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亮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發展歷程與主要觀點
馬亮亮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是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較流行的一種資本主義改良主義思潮。本文對麥克唐納、伯恩斯坦和布萊爾三位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概括分析表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本質特征是“多元”“改良”。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發展歷程;主要觀點;多元;改良
20世紀以來,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是社會民主黨和社會黨國際思想體系的總稱,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框架內通過對議會制和政黨政治利用和改善,對資本主義制度實現逐步改進的改良主義政治思想體系。近年來,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披著“民主”和“社會主義”雙層外衣,打著“自由、公正、團結”幌子在中國流行開來,并受到大學生群體的較大關注。
1.民主社會主義思潮19世紀末興起的社會歷史背景
(1)工人運動逼使資產階級作出改良,改變統治手段。19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固有矛盾的激化,工人運動逐漸興起。馬克思和恩格斯著眼于解放全人類理論學說,催生和強化了工人的階級意識,極大激發了他們為爭取自己利益的熱情、斗志和信心。面對無產階級空前的團結和利益訴求,為了能保住自己的政權進而保住自己的利益,“資產階級開始大規模改變自己的斗爭策略,用不徹底的、虛偽的讓步,緩和日益尖銳地階級沖突”。[1]法德英三國資產階級政府紛紛在經濟上拿出小部分利潤改善勞動條件、增加工人收入。在政治上擴大公民權利、進行勞資對話談判等緩和勞資矛盾。資產階級的部分改良收獲了不小的效果——一部分工人斗爭熱情趨減,安于現狀,逐漸認可資本主義制度。
(2)中小資產階級在壟斷資產階級擠壓中希求改良謀得生存。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從自由主義演變為壟斷主義。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資本邏輯驅使下,中小資產階級遭受大資產階級強烈“攻擊”,活動空間受到大大擠壓。中小資產階級為了謀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尋找所謂的“同盟軍”一起并肩作戰,共同應對大資產階級“圍攻”。中小資產階級看到當時深處反對資本主義運動第一線的工人階級,便不自覺地與工人階級站在一起,結成統一戰線。但中小資產階級內心深處沒有想過真正推翻資本主義政權和制度。他們混入工人運動隊伍,在工人運動取得戰績時“竊取”勝利果實,并在需要的時候毫不猶豫地犧牲工人階級的整體利益,使之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面發展。
(3)無產階級出現分層分化,形成“工人貴族”。這既是資產階級改變統治手段后出現的必然結果,也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必然伴隨的社會結構多元分化。19世紀后半期,幾乎所有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國家的產業工人隊伍都或多或少地出現“工人貴族”。[2]工人貴族在工人運動中享受較優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較高的社會政治地位,與資本家和中小資產階級處境越來越相近,加上他們接觸比較多,受到影響比較大,于是樂于安享現狀,斗爭熱情下降,不再主張與資產階級徹底決裂,而是越來越主張在資本主義制度框架內提高工人階級生活水平和政治地位,采取合法斗爭,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再也沒有無產階級銳氣了”。[3]這些改良主義思想從他們中間擴散到了其他底層工人中去,抑制了工人運動發展。
2.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二戰后取得繁榮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
(1)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革命為二戰后社會黨上臺提供實踐和理論準備。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使歐美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遭受重創,美國總統羅斯福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強政府干預新政,使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泥潭中掙脫出來,對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從經濟危機恢復過來產生影響。這引發專家學者對市場與政府相互關系的反思——政府對經濟干預能彌補市場不足,且可行有效。社會黨的民主社會主義政策主張開始逐漸引起人們關注和熱議。凱恩斯革命就是關于市場和政府相互關系的一場經濟學認識革命,他在《就業信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有效需求和充分就業等理論主張,與各國社會黨關于國有化主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本質反映的都是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干預,為社會黨政策主張受到歡迎和支持提供了理論支撐。二戰后,社會黨政策主張的實行也使得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歐洲社會得到傳播和發展。
(2)資本主義長期的和平發展是西歐民主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社會條件。資本主義和平發展期,資產階級能接受甚至樂于讓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上臺執政,是因為資產階級想通過改良緩和階級矛盾,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維護政治統治秩序。民主社會主義政策及主張迎合了資產階級需要,也使自身獲得發展。同時,民主社會主義改良政策也具有相當的群眾基礎。和平時期資本主義的發展較快,勞動群眾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社會較穩定,使一般民眾能接受和歡迎改良的政治主張。歷史上民主社會主義在演變過程中,凡是資本主義和平發展期,發展就大就快;凡是資本主義不景氣,出現動蕩、反動專政和戰爭期就小就慢。[4]二戰以來,盡管資本主義出現了一些危機和局部動蕩,但基本上處于相對穩定發展期,和平發展時間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長,速度也最快,民主社會主義發展的土壤比較肥沃。
(3)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化擴大了民主社會主義社會階級基礎。戰后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科技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也帶來產業結構巨大變化,傳統產業比重急劇減少,新興產業特別是第三產業迅猛發展。階級結構也隨之明顯改變,傳統產業工人減少,新的白領工人數量增加。中間階層即中產階級人數增加很快,力量強大,歐美國家的中間階層人數基本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70%。新興的“中間階層”的特點與19世紀末中小資產階級境遇和態度基本相仿:它們與壟斷資本有矛盾,對社會狀況不滿,希望變革社會,但又不希望工人階級運動擴大,致使社會動蕩和混亂,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民主社會主義思想恰恰代表了這一階層的利益要求,社會黨成了他們政治上的代表。二戰后新的“中間階層”迅速增長,使民主社會主義階級基礎有了相當程度的擴大。
1.麥克唐納主要觀點
劉書林教授在《論民主社會主義思潮》一書中將麥克唐納確立為民主社會主義奠基者,這一觀點在學術界是極少數。筆者通過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相關文獻的梳理,較同意劉教授觀點。麥克唐納(1866-1937)英國改良主義宣傳團費邊社兩大宣講員之一,曾以工黨身份兩度出任英國首相,1923年前形成較完整理論體系,主要觀點為:(1)主張通過改良議會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口號是進化而不是革命,社會主義者戰場就是議會”。[5](2)改造資本主義經濟。主張采取土地國有化、沒收私有土地地租,對資本征稅和實現工業國有化,設立國家銀行、控制金融系統,改變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3)改造資本主義政治。主要體現在改變資本主義國家職能、社會的階級關系等主張上。
2.伯恩斯坦及其主要觀點
當前學術界主流是將伯恩斯坦視為民主社會主義奠基者,二戰后社會黨國際將伯恩斯坦觀點視為自己的來源,再加上伯恩斯坦本人的觀點確實與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主張有很多相通之處、二者之間相互關系較密切。需要說明的是,伯恩斯坦能否視為民主社會主義思潮代表,筆者尚且存疑,有待進一步佐證。伯恩斯坦(1850-1932)修正主義的杰出代表,代表著作是《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主要理論主張為:(1)主張和平長入社會主義。用康德的倫理哲學否定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反對暴力革命,主張通過和平、合法的手段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2)推崇拉薩爾的國家學說,批判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最根本的是拋棄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反對無產階級專政,最終滑向資產階級代言人角色。
3.布萊爾及其主要觀點
民主社會主義進入20世紀90年代的最具代表人物是布萊爾及其精神導師吉登斯。布萊爾(1953-)曾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擔任英國工黨首魁并出任英國首相。其理論是和吉登斯一起提出的“第三條道路”,主要觀點為:(1)調整國家與市場關系,認為需要對市場進行監控和規范;(2)建立新型社會關系,主張建設“參與型社會”;(3)主張大力發展生產力,增加國民財富,并實行積極的福利國家制度;(4)在社會問題上,注重社會道德與經濟利益同步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民主社會主義雖然也帶有“社會主義”字樣,但“實質上,民主社會主義是同由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相對立的一種資產階級左翼思潮,以唯心主義多元論和實用主義方法論為指導思想,尋求以改良方式維護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保?]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發端于英國資產階級的改良主義,在之后的發展歷程中積極汲取基督教倫理、啟蒙學者民主主義理論和新康德倫理社會主義思想,大力繼承改良主義和修正主義理論,并廣泛吸收其他社會科學流派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將自由、公正、互助作為其時代精神的基本價值內核”[6],形成倡導多元指導思想、多黨政黨制度、混合經濟體制和改良主義立場等諸多資本主義性質主張。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本質特征和思想實質可用“多元”和“改良”概括。“多元”看上去兼容并蓄、民主平等、公平有序,顯得很有進步性,但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提倡的指導思想多元化究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用實用主義思想來對抗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實行的多黨制目的是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混合經濟體制必須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從根本上反映的是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訴求和利益?!案牧肌币膊贿^是局限在資本主義框架內的小修小補,主張階級調和犧牲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1]徐崇溫.民主社會主義評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41.
[2]祿德安.民主社會主義的興榮與困境[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20.
[3]劉書林.論民主社會主義思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
[4]董武.淺析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發展的社會歷史原因[J].黨校教學,1991(5).
[5][英]麥克唐納.社會主義運動[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138.
[6]徐志達.社會民主主義的時代精神觀評析:改良的資本主義[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3.041
本文得到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