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云
無錫城市文化體系建設的背景分析
李湘云
城市文化體系建設包括理念、行為和物質三個層面,合起來構成城市文化軟實力。無錫以及一批率先發展起來的城市,依托城市財力大力發展文化,但出現了文化發展水平被等同于文化設施提供、無形文化建設被有形文化建設所替代問題,導致城市文化與經濟發展很難同步,影響了今天的城市發展。建設有民生內容、人文表現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體系,才是實現“文化強市”的科學之路。
城市文化體系;無錫;文化貢獻力
提高城市文化的貢獻力一直是各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無錫的發展已進入一個較高程度,正面臨勞動力成本增加、盈利空間越來越窄、產業結構低碳化調整、新產品開發新型發展等問題和挑戰。如何利用城市文化的軟實力降低轉型期成本,確保城市在新一輪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對無錫、南京、蘇州和常州等城市來說意義非同小可。
依托良好的財富資源,過去10年,無錫城市文化在凝聚力和吸引力、創造力和創新力、經濟力和貢獻力上都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城市文化建設已進入自覺性階段。然而,城市文化發展如何由文化自覺向文化自強推進,是中國所有城市文化發展中所面臨的難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將意味著經濟硬實力與文化軟實力之間的落差無法解決,在下一輪競爭中失去最后優勢。目前,無錫“文化強市”建設主要障礙表現在:
1.城市文化向外輻射力不盡如人意
近幾年,無錫城市文化以極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吸引外來普通勞動力和中高端科技人才,與無錫本地人一起,支撐并推進無錫社會發展,顯現出極明顯的向內凝聚力和吸引力。然而,文化發展的最高表現是文化的向外輻射力量。相比較而言,無錫城市文化對城市圈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還沒有全部顯現出來,城市文化“走出去”問題亟待解決。
(1)被上海、蘇州等城市文化輻射現象沒有多少改觀。做“小上海”文化思維根深蒂固,不能形成城市文化對外的發散力,將影響自身城市文化風格。怎樣用非本土化方法,甚至全球化視野表達無錫本土文化,形成既能展示自己特色又能被他人全面主動接受的文化,城市文化建設者需要深入細究與探索。
(2)符合時代需要的新社會文化生態和新交流對話機制沒能完全建立。一度較有影響力的鄉鎮企業文化隨著經濟結構的轉型逐漸退去,傾心打造的吳文化品牌影響力因吳文化自身的封閉性,與外來文化難以實現無縫對接,導致能形成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生態沒有建立,無法形成能與海派、京派、中原等大種類文化進行交流對話機制,影響了無錫城市文化對外傳播力和影響力。
2.城市文化的區城特色不甚明顯
城市文化特色由地域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及市民一以貫之的性格風尚組成。沒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只具有軀殼而不擁有靈魂,必將在發展中失去資源性。我國城市建設中突出的共性問題——特色危機在無錫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中不可避免表現出來。
(1)城市建筑的地域特色不明顯。傳統江南水鄉小鎮精巧、恬淡、靜謐特色或多或少地在現代“推平頭式”拆遷重建模式中失卻,傳統元素及其在幾千年中發展出來的豐富性被現代都市高樓建筑所弱化。盡管市委、市政府在發掘保護遺址、舊址,恢復古運河、古街道等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和財力,但之前許多城中河浜和舊建筑在“舊城改造”中無法再現,傳統風貌上城區的真實性和整體性不復存在,只留下刻意保護的孤立散存的點狀、片狀結構。
(2)城市風格定位模糊,文化個性不明朗。因突出以“經濟”為中心的城市發展模式,失去了與其他城市發展的差異性。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新雖被重視,但不能完全自然融合,城市風格不能非常準確定位,導致文化打造的目的性不是很強,城市文化形象不如財富形象突出。
3.城市文化品位有待提高
城市文化品位是一個城市歷史積淀與當代提升的結果,是文化含量與文化質量的總和。高品位的城市文化是以深層次的精神為原生動力,以城市居民高尚的性情和品格為基本方式,這種無形文化的因子正是無錫城市所缺乏的。
(1)文化的現代精神缺乏。濃厚的吳文化歷史沉淀賦予無錫城市文化一定自在、先天、有一定厚度和氣質的品位。改革開放以來,無錫經濟飛快發展正是這種文化慣性運行的結果。近些年,我們在城市文化建設上,不論有形文化還是無形文化,都偏向傳統元素而忽略現代精神,導致城市文化缺少一種“質”的深度。
(2)市民的綜合素質尚需提升。一個城市居民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其競爭力的高低及發展速度和質量。素質高,則業興;素質低,則業衰。無錫傳統的尚德文化底蘊,城市市民思想道德素質有較高起點,然而和經濟能力相比,市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術素質、想象創新素質、文化審美素質等都不盡如人意。表現為對先進理念渴求意識不強,追求財富心理過于突出,文化需求較低層次和功利性,文化消費遠低于物質消費等。在知識經濟的今天,這些素質的不完善必將嚴重影響城市發展后勁。
4.文化產業鏈和產業集群較難形成
文化產業是城市轉型發展中必須培育,也是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無錫近幾年的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績,但與北京、杭州、南京與蘇州相比,在產業鏈打造和產業集群發展上還有很大差距,有產業沒鏈條,有園區沒集聚,大大影響了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
新形勢下,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可持續發展體系是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必然帶來城市文化軟實力體系開發問題。如何實現文化發展的區域特色和民生特色是體系建設的重點。
1.用文化資源塑造城市風格,強化區域特色
文化的功能有二,一是識別身份的“你之為你”的作用;二是表達精神的“你之永遠為你”的作用。只有具備了前者,后者才有實現的可能。
(1)在深厚文化資源中遴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元素。城市文化元素包括有形元素和無形元素二種,有形的是物質,無形的是精神,有形的物質文化往往蘊含無形的精神因素。無錫的有形文化很多,如太湖、運河、梅里泰伯、東林書院、江南小城風貌、榮氏工商業、宗教建筑、錢鐘書、二泉映月等,表達的無形精神是:水元素的溫順、變通,泰伯元素的尚德、創新,工商元素的精明、勤勞,江南小城元素的雅致、平和,東林元素的責任、天下,宗教建筑的儒、釋、道精神等。
(2)依托遴選出的文化元素進行未來城市形象設計與塑造。根據城市各種文化元素給城市定位定性,發揮官方智囊團作用,對城市諸元素進行認真務實設計。同時,發揮民間智囊團積極性,市民參與討論,使傳統文化資源更好地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制定無錫城市形象建設長遠規劃。
(3)在眾多名城建設中排序并優先發展,形成城市主題文化。特色城市都孕育著一種特殊的文化生命基因,此為城市發展的靈魂。無錫曾提出過“工商、設計、山水、休閑、文化”五名城建設,后來又提出“生態城、旅游與現代服務城、高科技產業城、宜居城”四城建設,這些都是城市發展的方向。但如何優先發展,以特色贏得競爭,應有科學排序后的戰略定位,以此規范無錫城市發展框架和方向,更深刻激發和引導無錫城市獨特創造力。
2.用現代理念提升城市品質,實現無錫文化發展的民生特色
當前,全球文化發展呈現出人本化傾向,文化建設強調回歸于人。“文化民生”是城市文化發展的目標和重點,此理念遵循文化發展客觀規律,將引導城市向健康方向發展。
(1)以城市人文氣息營造,實現城市現代化目標。現代氣息不等于都市氣息,城市現代氣息最主要體現為城市的人文氣息和知識氣息,而不是高樓大廈。現代化城市是一個關注人文品位、人文魅力、人文精神的城市。無錫實現民生文化的必要前提是進一步營造城市人文氣息,加強對人文資源開發利用。所謂人文資源是指以人的智慧和行為為核心的資源,構成要素有信息、知識、文化、教育、形象、管理、關系和政策等。
(2)市民綜合素質培育,提升城市人文化能力。城市文化承載能力首要表現為市民文化能力。一個城市,只有當它的市民具備現代素質,才足以承擔起建設現代城市重任。因而,提升城市品位和檔次更在于無形的人的因素。令人遺憾的是,包括無錫在內的當今中國城市,過于依賴科學技術,忽視人的心智能力,阻礙了城市發展活力。提升市民文化能力要發揮社區文化建設作用,培育市民道德素質、科學素質、政治素質。還要充分利用各種人才計劃優勢,激勵他們產出物質產品,鼓勵他們對城市產出思想和道德產品,培育市民獨立性、自主性、責任心和自信心。
(3)以文化設施滿足民眾需求,滋養百姓幸福生活。文化設施是城市文明的基本表現,也是最能表達城市財富的重要顯性工具。無錫應將城市建設成有充足文化活動場所、良好體育設施、舒適休閑廣場、足夠多免費公園、凈化綠化美化街道的城市。一是建設一批真正有利于民的文化設施。這些文化設施應關注大眾近幾年表現出來的時尚化、休閑化和人本化需求,而不只是提供一些簡單健身器材、空蕩蕩的社區圖書館以及人滿為患的休閑廣場。應以高品位的文化設施刺激人的文化需求,進而刺激高技術文化產品的開發,實現文化需求、設施、產品生產三者間互動;二是推進一批有示范效果的文化項目,鼓勵并支持傳統書場建設、小劇場建設、休閑廣場上市民自發形成的文化團隊建設以及市民公共空間的建設。
(4)以文化產業實現城市產業轉型,降低城市發展成本。在當前轉型發展中,無錫要破解的難題是城市資源如何轉化為文化產業,為城市增加財富。目前,無錫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依然是加工業,較高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對城市人現在和未來的生活有較大負面影響。如何用一本萬利的文化產業實現城市發展轉型,既大大降低城市發展成本,又使市民精神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需要做兩方面工作。一是厘清文化資源能作為資本運作的因素,如泥人文化、二胡文化、宗教文化、遺址文化、古鎮文化等,以此作為無錫由傳統經濟向文化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二是提高無錫文化產業競爭優勢,注意用傳統資源解決原創性問題,做到“我有你無”;三是注重文化產業的人性化研究,以靈山勝境二期九龍灌浴的成功開發為啟示,注重產品的人性意義,使文化產業保持其文化意義大于產業意義的本質特征。
(作者單位:中共無錫市委黨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