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
南京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若干思考
陳銘
本文通過對南京跨境電商現狀分析,梳理了面臨的困難,并對癥下藥地提出南京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的對策建議。
南京;跨境;電子商務
跨境電商已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亮點。隨著鼓勵政策的快速跟進、傳統外貿轉型升級、網購模式逐步滲透等眾多利好激勵,中國跨境電商產業已穩步進入高速發展期。據統計,2014年底,中國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實現30.5億元人民幣,中間約10.1億元人民幣為跨境進口電商業務。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突破5000家,相關企業達到20萬家。
跨境電子商務(Cross-Border Elec?tronic Eommerce)即跨國家和地區的交易雙方通過互聯網以郵件或快遞等形式通關,實現產品進出口新型貿易方式。當下最流行的跨境電子商務模式主要有B2B、B2C和C2C三種。B2B模式下,企業通常是線上發廣告和信息,線下成交和通關,還屬于傳統對外貿易,目前已納入海關一般貿易統計。而B2C模式下,企業直接面向廣大消費者,主要通過航空小包、郵寄和快遞等物流方式銷售個人消費品,目前基本未納入海關登記。通常所說的小額跨境電子商務主要指B2C和C2C兩種模式。
“十二五”收官之際,電子商務被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成為互聯網經濟和“互聯網+”戰略重心,小微企業的發展受到各級政府重視,面對如此利好驅動,在線國際貿易已大勢所趨。目前,眾多海外采購商已使用在線外貿平臺進行采購,采購方式逐漸向在線方式轉變,傾向于小單多頻與定制化。
與傳統國際貿易相比,跨境電商具有一系列優勢,推動了跨國電商與跨國貿易的發展。跨境電商與傳統外貿方式的典型區別在于:一是交易沒有地域性。傳統貿易的地域性使很多相隔很遠的地區或國家無法進行雙邊貿易,或貿易成本較高,而跨境電商解決了這一問題。通過電子商務的推動,處于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商家、消費者可通過互聯網,實現交易成本最小化,從而達成交易;二是提升品牌美譽度。傳統貿易方式導致中國制造被貼上了廉價的標簽。中國企業缺少議價權,直接導致傳統貿易效益微薄。缺少議價權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國內跨國企業缺少自己的品牌,大量質優商品被國外認定為一般的“Made in China”。二是中國產品缺少自身的營銷渠道。通過跨國電商可拓寬營銷渠道,一部分微利的中國商品通過跨國電商平臺,在國外建立自己的品牌優勢,獲得一定的議價權。同時,中國企業通過跨國電商,一部分代加工企業轉變發展模式,在出口商品上標注自身標志,使商品擁有自己的品牌。同時,依靠優質品牌群體,提升自身商品聲譽。三是信用問題凸顯。相對于傳統外貿交易模式,跨境電商的信用問題顯得尤為突出。傳統外貿交易模式,信用似乎不成問題。因為傳統外貿采購商一般通過詳細考察后才會下訂單。這種做法雖然能保證產品質量,但其交易成本遠大于跨境電商。在跨境電商中,采購商無法實地考察,需要建立一種信用機制。這種信用機制可以由政府或信用等級評定機構牽頭建立;四是交易成本低廉。相對傳統外貿模式,跨境電商交易成本較低廉。合理的供應鏈可使企業大幅度降低成本。跨境電商根據銷售數據,在國外合理的布局商品倉儲,直接配送,使采購商購買意愿不會降低,同時也使企業大幅降低時間成本。合理的結匯方式和支付手段也是跨境電商優勢的保障。
2013年南京開展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工作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海關、財政等部門的大力配合下,南京跨境電子商務工作得到了很好的推進。2014年,南京市出臺了《關于推進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工作的意見》,制定了《跨境貿易電子商務試點實施方案》。
根據“兩園一中心”的構想,2014年10月28日,龍潭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平臺正式運行,使用海關總署統一版通關服務。由空港樞紐經濟區主導,聯合軟通動力、維龍物流三方共同建設管理的空港樞紐經濟區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產業園,建成的綜合公共服務平臺也已經上線,其中有電商服務系統、通關服務系統、金融服務系統、企業管理系統四大系統,同時還建成相應的實體體驗展示中心。
同時,眾多外貿、電商企業積極拓展跨境電子商務業務,實現了很好的轉型和良好的示范作用。具有代表性的企業有蘇寧易購、三胞集團、焦點科技、南京科泰、郵政速遞南京分公司、江蘇跨境電商服務有限公司、江蘇舜天科技網絡有限公司等。
一是物流發展滯后。跨境電商主要的物流模式包括:國際小包和國際快遞、B2C外貿企業聯盟集貨、B2C外貿企業自身集貨、第三方物流模式和海外倉儲5種方式,五種方式各有特點,有的資費便宜但運送周期長,有的運送周期短但資費昂貴,還有要借助外力。隨著目前跨境電商發展,這些物流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市跨境電商的進一步提升。
二是通關手續不夠簡化。跨境電商雖然建立在互聯網信息流動基礎上,但按有關法律必須具備通關手續。電子商務的普遍特點是“額度小”“頻率高”,跨境電子商務也不例外。因此,能符合簡化通關手續要求,均不適合跨境電子商務。目前,海關針對之前有部分跨境電商通過以“樣品”等方式找第三方物流公司發給國外賣家的躲避關稅的行為出臺了更嚴格的政策,將個人進口稅額的臨界點由500元降低為50元,超出50元的,要辦理退運手續或按貨物規定辦理通關手續。這樣就有更多跨境交易需要進行申報。同時,因通關手續申報不合格影響商品如期交付,也造成消費者收不到貨的情況經常出現。
三是結匯困難。按目前的外貿交易習慣,國外客戶通過電匯、支票、信用證等付款,等外匯到了國內企業的公司賬戶后,就可以憑借出口核銷單等貿易憑證,直接到銀行把美元兌換成人民幣。而跨境電商賣家是以私人物品的郵遞貨物,外匯管理部門無法確認交易的真實性,賣家因此無法結匯。有些外貿企業通過第三方服務商在香港等地注冊的離岸賬戶把外匯轉給服務商,服務商在國內按當日匯率把外匯兌換成人民幣轉給外貿企業,這類結匯方式屬于民間行為,不受相關法律保護,風險不可控。
四是支付安全問題。與電子商務中的支付問題一樣,跨境電商支付涉及買賣雙方和第三方,單純的買賣雙方由于不見面交易,要借助第三方進行支付。這其中普遍的支付方式有網上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網上銀行主要保護的是大額支付,買賣雙方會存在不平等情況,造成發貨方貨物和款項兩失。而第三方支付平臺不存在對大額支付的保護等問題,買房雙方總體上是平等的,雙方利益均能受到保護。其中主要問題是支付周期相比較而言偏長,還受限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安全問題。如果類似網絡盜取等非法手段襲擊第三方交易平臺,會造成無法預計的損失。
五是稅收問題。針對跨境電子商務物流方式特點,即主要渠道是快遞,沒有辦法提供報關單,很多賣家不交稅,也因此享受不到出口退稅。另外,跨境電商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使稅務部門難以掌握具體交易情況,加之稅收征管技術的滯后,導致部分納稅人偷漏稅,使稅收效率難以提升。
六是信用缺失。跨境電子商務是網上交易,而相關的信用評價體系屬于法律法規監管的空白地帶,所帶來的假冒偽劣商品、侵犯知識產權還有其他原因被海關扣留等問題層出不窮。由于交易雙方分處不同國家,文化背景各異,信用問題對跨境電商尤為重要。同時,跨境電商的監管政策和體系尚不統一。
七是專業人才少。跨境電商人才符合當下對人才的需求,即復合型人才。主要技能包括有語言基礎,相關的網絡經驗,線上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營銷能力,對于國際上通用的交易習慣、物流方式等要熟知,還要了解國外的相關法律、道德文化。簡單說屬于“互聯網+外貿”的跨界人才。這樣的人才對處于起步階段的跨境電商非常需要,但也面臨請不到人的尷尬局面。
一是在物流方面。根據國家政策,制定好物流的市級規劃;促進相關企業做大物流,包括本土物流園和境外物流倉,讓物流發展上規模,以適應跨境電商發展的需要;引進國際物流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幫助本土物流企業對接國際業務;普及物流企業和海關的數據交換,利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促進物流企業的發展。
二是在支付方面。要加強網絡和信息安全,確保支付系統的安全可靠,規避跨境電商支付風險;在為外貿企業服務的基礎上為跨境電子商務企業提供更加便捷的外匯服務,可以通過支持合法的第三方外匯支付機構的配合。鼓勵更多企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跨境電子商務領域,給予更多優惠補貼政策,促進參與企業更廣泛的融資渠道,為跨境電商發展在金融方面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在信用體系建設方面。一方面鼓勵企業提高自身信用,讓企業通過自律主動提高自身的信用度;另一方面利用目前社會上現有信用評價體系核對買賣雙方的信用等級。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強對商品和服務的監管,保護信用好的產品和服務,嚴厲打擊信用差的產品和服務。
四是通關手續方面。海關、稅收和檢驗檢疫部門要根據跨境電子商務的特點,從監管方式和監管內容等方面進行創新。通過技術手段對整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過程進行監督管理,相關部門既能確保跨境電商在商品、物流、貨款等方面安全,又能確保國家在對外貿易、稅收等方面合法。
五是在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方面。加強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吸引規范化運作的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園區,大力發展產業園區內配套服務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入駐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鼓勵主城區規劃改造現有載體,建設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樓宇,形成集孵化、研發、運營、客服、設計于一體的中小跨境企業綜合服務載體。
六是交易平臺方面。促進大企業或者小企業通過組團,建成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同時通過引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的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的跨境電子商務產業鏈。此外,對傳統外貿企業進行跨境電子商務轉型的,要給予扶持。
七是在人才方面。順應國家“互聯網+”戰略,大學和職業院校培養相關專業人才,有關企業提供相關教育實踐基地,以人才定制為目標,培養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利用社會培訓機構,鼓勵傳統外貿企業對現有人才進行轉型培訓;借助國際跨境電子商務企業引進機會對本土企業人才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提高本土企業人才能力。
(作者單位:南京市信息中心)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