人才等。學生則需要社會實踐和學習的機會,從而提高自身科研創新實踐能力。項目管理體系中各要素之間要注重“互通、互助、互促”,加強各人員各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互助互利,促進雙贏。“動”是變被動為主動,即是學校要積極聯系政府、科研院所、企業行業,發掘項目合作契機,多層次、多樣化、全方位開展合作互動;政府、科研院所、企業行業等主動參與項目研究,將自身需求與學生項目相結合,減負增效;學生主動參與項目,積極挖掘潛能、挑戰自我,提升自身就業競爭力。
作為廣西惟一一所地方211高校,同時也是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計劃建設高校,廣西大學立足廣西,面向東盟,積極發揮地域優勢特色,不斷探索改革方式方法,構建實施了“協同創新,全程互動”的“大創”項目管理體系,取得明顯實效。
(一)健全協同機構設置,完善管理制度建設
廣西大學2002年設立大學生創新科研實踐訓練計劃項目,鼓勵廣大學生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開展創新創業活動。2007年學校成為首批60所“國家大學生創新性試驗計劃”高校之一,2011年獲批成為“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單位,經過長期實踐,逐漸形成了“協同創新,全程互動”的管理理念,以“鼓勵創新,重在參與,寬容失敗”為指導思想,提倡“以人為本,重在過程”,鼓勵引導學生創新實踐。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牽頭,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協同管理機構廣西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大創”項目管理辦公室,全面管理國家、自治區、校級三層次項目,系統組織、指導、協調、管理“大創”項目,開展系列講座、展覽、競賽,助推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培養[4]。制定了《廣西大學創新實踐學分實施辦法》《廣西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并將創新創業經費納入學校預算,每年投入300萬元用于資助項目建設,在制度、經費、管理機制上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基礎保障。
(二)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提高項目管理效能
1.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師生創新積極性。針對學生,給予榮譽證書、推免、報酬、學分等獎勵,激發學生熱情。針對教師,通過榮譽證書、額外補助[5]、認定工作量、與評崗評級聘用任用推薦評優等制度相掛鉤,調動教師指導積極性。
2.繁榮創新社團,強化自我管理能力。學生成立了廣西大學KAB創業俱樂部、互聯網+創新協會等社團組織,自主開展學術沙龍、創業咖啡、創新論壇等活動,促進學生科研成果展示和交流。同時發揮組織評審和志愿服務作用,加強自我管理的同時減輕職能部門的工作量。
3.搭建校內外科研實驗共享平臺,提供創新創業軟硬件支持。在依托學院、西部現有實驗室、導師工作室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學校公共實驗平臺,積極拓展校外科研院所、企業行業的實驗儀器與資源,通過合作共享協議,開展院校合作項目,節約成本,達到雙贏。
4.開拓網絡管理平臺,提高管理效能。借助新媒體,加強對項目管理、服務及監督,減輕人力物力耗損,提高管理效能。開設專題網站網頁,提供各類項目信息,實現數據庫的建立和管理;建立項目QQ群及微信、微博,發布信息實施管理,加強交流;通過辦刊、出版論文集,或在報刊及學術期刊中設專刊等搭建成果展示平臺。
(三)強化全過程管理,保障項目建設質量
針對高校“大創”項目普遍存在的重立項輕管理疏落實的問題,學校加強項目過程管理,將項目過程監督、控制、檢查、交流落到實處。一是完善申報程序。將普遍遴選或定額申報兩種申報方式結合起來,采取指標下達—學院推薦—校級遴選的方式確保更多學生有機會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前提下參與科研項目立項競爭。二是科學制定評分標準、完善遴選程序。根據考查內容,科學制定評分表,量化評分指標及權重。評分表的主要觀測點有:項目創新點、指導教師研究背景、申報材料情況、立項答辯情況等,下設若干二級指標,并根據不同權重設定分值。根據項目類型分組答辯及材料評審成績高低確定立項項目。三是嚴格中期檢查及結題驗收程序。將中期檢查的重點放在項目計劃執行情況、項目進展、項目研究存在問題、經費使用情況、下一步整改措施等幾個方面。在檢查過程中,結合資料檢查、答辯匯報、現場考察,及時查擺問題,糾偏扶正。結題采取二級結題驗收評審模式,即學院評審—校級答辯,提高所交評審材料和答辯的質量。四是建立逐級遞進的監督機制,加強項目進度的監督與控制。通過周記錄、月報告、中期檢查、年度匯報的方式,在經費使用上依托制度建立分階段按比例下撥經費的方法,財務處定期反饋項目經費使用及項目預算完成率,項目管理部門督促進度,將監督貫穿項目全過程,利于將檢查監督落到實處,有效控制科研實施進度。
(四)加強平臺互動,促進內外融合
一是積極尋求社會各界合作,將企業自身研發技術創新需求與學校人才培養需求統一起來,融入學生大創項目。如與三金藥業、玉柴集團、南方電網、大唐集團、啟迪控股等知名企業協同,聯合在校生進行“大創”項目研究,解決了學生設備、資金等問題,學生項目成果又直接運用于企業生產實踐,產生現實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為企業輸送優秀畢業人才。二是將“大創”項目與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相結合,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得到鍛煉,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推進項目研究成果的產出,提高結題率。三是將“大創”與學科競賽掛鉤,設立與競賽內容相關的“大創”項目,通過項目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系統研究探索的能力,通過競賽鍛煉提升實踐能力,實現互補互促,讓學生提高競賽能力的同時得到創新創業鍛煉。四是加強與大學生課外實踐項目、大學生實驗創新項目、研究生創新項目等校內其他項目的互通互融,充分利用各類項目資源,促進實驗實踐資源優勢互補,協同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五)建立評價反饋機制,實現持續改進目標
“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科研能力評價機制,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增強以及大學生科研水平的提高[6]。”為此,學校建立了一整套評價反饋體系,系統進行“大創”項目質量、效果評估評價,建立及時反饋、持續改進的長效機制,促進了項目實施及管理水平的持續改進及提高。如通過創新創業學分制,明確學分評定范圍、內容、分值,系統評價“大創”項目成果;在推薦免試研究生加分細則中,將“大創項目”納入其中,給予加分、排名等政策傾斜,優先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針對項目過程與研究成果,通過建立和完善項目中期考核、結題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全面地評價學生項目研究實施情況和研究成果,促使學生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7]。除了對結題成果進行定性定量的評估外,還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麥可思”圍繞社會評價、回報率等指標,對項目進行效果評估,衡量科研項目的價值,并反饋管理層級,促進完善和提升。
(責任編輯:黃 白)
[1]張曉鵬.斯坦福:美國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先鋒[J].復旦教育,2002(1):10-13.
[2]陳希,顧秉林.牢記小平同志教誨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N].新清華,2004-08-20(1).
[3]廖蓉.談實施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對高校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3):122-124.
[4]姚興田,周一丹.科研學分與大學生創新教育[J].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57-58.
[5]黃偉.本科生科研激勵機制初探[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60-162.
[6]馮林,張崴.大學生科研能力評價機制的探析[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Z1-2):179-180.
[7]陳彪.大學生科研能力與創新意識的培養[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1):29-31.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Whole Process
LIANG Wei,ZHOU Li-ya,DING Yu
(Dean’s Office of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to stimulating innovation awareness, training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h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projects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to enhance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and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student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full engagement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Through improving the cooperation mechanism,build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process management,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ve platform,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To achieve the interactive management of the whol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Finally, strengthe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romoting quality culture to enhan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interactio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structure
G647
A
1671-9719(2016)11-0086-04
梁微(1979—),女,廣西賓陽人,助理研究員,教學科科長,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公共管理。
2016-07-12
2016-08-11
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區域特色研究型大學以協同創新為引領推進全程互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2015JGZ100);2015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高校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探索與實踐”(2015JGA142);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綜合大學優勢特色專業建設的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與實施”(2016JGZ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