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倩倩
論清教因素對美國政治文化的影響
董倩倩
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為其社會成員所共享。在建國歷史短暫的美國,其政治文化卻早已經過數世紀的醞釀和成長,清教思想對美國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其奉行的“契約精神”“因信稱義”“個人主義”等價值觀深刻地影響美國政治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對追求自由平等的美國社會及政治制度產生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了解清教思想的因素有助于真正理解美國的政治文化。
清教思想;美國政治文化;自由平等
1.政治文化的涵義和特征
政治文化,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國家和民族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政治態度和意識形態,是在多種因素影響下通過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活動形成的。政治文化的基礎是意識形態。影響政治文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地理環境、歷史因素、國家關系、宗教因素等。政治文化的內容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領域的表現形式,體現了國民對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的理念與態度。
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在于其深刻的階級性。政治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階級產物,體現了本國統治階級的思想主張。其次,政治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由于地理位置、歷史傳統和風俗習慣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其表現形式也各有特點。最后,政治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相較于政治制度而言,政治制度依賴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如果經濟基礎消失,政治制度也隨之崩潰。但政治文化的影響卻根深蒂固,例如美國200多年前的清教文化影響如今美國社會生活和意識形態的方方面面,中國的傳統文化并未因為我國政治制度的變革而改變和消失。
2.美國政治文化的特征
相較于其他國家而言,美國政治文化在清教因素的影響下有其特殊性。
首先,民族主義和使命感。美國人的使命感催生出強烈的“天定命運”觀。支撐“天定命運”觀的兩個重要支點即“美國偉大”論和種族優越論。基督教精神在北美早期清教徒的特殊經歷中得到強化和升華。
其次,強調個人主義。美國的個人權力理念極其強烈,強調政治權利;突出個人權利,個人主義是美國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美國國民的觀念中,政府只是實現個人目的的機構,國內外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個人的生存和發展服務的。
第三,自由主義。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陸的清教徒們雖歷經艱辛跨過太平洋,卻在這片“凈土”上實現了個性自由和解放。在美國政治文化中,自由主義是國家的主流價值觀。美國的民主黨以自由主義為意識形態,共和黨盡管以保守主義為意識形態,但其思想主張也愈加趨向自由主義。
第四,不信任政府。在清教“人性本惡”的思想主張下,美國人認為政府只是人民的公仆,只能為美國公民謀求福利和滿足其需求,同時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并且美國通過形成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現權力的互相制衡。
3.美國政治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1)美國政治文化的形成。美國的政治文化不是自建國以后的200多年間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是以基督教的新教信仰為“種子”,以英國革命和啟蒙運動為“陽光雨露”,以廣袤無垠的北美大陸為“土壤”,最終長成的一棵根深蒂固、枝葉扶疏、延續至今的“參天大樹”。基督教中含有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因素,宗教改革之后的清教徒更是反對天主教會的特權和管制。自地理大發現后,充滿未知的美洲大陸給繪制地圖的專家們提供了一個掙錢發財、揚名立萬的良機。17世紀的繪圖天才們在繪制美洲大陸的時候把今天拉丁美洲的每一條線路都描繪得非常清晰,但對廣袤的北美,他們只是簡簡單單地寫下這么一行字:“毫無價值的土地。”而對于懷抱宗教理想,致力于建立一個新世界的清教徒而言,北美大陸卻是一塊寶貴的試驗場。在這塊從未被開發過的“處女地”上,進行一系列的政治民主實踐,形成了如今美國強調個人主義、三權分立和限制政府等政治意識形態。
如果說英國革命啟發了美國人如何建設一個新政權,那么啟蒙運動則讓美國人具備了采用民主憲政理論的能力與基礎。孟德斯鳩、休謨等啟蒙思想家通過艱深的哲學思辨,打破了舊傳統根深蒂固的桎梏,完善了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法制等政治思想和制度設計,這些政治思想橫越大西洋,在北美殖民地上廣為流傳,武裝了美洲殖民地領袖和制憲者們的頭腦,進而影響了美國憲法法律和各項制度的制定。
(2)美國政治文化的發展。自由平等和自治被視為美國的核心政治思想。長期以來,遠離“舊世界”(指歐洲)的幅員遼闊的美國使其白人移民獲得非同尋常的自由。人們相信如果政治是為了促進自由和平等,那么就試圖通過政治行為和政治制度實現這些價值。
有著美國制約權力標志性象征的三權制衡體制,被視為美國政治效率日漸低下的原因,甚至被諷刺為“相互否決制”。美國學者福山認為,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司法部門在美國政府中的立法影響力過大,使得行政部門處理事務成本極高、效率低下;而利益團體影響力的日益增長不但扭曲了民主進程,更削弱了政府有效行政的能力。在政治領域,做出任何選擇都必須要付出代價。美國人對此很清楚,所以,盡管目前美國學者和媒體圈對權力制衡機制的抱怨和牢騷并不算少,但并沒有多少人公開呼吁廢除權力制衡機制,在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制衡權力的代價難以承受之前,美國的政治文化依然會側重于強調權力過大的危險性,繼續致力于限制政府權力。在公民的個人權利方面,美國社會也會更加注重個人意識和自由發展。
美國自由平等的政治文化受到國際社會的稱贊,菲律賓等國也曾在歷史上模仿其政治發展模式,最終卻成為全世界的笑柄。雖然菲律賓是亞洲唯一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國家,但清教對美國政治文化的影響遠比對菲律賓等國的影響大。美國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在《我們是誰》中也諄諄告誡美國政府:“其他社會各有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傳統和體制,這些特性與按照美國的價值觀改造這些社會的做法往往是不相容的。”美國不是一個價值觀普遍適用的國家,而是一個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的國家。
1.清教的產生
公元16世紀,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為了鞏固自身權力,擺脫羅馬教皇和教會的控制,在英國開展了一場反對歐洲中世紀封建神權的宗教改革運動。他確立新教為國教,卻保留了一定的封建殘余。而主張廢除封建殘余的清教徒遭到英國封建勢力的鎮壓和迫害,為了實現自己的宗教理想,他們自愿放棄英國生活移到新大陸進行宗教傳播。1620年9月,102名滿懷宗教信念的清教徒及其家眷乘坐一艘叫做“五月花號”的輪船離開歐洲大陸跨越太平洋駛向新大陸,經過兩個月多的海上航行,克服了海上的艱難險阻,最終他們在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陸上岸,開始了美洲大陸的新生活。可見,美國的第一批移民來到新世界,是帶著強烈宗教信仰的,他們渴望在美洲大陸建立一個“新以色列”。這種強烈的情結對美國追求自由平等的個人主義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同時,美國的社會生活和國民的心理特點也受到了清教徒的深刻影響。
2.清教的基本教義及影響
⑴清教的基本教義。第一,人性本惡。清教徒認為人性本惡,因此必須有一個管理國家的政府,維護社會秩序,抵抗外來侵略,保護國家的安全。同時應當加強對權力監督和防止濫用,防止腐敗,使權力真正地在陽光下運行。
第二,制定“契約”思想。這是清教思想的核心。清教徒們通過制定《五月花號公約》,確立了契約的方式,并培養社會成員之間的獨立人格意識,使社會成員之間共享平等權利,清教徒們自始便主張通過平等商榷的辦法建立一個人人高度自治的文明社會。為以后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奠定了自由主義基礎。
第三,“因信稱義”的思想。解讀清教的教義,我們不難發現,清教認為人們通過信仰耶穌即可得救,否認教會的中介身份,消除了教會對世人的折磨和壓迫,提高了人的自主意識。
第四,清教的“上帝選民”思想。從積極角度看,這一思想培養了美國人的愛國精神和個人主義。從消極的角度看,催生了美國的“天地命運”說,并且影響了美國的外交。
第五,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清教教義認為,每個人都是造物主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的,因此人們都會得到造物主的賞賜。在上帝面前人人生來自由平等,沒有階級差別和階級壓迫。因此,美國憲法確立了有限政府,分權制衡體制和代議制民主,從而有效避免特殊權力的存在削弱個人權利。
⑵清教對美國政治文化的影響。在漫長的美國建國歷史上,清教的影響一直存在。“人性惡”的理念使美國人不相信政府可以正常行使權力。清教的“契約”思想則指導人們通過法律章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提高人們的法治意識。“因信稱義”的思想強調個人力量的重要性。為個人主義和平等提供了宗教條件。清教的“上帝選民”思想為美國進行對外擴張提供了宗教基礎。
如果將美國政治文化比喻為一場試驗的話,清教徒扮演的是試驗者,英國革命和啟蒙運動則為這場政治試驗提供了器材和試劑,而美洲大陸為美國政治實踐提供了無與倫比的試驗場。這里天高皇帝遠,任何政治理想和社會理想都可以進行幾乎不受外界影響的試驗和檢驗,在清教徒到達北美大陸的長達一個世紀中,這種政治試驗幾乎從未間斷。而美國獨立之后,長達接近一世紀的西進運動不僅使美國成為兩洋大國,而且造就了務實肯干、敢于冒險、積極創新的“美國精神”。這種務實創新精神幫助美國政治順利闖過無數危難險阻,甚至成為非洲裔總統的競選口號“我們可以改變”。不了解清教主義,就無法對美國的政治文化及其發展形成深刻認識。
美國僅僅用了200多年的時間發展成世界強國是與其政治文化密不可分的。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加上特有的歷史、地理和宗教的影響,美國形成了特有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對美國政治體系和國民心理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我們不僅要重視宗教對國家內政的影響,也要重視和加強宗教對他國外交影響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在與他國的交往中減少由于政治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摩擦,從而為我國的民族復興創建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引文注釋
①②④邢悅,詹奕嘉.權力是靠不住的:美國政治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8,51,63.
③[美]亨廷頓.程克雄,譯.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303.
[1]邢悅,詹奕嘉.權力是靠不住的:美國政治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美]托馬斯·帕特森,著.顧肅,呂建高,譯.美國政治文化[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3]王瑋,戴超武.美國外交思想史:1775—2005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法]托克維爾,著.董果良,譯.論美國的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美]托馬斯·潘恩,著.馬青槐,等,譯.潘恩選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6][美]海茨克,著.徐以驊,等,譯.在華盛頓代表上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美]塞繆爾·亨廷頓,著.程克雄,譯.我們是誰?美國國家特性面臨的挑戰[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8]唐賢興.近現代國際關系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9][美]丹尼爾·布爾斯廷,著.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譯.美國人:開拓歷程[M].北京:三聯書店,1993.
[10][美]詹姆斯·麥格雷戈·伯恩斯,等,著.吳愛明,李亞梅,等,譯.民治政府——美國政府與政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1]陸鏡生.美國人權政治——理論和實踐的歷史考察[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1997.
[12]姬虹.當代美國社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