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錦潤 王曉慧 史銀煥 黃立莎
舊城改造中文化重建的調查與研究
康錦潤王曉慧史銀煥黃立莎
舊城改造是為了城市老舊區域能更好發揮功能作用,使市民工作、生活在一個舒適、安全和美觀的環境中。更新是舊城改造的重要方式,舊城更新須根據城市現狀、特色以及文化遺存確定改造的形式及步驟,保護舊城中的傳統文化,對破壞的傳統文化進行重建是非常必要的。
舊城改造;文化重建;調查;研究
當前,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大量歷史古跡被毀壞,國家、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消失。這些歷史文化遺跡和社會文化遺產非常珍貴,不可再生。如今城市的街道上,許多老建筑或者帶有傳統特征的建筑外墻畫著白圈的“拆”字已經成為了一道另類的風景。“拆”似乎已經成為城市更新發展的第一步,“拆”使很多歷史文化街區遭到了滅頂之災,“拆”使多少歷史城區喪失了傳統肌理,“拆”使多少歷史性城市失去了特色和風貌。
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每一個時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我國的城市大都是以舊城區為中心逐漸發展起來的。這些舊城區一直是城市的經濟和生活中心,存在著巨大的人文價值和商業價值。同時,這些舊城區也恰恰是城市記憶最完整、保留歷史風貌最多的地區。舊城中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是一個城市區別于其他城市的主要特征,對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淮安市由古名淮陰、清江浦、楚州等區域組成,歷史遺存豐碩,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它與揚州、蘇州、杭州并稱運河的“四大都市”,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稱。近年來,淮安邁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發展目標為蘇北中心城市,長三角北部地區的重要公鐵水空交通樞紐、區域商貿總部經濟中心重要國家物流節點城市,規劃為江蘇第四大都市圈。課題研究小組針對淮安舊城建設中對文化保護與重建,進行了調查與研究。
為了系統掌握淮安市的歷史文化與科學文明的發展,尋找舊城區中留存的文化痕跡,深入了解當地居民的生活現狀,課題組選擇具有典型老舊城特征的淮安市富強新村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對這一區域建筑改造的原因、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實地問卷調查。
1.調研設計
調查時間:2015年12月5日-2月9日。
調查對象:一是淮安市城市規劃館;二是富強新村、當地居民、商販等其他客戶。
樣本數據:發出調查問卷總數100份,其中有效問卷97份,有效率97%。
調查內容:第一,參觀淮安市規劃館,對淮安市總體文化發展脈絡進行梳理;第二,進入富強新村,對居民的居住時間,居民對居住環境的滿意度,居民對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居民是否認為建筑應該拆除等問題,通過隨機問卷展開調查。
2.調查研究結果統計分析
(1)建筑改造沒有經過專業指導,改造以自我更新為主。富強新村居住的多為自家獨棟住戶,這些建筑大多經過住戶自己的改造,改造的原因多數是因為建筑陳舊,或建造時間比較久遠,居住功能已無法滿足如今的生活需求。調研過程中了解到,由于政府不允許居民對建筑進行改建,也不允許居民把建筑拆了重建,很多住戶對建筑的改造都是自己偷偷進行的。因此出現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一些住戶改建的部分擋住了原有的建筑,使室內采光嚴重不足,同時對建筑結構進行的改造,使建筑穩定性造成破壞,有可能對住戶的生命和財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2)多數居民缺乏對文化的認知,政府對社區文化宣傳力度不大。本次調查問卷的被訪問者當中76%的人稱“不太知道富強新村有什么文化”,50%的居民認為“富強新村應該拆除重建”,23%的居民選擇“部分拆除,部分改造,文化重建”。(見圖1)為此,我們對富強新村的原住居民進行了更深入的調查發現,導致這一現象原因為:第一,政府對社區文化宣傳力度不夠大,居民不了解自己的社區有哪些傳統文化;第二,居民對社區文化活動參與度不高,習慣于依賴政府組織機構。文化生活的參與意識、自我管理意識和自我主導意識等較為薄弱,對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和居民參與的價值和意義缺乏理性認識;第三,有些居民參與愿望較強烈,但對實際展開的文化活動滿意度不高;第四,社區文化硬件設施不夠完善、軟硬件條件不夠齊全,沒有足夠的空間給予居民進行文化交流。

圖1居民文化了解程度調查
(3)不同年齡段的居民對于文化重建的看法不同。此次調研中,按年齡34%的被訪者為18-25歲的青年人(圖2),43%的被訪者為26-35歲的中年人,23%的被訪者為55歲以上的老年人;按居住情況被訪者10%的是外來做生意的小販或小賣部老板,90%的被訪者是居住在富強新村的居民。對富強新村未來的期望,23%的被訪者希望能維持現狀(圖3),并加強保護;50%的被訪者希望將小區拆除重建;13%的被訪者希望部分拆除,部分重建;僅10%的被訪者覺得拆或不拆都可以。在主張拆除的人中72%為老年人。多數老年人希望將其拆除重建,原因是這里的街道環境差,比較雜亂,沒有一個可供老年人活動、休閑聊天的地方。若社區能將這些問題解決好了,讓人們生活得更豐富多彩,他們還是希望能繼續生活在這里,故土難離、葉落歸根,富強新村是他們美好記憶的承載。許多年輕人希望生活中能保留一些傳統文化,有文化才會有歸屬感。對許多的商業建筑,他們覺得太過于冰冷,雖然看起來很時尚、很現代,但缺少人情味。原因之一是,現在的中青年的被訪者喜歡了解時事消息,關心與自己身邊有關的事情,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有一些與當地傳統文化相關的東西;另一原因是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具有傳統特色建筑的保護對生活的重要性。問題是如今的中青年人對當地的傳統文化并不是很了解,想保護也無從下手。

圖2調研年齡分布圖

圖3不同年齡段對富強新村改造的看法
(4)淮安的部分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在舊社區中有所體現。除實地調研走訪外,我們還在淮安市城市規劃館中系統地了解了淮安的歷史文化與民俗文化,包括豐富多彩和有特色的文化藝術傳統。他們與有形的歷史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了歷史文化的積淀,共同構成了城市珍貴的文化遺產。民俗風情主要反映在民間工藝、民間文藝上,淮安有博里農民畫、小淮繡、蒲編等獨特的民間工藝,十番鑼鼓、淮劇、淮海戲、跳判官、花蹺撲蝶等民間文藝廣為盛行。我們在富強新村中發現很多具有淮安地方特色的文化傳統。例如,在街巷拐角處的70年代的老房子,屋頂的屋脊形式傳統,曲線優美;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的淮安傳統美食大頭菜也能在富強尋到蹤跡;當地居民還自搭自建了唱戲班子,表演地方戲曲;在富強的舊書店中甚至還能翻到古舊的淮安小人書等??梢姡瑐鹘y文化與民俗風情雖然漸漸失落,但他們已經融入舊城區人們的衣食住行,可以從人們生活的細節中反映出來。
3.小結
調研發現,很多被訪者對富強新村中留存的傳統文化和建筑中體現出來的一些文化元素并不是很了解。我們依然能看到一些比較傳統特色的東西,許多坡屋頂的建筑,屋脊上還留有脊獸等傳統建筑樣式,建筑的窗戶仍然保留傳統的鏤空雕花樣式,只是當地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而已。因此,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增加人民的文化自信,并對建筑的自主改建加以引導,進行統一的指導和規劃。
1.加強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提高文化自信,使居民了解文化的價值
舊城重建不但要加強城市建設的宣傳力度,還要定期開展傳統文化活動,加強居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提高傳統文化的影響力,使居民了解文化的價值,增加文化自信。政府可定期組織維護傳統文化建筑活動,讓居民參與其中,增強群眾對傳統文化建筑的主人翁意識。組織群眾對政府舊城改造、文化重建工作進行監督,讓群眾行使城市主人翁的權利和義務,提高群眾的城市主人翁的自覺性,培養民眾對城市、街道、建筑的感情,提高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只有讓群眾熱愛傳統文化,發揚傳統文化,文化的影響力才會日益強大,重新煥發文化的光彩。
2.宣傳文化的重要性,求同存異,創建文化交流平臺
舊城重建過程中,對新文化和外來文化選擇性吸收或轉化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國文化最大的優點是理性、自由、求實和應變。傳統文化宣傳、重建中要求同存異,搭建不同文化交流平臺,通過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互動、交流、融合形成的文化重建是文化自覺的重要表現。讓文化因子漸漸融入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才是強大的、不隨時間推移搖擺的。不論什么樣的文化,只有堅持與時俱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才值得深入挖掘。要積極創新,使文化與現代生活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結合,不斷增強文化的群眾性、廣泛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做好規劃設計,因地制宜的發展改造,結合舊城重建與傳統文化重建
舊城改造要因地制宜,注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的結合。例如,老舊街區的改造,外觀可按歷史面貌保護修整,內部可按現代生活需要進行更新改造,這樣既方便居民生活,又能維護生活的延續性,讓居民繼續保留在原有生活和社會功能,促進經濟的繁榮。讓老建筑和新建筑平衡建設,既保留老建筑,又不耽誤城市發展。當然,城市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的,應在城市規劃中保護傳統文化,不破壞文化傳承和發展,需要將兩者相互結合,更好地建設城市。
4.把環境整治、公共藝術等介入舊城改造之中,創建舊城新風貌
舊城改造是城市建設的必要環節,將文化重建融入舊城改造可提升舊城城市生活質量。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會吸引人群聚集到一個地區,可以起到發展、推廣文化,帶動周邊環境各項活動發展作用。此外,文化還能活躍地區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推動地區復興。城市公共領域的關鍵組成部分是文化,組織開展文化活動可大大提升城市公共領域活力,使文化與建筑環境相結合。我們要通過新的發展計劃、環境整治項目或公共藝術等媒介將文化融入城市設計中,讓兩者結合,提高城市熱度,形成城市區域特有文化,將區域獨有的歷史文化打造成區域特色、門面,吸引更多人群,帶動地區經濟發展,實現復興城市區域目標。
舊城改造是集開發、修復、保護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改造建設,是一項沒有竣工時間的工程。這個系統工程始終貫穿“保護”與“更新”的辯證關系:“保護”強調的是歷史性與傳統形態,所代表的價值取向是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更新”強調的是時代性與城市功能,代表現代的文明與進步。當前,舊城改造還處于探索之中,尚未形成較成熟系統、具有普遍性的開發模式或新機制。大規模的舊城改造在我國是機遇,也是挑戰,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把握時機、面對挑戰、因地制宜地探索出舊城改造新模式,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最大化,建設美好城市。
[1]季曉煒,康錦潤,陳萍.建筑的公民性與地域性初探[J].改革與開放,2015(09):83-84.
[2]康錦潤,謝贏澤,藍茜,等.中小城市老舊社區改造的思考[J].建筑設計管理,2015(02):58-59+72.
[3]康錦潤,陳萍,王成修.淺析淮安市傳統民居的形成因素[J].中外建筑,2015(06):70-72.
[4]謝浩.舊城改造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住宅設施,2011(08):43-46+49.
[5]陳萍,康錦潤,章鵬.“半傳統”式“城中村”民居更新改造策略探討[J].中外建筑,2015(12):81-82.
[6]曾九利,于儒海,高菲.成都舊城改造實施規劃探索[J].規劃師,2015(01):31-36.
[7]謝浩.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策略研究[J].住宅產業,2013(09):48-51.
[8]高峰.保護古建筑:一個沉重的話題[J].柴達木開發研究,2012(01):23-25.
[9]單霽翔.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城市建設[J].城市規劃,2007(05):9-23.
[10]王景慧.保護歷史街區的政策和方法[C]//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工藝美術學會,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護及其現代化管理學術論文集,北京:[出版者不詳],2000:4.
(作者單位:淮陰工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35
江蘇省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舊城改造中文化重建的調查與研究》(編號:201511049029Y);住房建設部科技項目:中小城市老舊居住社區更新改造策略研究與實踐(編號:2014-K2-024);2014年江蘇省住建廳科技項目:淮安市傳統民居數字化保護研究(編號:2014ZD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